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工艺的沉浸式表达研究

2022-10-27马嘉莉丁思尧

文艺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观者艺术

○马嘉莉 丁思尧

一、传统工艺发展现状

人类的出现伴随着对使用工具的探索,经过数千年的嬗变逐步形成工艺。传统工艺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在农耕文明时代的繁盛时期,还是在因工业迅速发展而发展缓慢的年代,传统工艺的发展一直保持螺旋上升的趋势。对传统工艺的论述可以追溯到《考工记》《天工开物》,每个时期的工艺都因历史与文化的变迁而各具特色,具有同时期的美感。20世纪以来,我国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加大了力度,使传统工艺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1995年,成立了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同年,华觉明先生开始主持《中国传统工艺》的编写,目前已出版20卷。201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大力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些举措都表明了我国对传统工艺的支持与重视。社会各界,尤其美术界、科技界都肩负着研究、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的使命与责任。

随着工业化的冲击,传统工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困境: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加之传统工艺种类众多,所以传统工艺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工艺制造出的工艺品还在进行简单的售卖,但有的工艺已经打造品牌化的营销,形成产业。比如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张小泉”剪刀入驻商业街中心,打造博物馆沉浸体验+商店模式进行售卖,同时张小泉剪刀也建立了自己网站和淘宝旗舰店。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企业文化的输出,使其扩大了名气也挣得利润,购物者会觉得买的不只是一把剪刀,买的是一份对手艺的情怀。

同质化严重,缺少创新性。以黑龙江赫哲族传统鱼皮工艺制品为例,传承人制作的鱼皮挂件工艺品大同小异、图案雷同、大小一致,创新性非常小,没有根植于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内涵去创作。

传承人少,以前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私密性,大多为家庭式或者师徒制,现在部分传承人还是有这样的观念,真正的技术核心不愿外传。除此之外就是传统工艺制作周期长、年轻人感兴趣的少,回报低,年轻人也很少投入这个行业。

如何让传统工艺再此次焕发生命力,把传统工艺的丰富内涵及时有效的传播,让年轻人感到新奇,愿意去研究,让购买者感到有趣,愿意去购买,使这门行业可观、可感,同时实现行业的经济发展,跟随时代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必须要在技术上学习,保持进步。这时沉浸式艺术的表达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二、沉浸式艺术概述

(一)沉浸的兴起

沉浸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泡在水中。多比喻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在我国古代沉浸一词就出现了。在韩愈《进学解》中写道:“沉浸浓郁,含英咀华。”[1]指的是读书人沉入内容醇厚的书籍中,仔细品味吸收文章的精髓。也就是全神贯注做一件事。与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flow)一词不谋而合,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心流和沉浸的意思,用来解释人在高度集中做某一件事情时候进入全神贯注、沉浸的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心流”理论。后来其在《心流》[2]一书中写到的“我们能在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从而进入‘忘我’状态,当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也就是说我们自然而然进入到一种状态,结束后又回味无穷。这就是沉浸。马斯洛的高峰体验[3]也可看作是一种沉浸的状态,“高峰体验是神秘的,它是瞬间产生的,是转瞬即逝的强烈幸福感。高峰体验是不被强迫的、自然而然产生的。”这是更高级的一种情绪的调动。当对周围的环境习以为常,感知逐渐减弱。如何自然感知进入沉浸状态,沉浸式艺术或许能给出答案。

(二)沉浸式表达形式——沉浸式艺术

关于沉浸式艺术,弗兰克罗斯(Frank Rose)在《The Art of Immersion》[4]中提到“沉浸的艺术要把我们带到何方”“它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在出现,它通过多种媒体同时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讲述,这种方式是参与式的,通常是游戏式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设计要让人身临其境。”这本书更偏重电影与沉浸式艺术的结合,由此可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早期电影人不仅通过叙事表达,还运用声光电创造更多可能,让观者受到冲击。到2003年,沉浸式艺术在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天气项目》(图1)[5]的大型装置艺术中表达得很明确,他用数百个黄色钠灯结合天花板镜面和雾气的安排打造出昏黄的太阳光,让无数观者自觉地躺在地上去享受落日的阳光。每个观者都能感受到自己,这是一种久违的感受。我们每天在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很少停下来观看习以为常的事物。沉浸式艺术利用空间、距离、颜色、光来创造出一个大型环境,并在这一环境中从自我出发,从感知出发,思考人、事、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时界定真实和虚拟就会更模糊,重新认识和世界的联系,重组我们可感知的世界。

图1 《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2003

沉浸式的表达除了相关艺术展览的形式还有话剧、演出等。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此次演出连接传统与现代,表演的嘉宾有多个地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技团队和优秀的舞蹈家。通过舞台场景的搭建和技术手段的加持,建造沉浸式舞台。还有国内开端的沉浸式话剧《不眠之夜》,观看演出的观众会带上面具穿梭在整个场景之中,打破了舞台的束缚。这不再是传统的话剧,观者变成话剧的一部分。制作团队用一整栋楼来营造一个环境辅以剧本的跌宕起伏来达到沉浸效果。

(二)沉浸式艺术特点

1.技术性

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用在了各个领域,艺术也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沉浸式艺术的发展跟科技结合比较密切,5G、AI、VR、3D打印、全息投影、MPEG-4等技术都可与沉浸式艺术结合。

时代的发展使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先锋艺术家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VR即虚拟现实技术它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多个技术的集合模拟一个具有视觉、听觉、嗅觉的三维的世界,并且与人互动。可以通过全景视频、三维建模等打造一个虚拟现实世界。

2.互动性

互动是彼此联系有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在双向的反馈和互为因果的关系。互动性是沉浸式艺术表达的重要特征。沉浸式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中的重要门类和传统的艺术有所不同。传统艺术是静态的欣赏过程,沉浸式艺术它打造了特定的空间,使空间变得多维。通过技术手段或者场景的营造形成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整个空间与观者的互动。通过互动使观者的意识发生转化形成全新的影像、观念以及经验由此达成与艺术的互动。

三、传统工艺与沉浸式艺术融合的构成要素

(一)工艺主题

犹如创作一幅好的作品,作品蕴含的意境是这幅作品升华所在。在开始创作时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构想其价值及场景的意境。意境,是诗词歌赋中的情景交融,是国画山水中的虚实相生,是艺术的中心,是创作者思想表达的具体化。

传统工艺种类众多,在确定工艺后要根植于其背后悠久的历史。传统工艺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发展,传统工艺的人文价值和内涵是足以支撑整个主题的。比如在2021年2月份深圳举行的沉浸式新媒体交互艺术展《漫游天工开物》(这场展览分很多展区,偏装置的互动会多一些,不算完全意义的沉浸式艺术,但是和沉浸艺术有交汇的部分,又有传统工艺又结合)主题就是对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一书的展览,把中国古代科学的奇思妙想做成一个个可感受的场景。整个展览分天工和开物两个篇章。这次沉浸艺术从历史的角度追溯文明的脉络;从科技的角度,探察万物由来;从生活角度发现科学乐趣。这是整个主题意境的一个升华,同时也是古今的一次对话,一次创新性的连接。好的主题创作会让人们更关注这场艺术,激发对这场主题乃至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度思考。同时这场展览中工艺品的附加值也会因为文化的元素得到提高。

(二)场景空间营造

场景可是真实性的比如电影院、图书馆、室外场景。也可是真实和虚拟联合的场景,如TeamLab在日本御船山乐园的打造的沉浸式艺术:连接生命的形态。整个系列作品是对御船山乐园(图2)[6]的景观进用非物质性的数位技术让“大自然在自然的形态下成为艺术”。官网在整个园区有一处投在岩石上方的瀑布,这是用投影打造的。画面中的水,用无数连续的水粒子来表现,然后计算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接着按照水粒子的举动,在空间上描绘出线条。模拟水流在岩石上的举动最终描绘出瀑布。还有用技术手段和虚拟设备打造出的新环境,让观者思考环境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拓展想象。谈沉浸式艺术很难不提及TeamLab团队,他们建立的无界美术馆,从消除边界的概念出发丰富了沉浸式艺术的内涵。从科技角度出发,他们拓宽了沉浸式艺术的形式,TeamLab可以说是沉浸式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图2 御船山乐园景观非物质性数位技术

空间的场景的布局要大,巨幅影像产生的冲击力往往让人更容易沉浸其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是要和场景和主题契合及空间的叙事性表达,可增加实物配合到达更深度的沉浸。增强用户在环境中的高峰体验。在与传统工艺结合时,把握住传统工艺的历史脉络来进行营造出的空间要与所选择的工艺契合,让观者是被自然地渗透到整个空间中。

最后是空间场景的展开,可从叙事营造、交互营造入手。交互营造着重点在交互,运用技术手段,让观者和作品形成互动。叙事营造即是把观者带入你的画面中,通过创造者的设计让观者能明白其内涵。叙事方法是以创作者为主导,输出创作者的想法向受众传递,线性叙事时创作者用时间或者空间为序,整个场景的故事连续不断地娓娓道来;也可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段,变化的、无序的、记忆碎片式的来表达场景。在与工艺的结合时应根据需求选择表达,可单用一种方式来表达,也可结合使用。在张艺谋导演的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图3)[7]的第七篇章织机精灵中,当安花苗区传统织锦手工艺传承人78岁老人吴书香的织布机开始运行,屏幕缓缓出现织布机内部线条的运动,舞者开始起舞,这是两者自然的连接,是工艺和技术的对话。吴书香老人开始织布,女舞者随着节奏进行在灯泡中穿梭。这段演出在技术打造的场景中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创作方法,把过去与未来进行重构,重述事物的关系与意义。实现工艺与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图3 《对话·寓言2047》织机精灵

(三)建立与观者联系

沉浸式艺术建立和观者联系的第一个层面是把观者带入到环境中。传统的艺术作品是创作者的一个表达,如果要看懂这件作品需要深层次理解内核,就要了解创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当时的经历、创作的心情等一系列背景,最后自己才获得一定的感悟。但沉浸式艺术是直接展现在你面前,并且给你留有建构的空间。从原本的被接受到现在在参与。

第二个层面是进入到沉浸式艺术中,在这个空间里,观众全心的投入,是一种自然而然、没有防备的被带入到整个的环境,是五感中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的浸入,是身体的本能感受通过审美体验形成的感知。观者的情感和意识会进入到作品同时观者会不自觉的产生认同和共鸣,让观者拥有创造感,这也是更深层次的沉浸。正如TeamLab在建立无界美术馆表达了无界第一个含义就是消除观众和作品之间的界限,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最后也可把握用户的好奇心和期望值,可以设置一定的难度机制,互动既不能简单而无聊也不可困难而焦虑,设计师在建立联系时要激发受众对作品的把控感和兴趣,用情感引导,提供个性化的设计,最后进行双向的反馈。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3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兰登国际的《雨屋》(图4)[8],整个屋子都在下着瓢泼大雨,但当你在里面穿梭、甚至在里面嬉戏打闹都不会被雨滴淋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加了嗅觉的部分,即飘下来的雨滴。艺术家混合了展馆地面的材料和脚上灰尘泥土等,来打造雨滴的“气味”,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个装置通过3D动态跟踪摄像头技术捕捉观众,观众的进入范围就会转换为信号,来保证观众不被淋湿,实现了人机之间和人环境之间巧妙的互动。互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深圳的《天工开物》展的开卷成谷区域,观众点击屏幕后出现巨大画幅,远看可以沉浸在其中,近看再点击小人可以观看纺织等工艺的技法,笔者认为可以在融入实物进行结合,实现进一步互动。

图4 《雨屋》

四、传统工艺与沉浸式艺术融合的表现方法

(一)声光电的组合

声光电在沉浸式艺术中的运用看似基础却并不简单。声光电,三种形态各具特色,单独拿出来一样都能成为艺术。声音以波的形式存在,声音有各种属性,有频率振幅等,环境不同也会影响声波的形态。有墙面的回音壁现象即专门只有一个场域能接受的声音。声音聚光灯和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的HSS系统等,声音也变得可视化。沉浸式艺术和声音的结合就会多种多样。正如TeamLab的创始人猪子寿之(Toshiyuki inoko)说:“和他们合作的音乐家高桥英明,创造的音乐是和灯光共舞的音乐,它的属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音乐背景,一件件作品才能变得鲜活,而当观众触碰作品也会有声音,空间的所有元素都会和音乐产生关联。”

电也有自己艺术,在只有板状电极内冲入约几毫米汞柱气体和蒸汽加上两级高电压(1000v)时就会出现电晕辉光,这时电管内有特殊的亮部和暗部,呈现瑰丽的发光现象,还有由感应圈和特大电容器组成的特斯拉线圈艺术和电子流电子树等一系列艺术。

光本身就具有颜色和强度、延迟与衰减等特性,加制造出的点光灯、聚光灯、环境灯、区域灯光等等,还有工具配合全局光照、汇聚、焦散等技术,使光有无限可能。光也有很多艺术形式:丁达尔效应、光效应艺术。光效应艺术就是用光学的感觉产生视觉上的视错觉。他最终的目的都是产生致幻或产生错觉,产生致幻的感觉和沉浸式艺术不谋而合。

在进行传统工艺和沉浸式艺术结合创作时要综合手段技术对声光电进行运用。比如在2010年马岩松&埃利亚松在中国合作的作品《感觉即真实》:混沌与感知。曾经生活在冰岛地区的埃利亚松从小对光的感知就十分敏感,这在他的作品《与气象对话中》就进行了淋漓的表达。埃利亚松一直在关注亚洲的建筑设计师,恰巧马岩松的作品在丹麦展出,于是进行了跨界合作。在感觉即真实的创作中埃利亚松把目光放在了建筑内部,他对人身处在一个建筑空间的内更有兴趣,要把空间和人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强调在未来人们对环境的理解会越来越个人化。于是他在整个展厅中安装了几百支荧光灯,制造出红、绿、蓝不同的色彩区块。观众穿梭在各个色块中,寻找自己的“光谱”。在寻找中会发现,越往里走地面的坡度越发倾斜,会想探索尽头的空间。整个空间冲入了大量的人造浓雾,随着人们的进入雾中的风景变化无穷,光束穿透弥漫展厅的人造雾显示出一个个空间。存在感不是一种空想,而是你身体切实地感受。每个人都会成为展览的一部分,正是所谓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和传统工艺的结合方面,要把握每种工艺的特性,比如和光影结合密切的皮影,皮影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表演形式方面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本身自带的光影和空间更是和沉浸式艺术相得益彰。皮影也受到了时代快速发展的冲击,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尤为必要。皮影表演的戏台可以和沉浸搭建的空间结合。皮影表演时也有特效,也会增添沉浸式艺术的氛围。然后可从其制作技艺入手,用Arduino、传感器和processing来增加互动装置,为皮影的沉浸式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二)多种技术的配合

1.虚拟现实的运用

虚拟现实(VR),早期叫做灵境技术,用户可以完全沉浸在由计算机打造的三维世界中,并且可以在这世界中与虚拟的对象进行交互体验。而现在是计算机三维技术向互动型发展的产物,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传感技术、行为心理学等迅速发展的结晶。人们可以进入到三维世界并且可以和相应的信息进行互动。艺术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就可把自己想法创意用计算机来投射,把观者拉入空间后,观者变成参与者激发无穷的想象。这种沉浸性和互动性是沉浸式艺术必不可少的条件。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沉浸艺术的发展助力。技术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虚拟现实种类众多,有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会用到的数据手套、头盔、眼镜等增强沉浸感,这时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使身心可以完全投入。在运用这项技术时也要避免体验时间过长使头部产生眩晕感。在沉浸式的创作中就可以模拟某项工艺的制作流程,比如白酒的酿造工艺,从原料的采摘、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勾兑、灌装。场景可以跟随工艺的不同进行变换当我们头戴头盔就可完整体验白酒的酿造技艺。

2.3D技术

3D技术是基于网络、电脑、数字化平台的现在工具性基础共用技术。包含3D打印、全息成像技术。全息成像在沉浸式艺术出现的频率也十分高,比如赢得了荷兰兔子洞(Down The Rabbit Hole)大奖赛冠军由设计师赛及博思泰克(Thijis Biersteker)的沉浸艺术装置作品《近月点》(Periscopista图5)[9],寓意是“向人类好奇心本能的致敬”。整个装置是在湖面上的一片巨大全息水幕,利用定制的软件和追踪的技术,参与人群可以通过声音和动作来控制它,人们在冲着湖边的潜望镜装置呐喊时,画面的动画就会变得明艳。声音的大小不同,画面不同。大家在载歌载舞时,也能影响图案的变化。

图5 《近月点》

3.其他技术

当然还有增强显示技术(AR)、混合显示技术(MR)、这两者让虚拟现实(VR)有更高的沉浸度,空间感更加逼真。多通道投影和激光投影显示技术、激光投影显示技术等。Team Lab在日本的美术馆就运用了五百多台计算机和六百多台投影仪来打造大型的交互沉浸体验馆。2021年在上海展出的光廷Teample of Light采用了前沿的科技3LCD技术和ULTRAX20空间化音响系统,3LCD是投影机运用的三片式液晶面板让红绿蓝三原色在投影机内聚合成像的技术。它色彩过渡自然并且能保证色彩亮度,目前广泛被用与艺术与商业等。

一个沉浸式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多种技术的配合,顶尖的沉浸式艺术团队Team Lab拥有四百多名员工,有图像团队、交互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师、数学家等分布不同的领域。沉浸式艺术是一个大型的艺术场域,艺术作品可能会涉及到物理、数学、摄影、灯光、投影、编程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沉浸式艺术是一种跨界。实际上,跨界具有宽泛的概念,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跨行业。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各个领域的跨界早已不是一件难事,经过跨界,可放大其价值。因此沉浸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融合了科技与艺术、虚拟与现实、感性与理性;连通了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它是一种综合艺术、人文、历史、社会关系的存在。

五、结语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许多事物都在新时代下进行创新发展。科技引领艺术,艺术启迪科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其成为推动艺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者结合将会碰撞更多火花。

目前沉浸一词在各个场景被广泛运用,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沉浸式艺术符合当下潮流,容易被接受和认可。从主体角度出发,在观看沉浸式艺术时可调动感官功能获得“通感”使生理上得到认可,同时也具有娱乐性,观众心理接受快,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从其艺术本身出发,沉浸式艺术留下的空白建构部分也使观赏者发挥了主观创造性,连通了主题-环境-世界之间的关系。沉浸式艺术因其自身的特性使其成为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大量的智慧和财富。传统工艺受到了新时代工业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传统工艺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也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独特气质。艺术最后的探索将回归于最原始的状态。在科技工艺方面其蕴含的思想正是反映时空、宇宙、自然的理解。在工艺美术方面展示的图示和造型,也是对传统文化中心和所处时代的观念解读,比如天圆地方、阴阳相守、阳刚阴柔等。正如沉浸式艺术引发人们对自然、对本身感知的思考和其在无意识中把观者带入空间的行动正贴合道家的“无为”之举。沉浸式艺术将生活中未被重视的部分转化为可视性结果。认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思考和感悟。这样传统和现代就拥有再次连接。传统工艺的长久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并且植根于背后的文化内涵。沉浸式艺术的审美方式,就是让观者进入场域从欣赏美转为感受美,这样观者就可以更深入且多维度去理解作品内涵和价值。沉浸式艺术可为传统工艺发展打开新的道路,关于发展、模式、营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可见的是传统工艺未来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1][宋]朱熹撰《昌黎先生集考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26页。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367页。

[4]Frank Rose——The Art of Immersion:How the Digital Generation is Remaking Hollywood,Madison Avenue,and the Way We Tell Stories[M].2011.

[5]图片来源新京报周刊,新京报记者宫子,他是艺术家里的“网红大叔”,将我们一次次带入神秘空间。

[6]引自新浪http://k.sina.com.cn/article_1047467705_3e6f16b9020005kz7.html,发表时间:2018年3月,访问日期:2021年8月3日。

[7]图片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x411H7xf/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发表时间:2017年,浏览日期:2021年8月5日。

[8]任玉明摄影,腾讯网雨屋亚洲首展为何堪称“奇观”,https://cul.qq.com/a/20150901/020998.htm ,发表时间2015-09-01,09:32,浏览日期:2021年8月1日。

[9]图片来源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107155469_119079这个你嗨它也嗨的交互星云装置是派对的秘密武器,发表时间:2016年,浏览日期:2021年8月3日。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观者艺术
端午节观龙舟赛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纸的艺术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