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与常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2022-10-27王丹
王丹
在现阶段的临床工作中,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所有卒中疾病的70%[1]。近年来,对急性脑梗死病因和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由于药物和溶栓干预等治疗技术的极大改进,脑梗死的病死率显著下降[2]。目前,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药物治疗、动脉血栓切除术和静脉溶栓等诸多方法[3]。在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多种治疗策略的同时,医护工作者还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以便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有证据表明,先进专业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残疾率,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4-5]。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的数据,急诊护理是医疗护理领域中所处环境最危险的医疗部门之一[6]。复杂的急诊护理流程往往涉及许多名医疗专业人员和处于弱势状况的患者,而这同时也对患者的安全问题构成了较为巨大的挑战。因此,在现阶段的临床工作中医疗专业人员需要更多地关注并尽可能预防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并确定在护理交付链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即院前和急诊的护理水平。而本研究旨在探究急诊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影响效果差异,明确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重要性,以期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2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 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研究组行急诊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7 ~78 岁,平均(67.5±5.58)岁。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龄50 ~76 岁,平均(68.0±6.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纳入标准:1)经CT、MRI 等影像学诊断后患者均确诊急性脑梗死。2)患者均详细了解各组护理内容并且患者及其家属确认自愿参与本实验研究,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度出血性疾病患者;患有全身并发症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慢性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手术及治疗药物存在禁忌证的患者;无法配合本研究患者以及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后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急诊护理干预,护理流程如下。1)常规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送入医院后,医护人员立刻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提供吸氧治疗,并且进行CT、MRI 等影像学检测以及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糖、电解质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同时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充分地了解该患者的病史,并根据以上实际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神经内科医师进行会诊或者立即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药物溶栓治疗。2)急诊护理流程。①通过选拔的方式在急诊科护士中挑选出若干医护人员,并将他们组建成为急救小组,并对小组内成员定期进行有关急性脑梗死及其发生后紧急护理方法的相关培训和考核。在端正工作态度、丰富工作经验、加强危机意识的同时,提升小组成员之间的磨合程度,提高对急性脑梗死相关疾病的辨识度以及处理应对能力。②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建立急性脑梗死通信网络,医院内各个相关科室均需要1 名医护工作者担任本科室的联络通讯员,进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建设相对较完善的紧急医疗流程,并确保各个流程环节不松懈,紧密贴合实际需求,保证患者救治工作可以紧张有序施行;其流程主要含有安全转运、病情评估、病史采集、影像学检查、紧急会诊与治疗相结合的完善体系。
在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治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以保证整个治疗流程有据可查。而急诊科护士同时开始急诊护理与溶栓护理。急诊科护士团队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在给予患者氧疗与建立静脉通路的同时对患者的心电与血压进行监护。团队负责人负责对救治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并联系与协调抢救手术相关人员,监督确保抢救工作可以有序开展。团队负责人在协调工作的同时需要联系CT 室准备工作,为患者行CT 检查并尽快将结果告知抢救团队的人员,以便抢救团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判断,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在患者被确诊为脑梗死后,在确定需要进行手术或药物溶栓治疗后,及时制订出合理的溶栓计划。护理团队在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过程中需要对包括呼吸、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在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患者在术中出现异常时可以立刻得到抢救。在溶栓后也需要急诊护理团队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按时按量提供患者服用的降压药以便于对血压进行维持;并观察患者有无双眼瞳孔不等大、烦躁、意识模糊、发热等情况的出现,以便于及时发现脑疝、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同时,急诊护理团队还需要在溶栓结束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向患者及家属强调相关注意事项;并希望家属及时将异常情况告知急诊护理团队,以确保患者可以平安度过危险期。
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后,督促患者及时下床活动,在给予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指导的同时,根据患者当时的状态和各项检查结果来制订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并给予患者言语以及情感方面的相应支持,鼓励患者,耐心劝诱患者,恢复其信心,以保证患者的康复训练质量。
1.3 观察指标
1)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待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治疗7 d 后,向患者及家属发放由急诊护理团队制作的满意度调查表,其内容包括健康宣教、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心理护理与康复护理等,满分100 分。评价标准:<60 分为不满意,60 ~80 分为基本满意,>80 分为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2)各类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面瘫、语言障碍等并发症的例数,并对其发生率进行比较。3)患者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从被送入医院直到康复出院的总计时间,并对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常规护理组的30 例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70%,急诊护理组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总满意度为93%,急诊护理组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见(表1)。
表1 两组及其家属护理满意程度对比[例(%)]
2.2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发生率比较
急诊护理组30 例患者因偏瘫、面瘫、语言障碍等并发症而致残的例数为4 例,发生率为13%;常规护理组30 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合计为11 例,发生率为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致残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常规护理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7.80±0.53) d,而急诊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90±0.46)d,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急诊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相较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12,P=0.00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者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7]。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多起病突然,并且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8]。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严重危及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生活质量[9]。如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患者的死亡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会明显升高。有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的高达75%,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是整个社会都造成了较为沉重的精神、物质和经济负担[10]。
因此,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对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11]。在诸多导致急性脑梗死的致病因素之中,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因为血管的狭窄和血栓的形成可增加大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和氧气供应缺乏的风险[12],而大脑内部即便是短时间的缺血与缺氧就可以导致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和脑死亡[13]。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在脑梗死发病早期(6 h以内)发现并诊断病情,才能顺利进行静脉溶栓等后续的治疗,故而把握溶栓的最佳时机可以明显降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2]。此外,现代临床研究已公认脑血流量的变化可以反馈人脑组织的病理变化[14]。例如,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病早期的局部神经化学变化[8]。为了保证大脑局部正常的血液供应,脑血管必然会呈现出代偿性扩张的状态,相应的脑血管循环阻力会明显降低。影像显示脑血流量增加,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当血管舒张达到上限时,脑血流量就会减少。一旦这种状态持续超过6 h,大脑的供血量会大大减少。此时脑血管扩张达到失代偿状态,进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局部脑组织供血区缺血、缺氧、脑组织坏死和软化,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包括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症等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并且在疾病发生后的数小时或数天内得到迅速发展,这使得一些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果病变涉及小脑、脑干等部位,患者可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诱发脑疝和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14]。有学者在研究中表示,全面掌握患者发病早期的脑影像诊断信息,有助于医师正确判断中枢神经元是否坏死、周围是否有半影,从而对症采取急救措施[15]。
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6],这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较大关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也得到了较显著改善。为了提高对急性脑梗死此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在该病治疗期间提供更加规范的急诊护理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效的急诊护理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并且可以较大程度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现代医学许多的临床实践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多不理想。在急性脑梗死的幸存者中,大约有75% 的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偏瘫、面瘫、感觉障碍、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正在时刻困扰着我国数以百万计的中老年患者。有研究表明,一部分神经干细胞可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再生成为新的神经细胞,这表示一部分已经因急性脑梗死而受损的神经系统功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而重新建立并逐渐完善,进而恢复其原有功能[17]。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可以促进其已受损的身体功能恢复正常,而急诊护理干预可以较为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18]。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护理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加快康复速度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积极影响效果,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研究组患者发生偏瘫、面瘫、语言障碍等相关的并发症而致残情况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这提示急诊护理干预可避免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残情况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而且,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住院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恢复患者信心,也便于更多医疗服务行为的展开。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有效地避免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偏瘫、面瘫、语言障碍等相关并发症而致残情况的发生,并对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积极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