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毛巾二厂改造养老机构探索研究*

2022-10-27梁晓丹

工业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城区养老工业

梁晓丹 王 丹

(1.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上海 200438; 2.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0 引 言

工业建筑改造是指因产业结构的变化,或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工业区被搬迁,被遗弃或闲置的不同类型的工厂内各种建筑物的通称[1]。工业建筑遗产作为物质载体,见证了人类工业文明和城市工业技术的历史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和城市发展的活化石[2]。工业建筑大部分结构坚固且内部空间宽敞,实用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用价值;同时,改造再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3]。20世纪 60年代初,世界上就出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理念,设计师劳伦斯· 哈普林提出“建筑再循环理论”,合理转变和调整建筑的使用方向和空间布局,打破了建筑翻新靠“推土机”的观念[4]。1978年,瑞典的第三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2003年的第12届TICCIH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纲领性文件——《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标志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5]。

在国内,吴良镛教授曾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6]:对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和保护具有深远意义,改造既考虑自身的美观、功能、经济又强调与周围城市脉络的协调性及可持续性。改造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犹如生物体般不断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过程。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发展最早、办厂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为上海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工业建筑更新提供了实践的田地。目前中心城区的旧工业建筑集中在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虽未到使用年限,但大部分都已闲置、拆毁、改造等,浪费极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7]。所以,中心城区的工业建筑改造再生,无论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技术价值都具有深远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中强调:详细规划既要有管控措施也要有发展引导,既要注重自然条件也要注重人文情怀,既要研究实体空间也关注经济社会问题。城市的发展在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保护着历史,上海市政府提出“9073”的养老格局建设,但巨大的养老需求并没有为城郊公园般的养老机构带来入住长龙,期盼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愿远离自己成长、生活了几十年的街巷里弄,但是中心城区极其稀缺的土地资源大大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次研究以“旧物新用,以新养老”的策略进行工业建筑改造养老机构的探索,综合应对唤醒中心城区沉睡的工业建筑、短缺的养老床位以及失落的养老品质三大难题,为创造真正属于上海利害与共的城市服务设施提供借鉴。

1 中心城区工业建筑改造的必要性

1.1 传统工业建筑的现状

传统工业在建国后迅速发展,特别是上海的轻工业,在20世纪70—80年代是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工业的经济发展劲头逐渐削弱,促进传统工业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也随之开展研究。其中,“以盘活资产存量为核心,调整结构新进展”[8]作为中心城区传统工业调整的重要策略,结合城市规划改造,紧抓国有土地转性与置换工作,将中心城区的工业厂房进行三废综合治理与搬迁,为教育卫生、安全保卫、居住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支持。

1.2 中心城区建设情况

中心城区是城镇主城区的主体,包括邻近各功能组团及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区域[9]。现代中心城区的功能考虑到各地情况不同,在定位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与多元,但主要呈现出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主体的原则。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每个城市中心城区的定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固有的用地性质、建筑功能等都需要更新与蜕变。存量更新成为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中心城区也成为城市既有建筑改造的主战场,是居民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上海中心城区表现出明显的“工”退“民”进的发展趋势,随之带来一系列民用建筑功能需求的激增,需要与居民相对固化的生活习惯、生活脉络、生活范围相匹配,这也是多年来工业建筑民用化改造综合问题的叠加;是工业建筑民用化设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3 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

中心城区一般都与城市老城区相重叠,所以这里是区域历史文化载体,承载着居民的记忆。这里的改造不仅是简单的功能满足、破损修复,更多的是需要在整体控制规划上考虑对历史的追忆与街区风貌的复原;在建筑单体上考虑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统一;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考虑现代与过去的对话。

2 中心城区养老机构需求的紧迫性

2.1 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17 年底,上海市60 岁及以上的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分别是33.0% 和22.1%,远高于17%的全国平均水平[10]。2010—2019年之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规模增长了56.6%,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增长了37.0%[11]。预计到2030 年上海市60 岁以上常住人口将超过城市总人口的30.0%,户籍老龄人口则超过40.0%[12]。对于中心城区,人口更加密集,传承性更为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区域活力会显著降低,随之带来的是养老、医疗、康复、服务的功能需求显著提升。

2.2 康复医疗的迫切需求

我国康复医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社会福利和社区。在卫生经济学的视域下,健康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包括康复医疗服务在内的医疗支出来弥补健康折旧带来的损失(Folland S.& Goodman A.C.& Stanno M.,1997)[13]。2011年卫生部颁布《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在试点地区统筹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其中上海的静安区就是试点区之一。

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严重,为了有效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关注度,康复医疗服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鼓励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向社区、养老机构及家庭倾斜,以便与分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相契合。同时,将康复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将康复医疗服务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活动,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健康水平。

2.3 日间照料所的需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的改善使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近4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抚养人和被抚养人呈倒三角的异态人口结构。这些变化使家庭养老职能不断弱化,最为显著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没有劳力和时间去照料老人。同时,物美价廉的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迫切需要丰富多源的养老模式进行补充完善。

日间照料所是一种很好的社区型养老模式,它既缓解了社会养老资源紧张的问题,又可以纳入社会养老工作计划中,进行政府统筹规划,日间照料所为上海目前“9073”的基本养老服务格局提供了支持与完善。90%的老年人依托居家养老模式实现了养老,引入国际“社区照顾”理念,以“强化居家养老”为突破,推进社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促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向“家庭居住、社区照护、社会参与”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转变,解决了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老年人的照料问题,使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3 上海毛巾二厂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项目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767弄43号地块,位于上海的贵胄领地、高端商业区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市所公认的“高品位商务区”和“高品质生活居住区”,所以工业遗址在这里的价值更新与改造成为大势所趋。

但是厂区的基础条件差,周围环境复杂,对从建筑性质都发生改变的改造来说,带来非常大的难题。厂区基地面积5 402 m2,总建筑面积近17 000 m2,但仅有一条弄堂小路与城市干道相连,交通便捷性差。厂区建筑密度达70%,内部道路狭窄,不满足目前的消防规范要求;大量的违章搭建使房屋结构安全存在很多隐患;厂区绿化率几乎为零,也没有停车位等相关辅助设施。基地南侧为24层的高层住宅,对拟设的养护单元区日照遮挡较为严重;北侧为社区菜场,噪声和卫生等方面对改造后的养老机构影响较大;西侧与居民区紧邻,现状存在大量违章搭建,施工作业难度增加。

4 上海毛巾二厂改造养老机构的策略

上海毛巾二厂改造养老机构项目(图1)激活了工业存量建筑的活力;同时符合民用养老建筑居住、康复、照料的功能需求;还满足了街区历史风貌的特色,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城区工业建筑改造养老机构的成功案例。该项目获得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上海市建筑创作佳作奖和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银奖。

该项目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改造,而是作为静安区(老的中心城区)旧工业建筑蜕变新生的现代化养老机构试点工程,达到了“结构高效利用、功能齐备便捷、形象尺度舒适、环境健康怡人、关护精神寄托”的多项目标。

4.1 结构改造策略

上海毛巾二厂由3栋体量不等的轻工业厂房组成,层高从2.5~8.0 m不等,与养老建筑的标准层高相差甚远。本次设计通过对层高较高的楼层采用1层变2层的“加层”改造方式(图2);对层高不经济的楼层采用2层变3层的“插层”改造方式(图3)进行“楼板移位的改造与加固。保证养老功能的各层层高在3 m以上,单位建筑面积所占空间体积从5.09降低至3.89,与新建建筑接近。将高大的厂房转化为尺度宜人的养老空间,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中提高土地使用率。

一号楼作为毛巾厂最大的厂房,原有进深超过34.0 m,但对养老建筑的小模块化标准单元布置来说非常不适用,给改造带来了很大难度。进深过大导致的中部无采光、无通风等问题都不能满足养老建筑的要求。本项目在策划初期进行大胆创新,在2~6层中部增设5.0 m宽的中庭(图4),上下贯通,并在屋顶处开设采光天窗。中庭+回廊+单边养老护理单元的“回”字形布局改善了原工业建筑进深过大所带来的采光和通风问题。

4.2 功能更新策略

改造后的养老机构不仅包括常规养老院的生活用房、公共活动用房、医疗保健用房及管理服务用房;同时结合时代的需求,对标最新国家标准GB 50340—2018《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在对外交通便捷的三号楼设置了康复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所,兼顾对内服务和对外社区服务。将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半径扩大,康复医疗融入日常养老服务,真正达到了养老机构设施完善的目标。

养老院内的生活居住单元分为全自理与介助两类,根据需求集中布置在相对独立的楼栋及楼层,全部拥有自然采光和通风。公共活动用房结合居住单元逐层设置,通过移动隔断进行大小空间的灵活划分,营造亦静亦动、多样且舒适的活动空间。

本次的功能更新除了使用功能完善、空间分区更新外,还包括建筑构件的功能完善。南侧外墙从围护性、绿化遮阳、降低能耗的角度出发,专门研发了造价低、免维护的“一种楼层式建筑物外立面的绿幕系统”[14](图5)。发明专利主要是利用空调冷凝水在无人工维护的情况下,解决建筑外立面的垂直绿化灌溉的问题;同时,伸缩式溢流管可方便地对冷凝水收集槽内的水位进行调整,从而平衡灌溉量与储水量,达到节能高效的作用。垂直绿化形成的“绿幕”,既可遮挡烈日,亦可为居室增添活力。西向设置大面积绿幕,根据太阳高度角计算安装角度,保证遮阳效果的同时又不牺牲采光,属于低成本高效能的功能更新策略。

4.3 界面更新策略

原场地周边拥挤混乱、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场地识别性较低,缺少上海风貌特色。改造的第一步是拆除园区内违法搭建的房屋,释放空间。对园区内空间序列进行梳理后,园区入口空间(图6)适当放宽,符合养老机构交通需求并突出主题性。入口两侧建筑的一层局部架空形成灰空间,为入口的广场提供更多空间层次。

原来的工业建筑不满足养老机构采光、通风等功能需求,改造前主入口((图7a)平淡且无标志性。本次设计大胆革新,使用传统石库门和老弄堂的建筑风格,让海派文化在这里再续风情。建筑元素主要来源于上海百年经典红砖风格,外墙清水红砖色亮丽明快,改造后主入口(图7b)局部采用形似意同的哥特式风格作为标志性点睛之处。改造前2号楼南立面如图8a所示,改造成以清水红砖作为主色系,楼层线、基脚、檐口线等用白色真石漆作为点缀,与红砖色形成对比,改造后2号楼南立面的养护单元如图8b所示;改造前3号楼东立面如图9a所示,改造成富有扶壁柱、组合柱式门廊的形式,改造后3号楼东立面如图9b所示,表现出上海近现代建筑的折衷倾向,整体淡雅的一抹红砖浅墙演绎着浓浓的上海风情。

4.4 环境改善策略

项目前期调研阶段发现基地的绿化率基本为零且建筑密度非常高,改善环境、创造绿化空间成为整个改造项目提升品质的难点。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挖掘园区第五立面空间价值,成为环境提升的重点区域。在1号楼屋顶布置了一个小型门球场,120 m的塑胶跑道沿周围布置,同时设置了老年活动区、城市农场区,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休闲生活,还对屋顶环境的品质进行了提升(图10)。为了保障每个养老单元都有水平直达的空中花园,园区内增设了多个大小错落的空中花园与活动场地,从园区空中花园分析图(图11)可以看出,空中花园面积达3 000 m2,彼此连通构成复合多变的立体绿化体系,有效提高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便捷与舒适性。

4.5 人文关怀策略

考虑到老人的恋旧情怀,对室外里弄风格延续,本设计在一层特别设置了一条“上海风情老街”,主要分为展示区、休憩区和多功能活动区。展示区主要是老人用过的老上海物件的展示,为他们提供一个唤醒记忆回顾过去的场所。休憩区作为自理老人交流活动的场所,布置老人们自己的老照片,让他们有家的温暖和场所的温存感。多功能活动区提供学习、跳舞等集中活动场地,使老人的活动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每层的老年人不仅可以在室内活动,也可以选择每层设置的特色室外花园。建筑与建筑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采用全体系无障碍设计。室外平台、空中连廊及垂直交通构成了园区内安全、便捷、舒适的流线系统,同时也便于家属探视与参观。

4.6 人性化与智能化策略

园区无障碍设施全覆盖,配合播放一些如鸟叫等背景声音,保持老年人对声音敏感的同时,为他们的户外活动提供畅通与舒适的条件。室内的色彩主要选用RGB值中淡雅、温馨的色调,并选用具有弹性的柔软材料,营造舒适、安全的氛围,每层一种色系,便于老人的记忆和体现归属感。每件房间入口处专门做了内凹式小壁台放老人的照片或熟悉的物件,使昔日的情境在此重现,“家”的氛围在此延展,便于他们记忆房间,增添家的温暖。整个园区智能化程度较高,房间内部除了保障老人安全的报警设施外,还有温湿度传感器可与总控平台相联系,便于调控房间的舒适度。全景监控与急救中心联网,为老年人的护理及管理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5 结 论

上海毛巾二厂改造养老机构项目是上海中心城区繁荣与发展、蜕变与新生历程中工业建筑蜕变成现代化养老设施的历史见证者,这里,不仅沉淀着深深的历史根基,飘荡着浓浓的沪上风情;这里,宛若版图中心一朵独特绽放的新生之花,散发着一片颐养乐居、绚烂温馨的阵阵清香。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表现。在满足改造数量和品质双向需求的高标准下,在充分考虑建筑作为时代发展产物的历史性与文化包容性,改造策略既要科学也要适宜,是技艺的充分结合,更是解决城市更新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猜你喜欢

城区养老工业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养老生活
广州市增城区松丁山遗址出土石器
长沙市望城区森林海幼儿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