中国网络翻译研究述评(11999977
--22002211)
2022-10-27马旭燕
马旭燕,朱 斌
(1.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2.四川外国语大学 商务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一、引言
网络翻译中的网络特指互联网,它是“以网络为操作和传输的平台而进行的翻译活动及其活动成果”[1]。作为“互联网+”与翻译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现象,网络翻译吸引了学界的兴趣,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总体而言,“媒介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维度,媒介研究已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一种新兴理论方法和视角,而翻译媒介研究至今未引起应有的重视”[2]。因此,在媒介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梳理网络翻译研究在中国的总体发展状况,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进展,可以拓展翻译研究的维度,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二、网络翻译研究的量化分析
本文聚焦中国大陆发表的网络翻译类学术期刊论文。为了最大范围的收集文献,以CNKI文献分类目录里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信息科技为检索数据库,检索条件选择“主题”,发表年限最早不限,截止年份为2021。为保证研究的权威性,来源类别选取核心期刊。检索内容选择“网络”并含“翻译”,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20日。之后,对初步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删除包含“行动者网络理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等无关文献以及重复论文、学界动态、书评等,共获得有效文献217篇。由于文献数量有限,本文以深入的质性探讨为主,并在质性分析之前通过量化分析大体了解网络翻译研究的概况。
历年发文量如图1所示,本研究虽然没有设定起始的发文时间,但从检索到的文献看,最早一篇出现在1997年。1997-2021这25年可以明显分为两个时期,以2006年为界,前10年每年发文量在5篇及以下,年均2.5篇。后15年年均发文12.8篇,并在2016年高达19篇,数量明显增多。网络翻译研究的论文数量虽然个别年份略有起伏,但整体呈增长之势。
图1 历年发文量
本研究对刊载网络翻译论文的期刊进行了统计,重点关注刊载数量3篇及以上的期刊,结果如表1所示。一方面,网络翻译是翻译及外语类期刊重点关注的对象,刊载相关论文104篇,占比将近一半,居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新闻、出版、传播等非外语类期刊也在关注网络翻译,发表论文50篇,占比23%,体现了网络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今后如能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将有望产生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
表1 各期刊网络翻译类论文发表数量
于网络翻译论文的分布状况,从论文作者来看(图2),发表相关论文仅有1篇的占比92%。从机构发文量看(图3),机构来源比较分散,仅发表1篇相关论文的占比73%。而且,55%的研究没有基金支持(图4)。现有网络翻译研究呈现“去中心化”特征。
图2 作者发文量
图3 机构发文量
图4 基金分布
三、网络翻译研究的质性分析
对网络翻译研究的现有文献进行质性分析,需要建立在编码这一质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所谓编码,就是将收集到的经验材料分解、辨析并赋予概念。NVivo质性分析软件具有强大的编码功能,并通过庞大的超衔接系统,在编码和数据间建立一对多、多对一的链接,方便检索,故而本研究借助NVivo的辅助。具体而言,编码过程分为两大步骤。首先是开放式编码。分析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以及各章节小标题,将相同的概念表述编为子节点的参考点。第二,建立一、二级编码。根据子节点内容,将数量较多的具体概念归纳为数量较少但层次较高的抽象概念,建构该类子节点概念体系的上位概念。归纳过程中参考“霍姆斯翻译学结构图”,概括为理论翻译学、应用翻译学、描述翻译学三类一级编码。由于“网络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独具特色,归于任何类别都无法对其充分阐释,故而自成一类,最后得到表2。从表2可以看出,网络翻译研究已经融入了翻译研究的各个分支。
表2 网络翻译研究NVivo编码统计表
NVivo节点词云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节点编码中频率更高的编码参考点。如图5所示,“教学”占据语云图的中心位置,其次是“文学”“字幕”“模式”“传播”,说明网络翻译教学、网络文学翻译、网络字幕翻译、网络翻译模式、网络传播是探讨的重点,与表2的数据一致。据此编码,可以深入考察网络翻译研究的现状,归纳出现有研究的热点。
图5 NVivo节点词云图
(一)网络词汇翻译
网络词汇研究的编码参考点有74个,主要探讨网络新词、热词、流行语的翻译,研究内容涉及网络词汇的生成机制、词汇特征、翻译策略与方法、受众心理与接受等。
具体而言,网络词汇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编码数量最多,是研究的重点。网络词汇具有构思巧妙、新颖生动、形式简洁的特征,生成机制包括旧词生新意、新造词语、谐音、类比、仿拟等。翻译策略方法除了传统的归化、异化、直译、意译讨论外,还以某一个汉语热词英译个案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网络语料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描述与探究[3]。王维东结合个人为英语教育周报翻译网络热词的经历,认为网络热词的翻译可以不拘一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译出原词的深层含义,再现流行语的俏皮特征[4]。而且网络词汇的接受可以从社会发展与受众心理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
(二)不同文本类型的网络翻译
网络翻译研究关注到的文本类型有视听文本、旅游文本、科技文本、新闻文本与新媒体文本。其中网络视听文本的翻译研究有36个编码参考点,数量最多,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娱乐型视听翻译研究,尤其是国外影视动漫字幕的汉译,有10个编码参考点,占视听文本翻译研究编码总数的27.8%。影视动漫汉译的突出特点是娱乐化,翻译过程中借用网络流行语,戏仿古诗词、歌词、广告语,最后翻译而成的汉语字幕混合口语、俚语等多种语体。第二类是教育型字幕翻译,有4个编码参考点,占比11.1%。网络空间出现国外大学公开课的视频,相关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版本的字幕翻译[5]。综合分析以上两种类型的视听翻译,“互联网翻译文化公共空间经历了从游戏动漫汉化组到影视字幕组,从‘以娱乐为取向’到‘以信息为取向’,从完成单一翻译任务到搭建跨区域合作性翻译平台的衍变”[6]144。字幕组是第三类的研究对象,有9个编码参考点,占比25%。现有研究描述了字幕组的构建、发展、特征、工作流程等,分析其文化语境、文化心理、传播过程,探讨了字幕组的运营困难与危机。
除了视听文本翻译,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较有特色,如新媒体文本的翻译研究。张春燕、郑丽君探讨了微博平台上《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一封情书的不同译文[7]。牟宜武、吴赟探讨了网络超文本在中国企业外宣与形象提升方面的作用[8]。
(三)网络辅助人工翻译
网络辅助人工翻译是网络翻译研究的又一热点。各种网络资源可用于辅助译者的翻译实践,共有28个编码参考点讨论了互联网的功能,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翻译论坛等对翻译的辅助作用,一些研究还将网络辅助与语料库、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结合而综合探讨。另外一些研究聚焦网络翻译检索的技巧与策略,如万兆元结合本人获得“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一等奖的经历,阐释了网络辅助译文生成的技巧与方法[9]。网络检索需要针对译者对于待译文内容的不同熟悉程度,依据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同质性和权威性来确定不同资源的具体选用[10]。
有35个编码参考点聚焦网络在译前、译中、译后各个不同阶段的辅助作用。译前阶段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深入细致地理解原文。译中阶段借助网络查找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的对应译法,对同一术语的不同译法进行筛选,调查检验英语搭配是否地道常用,印证目标语言的准确性,并辅助翻译难点的解决。译后阶段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译文的润色与修改等辅助工作。此外,基于网络对翻译的辅助作用,另有2个编码参考点讨论网络技术下翻译能力的新拓展、新需求。
(四)网络辅助翻译教学
网络辅助翻译教学涉及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估、学习模式等各个方面。研究既宏观地关注翻译课程群建设或者信息化翻译教学的整体研究,也微观地聚焦某一类型的翻译教学,如网络辅助非文学文本汉译英仿写教学。网络翻译教学具有多元、交互、自主、泛在、开放、参与等特点,许多研究针对传统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探讨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网络优势,并进行相关的教学实验。网络辅助翻译教学可以贯穿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整个过程,其中对于课后翻译作业、课外笔译实践的辅助作用更加明显[11]。针对教师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价不充分的问题,一些研究提出在线评价[12]、网络“译审模式”[13]等译文评价模式。
笔译教学外,网络辅助口译教学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有7个编码参考点聚焦于此。这些研究有的对网络口译教学进行整体思考;有的专注于网络口译课程的某一特性,如多模态;有的侧重于口译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如口译焦虑。
(五)网络翻译模式
众包是目前发展较成熟,研究较多的网络翻译模式,有37个编码参考点,占此类别编码总数的86%。早期研究分析了众包的产生和定义,比较了众包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异同,并对众包翻译在新闻信息、休闲娱乐、非营利组织等领域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14-15]。
之后,研究主题涉及对众包不同视角下的解读[16-17],众包翻译的历史、现状与趋势[18],众包翻译的质疑与思考[19],众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20],众包的外部文化研究[21],众包模式下的语篇新概念[22]等,研究数量逐年上升,研究主题日趋深入。
除了众包,互联网信息技术下还出现了云翻译,以及网络翻译与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趋势。学者综合讨论了上述三种翻译创新模式[23],思考人工智能与众包翻译有机结合的可能方式与潜在机遇[24]。
(六)网络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利用互联网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相关编码参考点有56个。其中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国际传播关注最多、也最具特色。网络文学以海外民间力量为翻译主体,是国外网民自下而上的主动接受。充分利用网络文学现有的良好传播态势,有助于改善海外受众对中国话题的阅读兴趣。现有研究宏观探寻了网络文学在东南亚、北美、法国等世界各地的网络翻译平台,调查统计了海外译介的翻译量,海外受众的年龄、教育背景等,考察了网络翻译的运行机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讨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5-26]。也有研究专注于网络文学翻译的个案,如对Wuxiaworld的探讨[27]。
网络文学之外,通俗文学、现当代文学的网络翻译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刘毅、徐莉娜通过《射雕英雄传》的两类书评探究了中国通俗文学在英国的流传情况[28]。王祥兵研究了民间翻译组织Paper-Republic在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中的作用,提倡要重视海外民间翻译力量[29]。
四、网络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除了以上六个研究热点外,网络翻译活动还有其他一些层面,虽然现有研究数量不多,但较有价值,是未来的潜在增长点。首先是网络翻译批评。一些学者针对网络翻译批评缺失的现状,呼吁重视网络翻译批评。许钧、高方关注了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探讨了网络文学翻译批评的类型、特点与意义[30]。黄肖彦、穆雷分析了网络翻译批评的客体、主体与传播关系[31]。王一多探究了网络翻译批评空间的特点、分类、形态,以及网络翻译书评的形式、特点、内容等,属于为数不多的系列探讨[32-35]。虽然网络翻译批评给学术翻译批评注入了新的力量,但现有研究还比较笼统,表层描述较多,深入讨论有待加强。例如网络翻译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快捷性,它对原文与精英权威中心地位的消解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第二是网络翻译出版。中国国内现有译言网古登堡计划、豆瓣同文馆、Fiberead等网络翻译出版平台,其运行的整个流程,从引进版权、招募项目负责人与译者,到遴选译者、翻译与校对、电子出版,全部通过互联网实现,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学者通过个案研究或者整体探讨的方式分析了网络翻译出版的现状、特点、盈利模式、优势等,并将网络翻译出版与传统翻译出版进行对比,讨论二者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发展。一些研究对网络翻译出版的著作权、版权进行考察,翻译成果的自媒体出版有待未来深入探讨。
网络翻译与网络传播密不可分,网络翻译传播是第三个潜在增长点。公文绘制了网络翻译传播模式图,分析了网络翻译传播的特点[36]。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走进去”,纸质媒介应该与影视改编等数字化媒介相互结合,探讨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演进脉络[37]。网络翻译传播中出现了“改造式翻译”现象,邹常勇、朱湘军从青年草根译者网络亚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38]。但是,也有文章虽然题目冠以“传播”一词,但对“传播”的探讨只是浮光掠影。
此外,目前大多数的网络翻译研究文献聚焦于网络翻译的意义与优势,对网络翻译发展存在的问题关注不足,现分析如下。首先从传播内容和翻译质量来看,网络翻译类型相对单一,众人合作风格不易统一,译员流动性大,鱼龙混杂,翻译作品良莠不齐,翻译内容存在版权争议。网络翻译传播把关机制缺失,一些网络翻译批评攻击性、谩骂性、戏谑性、宣泄性语言泛滥。第二,对译者个体而言,网络翻译存在更加隐蔽的经济剥削。“传播技术以给予‘自由’的方式索要人们的精力和时间,娱乐兴趣与网络劳动的界限趋于模糊……资本主义的弹性经济积累与跨时空、跨国界、跨阶级的剥夺更具隐蔽性。”[39]并且,网络翻译业余爱好者的出现对职业译者造成了冲击与挑战。第三,从受众角度看,信息大爆炸社会中,受众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网络营销者免费提供翻译服务的同时,也将受众的注意力卖给了广告商。因此,认识网络翻译相较于传统翻译优越性的同时,也要思考网络翻译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网络翻译进行“冷思考”。
网络翻译的未来研究要对现有的不足进行积极思考,继续探索网络翻译研究热点的同时,更多关注其潜在增长点。研究方法上可以综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民族志等多种方法,按照描写——解释的路径,对网络翻译现象充分观察、分析与解释,进而尝试理论高度的提升。具体而言,由于网络翻译相关资料散布在互联网上,尚没有详实的已收集的资料,研究初始需要对分散的资料点滴收集,并通过研究者亲身参与来获得第一手资料,资料分析过程中要关注网络翻译有别于传统翻译之处。由于林林总总的网络翻译现象错综复杂,并且至今仍在变化发展,因此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法,抓住网络翻译的典型案例,再由个别上升到一般,促进研究的深入。由于网络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研究过程中除了要对传统翻译理论参照思考外,还可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发展成果。
五、结语
“翻译研究有历史与现实两大维度,学术热点的出现都是现实的需要,或者说由社会现实催发而来的。”[40]网络翻译研究热潮的出现反映了信息技术时代翻译领域的新现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涵。本文分析了现有网络翻译研究的特征与热点,探讨了其潜在增长点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抛砖引玉,推动网络翻译研究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