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智融创”课程:让学习成为一种发现

2022-10-27唐俊峰祁小山

中国德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融创课程体系学科

■ 唐俊峰 祁小山 李 丹

“创字当头,惟高惟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深入研究、贯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机制,依据课程标准框架从体系构建、实施方案、成效评价几个方面不断探索学科融合教育的新路径。

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秉持“发现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启迪思维、发现潜能、融合创新”的办学路径,激励学生用知识去创造,致力于创办一所以创新创造为特色的高品质学校。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五育并举”实践,构建“启智融创”课程体系,打造“启·思·创”授课模式,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力求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 课程体系构建

书法课程

学校以“早期发现和培养全球化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立足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个维度为“全球化创新人才”画像,确立了以理想担当、阳光健康、创新思维、全球视野为主要内容的育人目标,创设启迪思维、扬长发展、融合创新的课程理念,构建起集国家基础课程、地方特色课程、主题实践课程和PBL项目实践课程为一体的“启智融创”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启智融创”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立足教育教学目标,从品德与社会、健康与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四个维度搭建课程框架。其次,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省级课程规划,以“启智、学思、融创”为重点,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划分为侧重学科内的主题实践课程与侧重学科间融合的PBL项目实践课程。此外,学校还将课堂学习、德育活动、校内外研究探索活动、延时服务等整体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科学统筹,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效果。

“学思”课程指向学科主题实践课程。学校主张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以应用学科知识、拓展学科技能为重点内容,将实践活动课程化,进而形成学科主题实践微课程;以社团选修、延时服务为实践形式,挖掘学生兴趣特长,激发学生优势潜能。如以语文学科为基础设计的《童创戏剧》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以科学学科为基础设计的《微观世界》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以信息学科为基础设计的《未来城市》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明确课程主题与实施年级;其次,需明确课程目标,即学生通过实践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外,需明确课程内容,即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对专项技能进行延伸与拓展;最后,需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融创”课程指向PBL项目实践课程。该课程旨在运用PBL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融合实践课程。基于“启智融创”课程体系中的品德与社会、健康与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四个维度,学校创设润心课程、生命课程、生涯课程、创新课程、探秘课程等学科融合类实践活动课程。在项目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明确定项目主题,既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要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突出问题导向;其次,需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包括前期的基础知识积累,中期的小组合作实践,后期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二、课程实施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需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因此,学校科学地提出了融通课堂内外、融合学科特色、融聚社会资源、融汇地域文化的课程实施路径。

(一)融通课堂内外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学校尝试将教学延伸至校外,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学习时空与学习内容。学校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及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科学学科“动物的一生”这一单元,学校开设《春蚕行》课程,结合成都悠久的古蜀蚕桑文化和蜀锦、蜀绣技艺,使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养蚕开始,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了解动物的生长活动与生命周期,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学生们见证了一粒蚕卵经孵化、喂养、结茧,到缫丝、织锦、刺绣,最后成为一匹匹精美的蜀锦、蜀绣制品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既收获了养蚕经验,又充分了解古蜀农桑立国的渊源与蜀锦、蜀绣的文化底蕴,同时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进一步提升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二)融合学科特色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性,学校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边界,鼓励学生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空间。学校在确定实践主题时,均衡考虑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调人文、科技、艺术、道德、健康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基于各学科特色确立生长点,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学校开设传统节日系列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语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劳动、健康等多个学科,基于德育、知识、素养、创新四个维度确立课程目标。一是德育层面,使学生体验与家人共庆传统节日的快乐,培育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二是知识层面,带领学生调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与民俗,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厚植文化底蕴;三是素养层面,学生通过参与节日活动,提升了自身的劳动素养、艺术素养与国际理解素养,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四是创新层面,鼓励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地域特色和时代元素,创作出新颖的节日装饰、食品等。如以春节为主题开设的《我的中国年》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以民俗活动、节日装饰、节日食品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采用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传统文化。在民俗活动主题实践中,学生们集体聆听民俗故事、传唱民俗童谣、欣赏民间节日音乐,并参与扫尘、办年货、做花馍等民俗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节日与相关民俗的来历和寓意,并习得清洁打扫、做花馍、打年糕等劳动技能。

(三)融聚社会资源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学校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各项活动、体验各种职业、了解各种高新科技项目等,使学生在实践、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从而树立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曾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聘请各行业、领域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与优秀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学术委员会,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学校与四川宇航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少年问天》课程,学校建有航天馆和卫星遥测站,指导教师积极向学生普及航天科普知识,包括航天历史、航天成就、航天原理等,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渗透航天精神、点燃航天梦想。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各行各业,提出研究问题、开展研究实践、形成研究报告,使学习的宽度与深度得到拓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充分了解到不同职业的使命与艰辛,感受到不同行业的价值与幸福,也使得职业精神在内心滋长。

(四)融汇地域文化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传承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力量源泉,创新则赋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动力与生命力。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首位,并结合地域文化研发红色基因、三国文化、历代名人、地方风物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如在红色基因课程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探访伟人故居、聆听革命故事,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使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红色文化树立信仰,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又如在地方风物课程中,学校带领学生考察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探秘其中的科学原理;游历峨眉山、青城山、阆中古城、茶马古道等文化圣地,了解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家乡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对家乡最朴素的热爱,引导学生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评价体系创建

学校在评价体系创建过程中,立足发展性、多元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对课程本身、教师发展及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课程评价,不断优化“启智融创”课程体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发展。

(一)课程评价遵循“三原则”

学校课程评价坚持发展性、多元性及可操作性三项原则。发展性原则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为促进全面发展,即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发展性地制定评价目标、考量评价对象、处理评价结果。多元性原则既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要求评价内容、方法以及标准的多元化。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及具体活动的实施既要从理论上达到最优化,也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与课程建设特色等因素,对问题进行全面考量与分析,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

(二)评价对象指向“三群体”

“启智融创”课程评价体系对象主要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即对“启智、学思、融创”三层级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设置和实施等方面。其中,对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评价主要基于课程方案本身,而课程实施的评价需包含对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科学性、可行性的诊断与反思,以及最终对于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即对教师教学及专业能力的评价,学校以“启智融创”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启-思-创”教学模式,从“启疑、启趣”“思法、思辨”“创作、创生”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多元化评价。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即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两方面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启智融创”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三个维度;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指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成果展示几个方面。

(三)评价指标分设“三层级”

为使“启智融创”课程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学校构建起“三层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对课程、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二级指标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评价;三级指标包括达成“五育并举”教育总目标、“启智融创”课程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需求的目标等。学校严格按照“三层级”指标开展课程评价,有效推动“启智融创”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启智融创”课程体系的建立融合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课程内容建设逐渐丰盈,教学理念持续更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唯有坚定“创新”信念、紧随“创新”步伐、履行“创新”使命,踏实笃行,踔厉奋进,深入探索、建设“启智融创”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猜你喜欢

融创课程体系学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融创”新引擎 为机关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无锡融创文旅城开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融创高负债扩张两年并购耗资1500亿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