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系统化思维创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2022-10-27谢发超

中国德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玉林研究性研学

■ 邓 铭 谢发超 周 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难点。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聚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难点和痛点,调动周边资源,积极探索,有效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一、联动资源,构建“三类八项”育人网络

(一)寻求周边支持,奠定联合育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需要社会合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修课程。玉林中学主动加强与周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实践活动基地等社会单位的联系,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联合育人网络

研学课程

玉林中学地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四川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省科技馆和大量高端科技企业,具有极大的地缘优势。学校根据不同社会单位的资源优势,通过建立“研学实践基地”“党团教育基地”、成立“微课题研究与指导中心”“课程指导中心”等,在课程建构、教师培养、参观研学、课题研究、国防教育等方面与这些单位达成了中长期合作意向,构建了以玉林中学为中心的“研究所—大学—中学—企业—基地”的联合育人网络。

(三)优化活动体系,建立“三类八项”育人网络

玉林中学紧跟时代脉搏,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文件,及时修订并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和内容,按照盘活资源、分类管理的思路,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归纳整理为三个大类、八个项目。“三类”即研究性学习类、社会实践类和党团教育类,“八项”即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学旅行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职业体验和社区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军事训练、党团活动为主的党团教育活动,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有相应的单位提供支持。由此,多方协同的“三类八项”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网络应运而生。

二、着眼发展,构建“三类七型”课程体系

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国家课程不同的是,它没有固定的教材与固定的内容,需要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中小学进行规划和开发。这一点成为许多学校开课的难点。玉林中学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努力将国家层面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创造性实践。在“人本·和谐”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基于“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育人目标,深入践行“琢玉成器,育才成林”这一核心育人理念,形成了基础类课程(包括学科基础型课程、学科衔接型课程、品格养成型课程)、选择类课程(包括培趣型课程、扬长型课程)、整合类课程(包括研究型课程、创作型课程)三大类。

“三类七型”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差异性的特点。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课程形态的校本整合,以必修课、必选课、自主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等,力求实现“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发展差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多元成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

三、循序渐进,凝练“三阶六步”学习模式

玉林中学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着眼于学生现实发展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提出循序渐进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按照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思路,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最终凝练出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三阶六步”研究性学习模式。

“三阶”即学生进入玉林中学之后要历经的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六步”即每个玉林学子高中三年都要跨越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研学旅行、项目设计、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等六步青春修炼阶梯。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兴趣和特长,使其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一)一阶学习:社团活动与课题研究

2016年起,玉林中学将社团活动全面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由社团首席导师和首任团长、核心团员根据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以及学校教育资源,联袂开发社团课程。通过亲历需求调研、资源分析、成立社团、编制章程、撰写教案、设计活动、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能力大大提升。该学习虽然没有冠名研究性学习,但是却在每一个高一学生的心中埋下了“研究”的种子。

课题研究是高一学生必修的另一门“一阶”研究性课程。玉林中学教导处、教科室牵头制定《成都市玉林中学微课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为班主任提供微课题研究性学习通识性培训,班主任再为学生提供细致的微课题方法指导与培训,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提供丰富的“微课题菜单”。学生3~5人一组,自选课题、自选导师,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实施研究、中期汇报、撰写报告、成果展示、汇报交流等流程。

高一、高二阶段,玉林中学每周二下午开设2节研究性学习课,每周五下午开设2节社团活动课或学科选修课,导师团队由高校教师、研究所人员、第三方机构外聘老师和学校教师组成,充足的时间、丰富的课程、雄厚的师资为每一位玉林学子了解自我、发现兴趣、激发潜能、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玉林中学先后成立了体育类、艺术类、人文类、科技类、公益类、管理类等六大类社团,短期、中期、长期社团共计100余个,每学期被纳入课程计划的精品社团约20个。课题研究方面,学校践行“小课题、大能量”的理念,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指导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形成了“人人有课题、月月有进展、期期有论文、年年有成果”的良性循环。

(二)二阶学习:研学旅行与项目设计

2016年,玉林中学便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德育处牵头制定《成都市玉林中学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以学期为单元开展集体研学,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历经主题确定、地点遴选、行程规划、活动设计、日志撰写、分组活动、相互评价、总结交流等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放松了心情,增强了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在历经高一的微课题研究和学习校本课程“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之后,高二的学生对项目设计显然已经迫不及待且自信满满了。项目设计与微课题研究虽然都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类型,但是后者是以解决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它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设计两种亚型。为更好地激发玉林学子进行项目设计的热情,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金点子”创意大赛、优秀报告/论文评比、玉林科技节等活动,还会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类讲座和专项培训,组织学生进入高校和科技企业等参观学习。

(三)三阶学习:职业体验与生涯规划

如果说研学是最美的相遇,那么体验就是最好的学习。玉林中学既将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又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落实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课程。这种打破课程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课程模式,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主动研究热情,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能力,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人生规划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高三年级常态课题“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某某职业”为例。高二暑假期间,教导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根据每一届高三学生实际情况,拟订《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三学生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安排表》,将其发到年级和班级,班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修订和完善,在学校和年级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实施。

玉林中学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抓手,系统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常态化、规范化、序列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深刻影响和变革着师生的教学理念、方式和行为。

猜你喜欢

玉林研究性研学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The four variables that account for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