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凤仪村司马第

2022-10-27熊式光

西江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东安李成司马

熊式光

凤仪村是苍梧县梨埠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梨埠镇中部。凤仪村内溪流环绕,四面青山环抱,钟灵毓秀,景色怡人。“小桥、流水、人家”是凤仪村的一大特征。这里的村民,勤劳俭朴,古道热肠,流传着古苍梧之遗风,延续着汉文化之传统……

进入凤仪村,除了秀丽的田园风光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名人的一脉遗风。在凤仪村太平组,有一座历尽沧桑的叠堂三座李家大院,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古意盎然。每两座之间有天井和屏风相隔(屏风现已不存在)。据村民说,此屋前座檐阶外还有四根用于护卫桅杆的柱石(俗称桅杆夹),已于近年重建李家祠堂时移至新祠堂的大门外了,那是富贵的象征,也见证了李氏家族昔日的荣耀。此屋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只见大宅推龙门之下的青石板和砖石仍然结实牢固。再细看每座大屋大门上的雕花房檐,那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草木,尽管上面已布满岁月侵蚀的斑痕,但仍彰显出大户人家昔日的辉煌。李家大院因年久失修,早已没人居住,天井、檐阶、庭院杂草丛生。岁月流逝,世事沧桑,令人感慨不已。

据凤仪村太平组李氏家族老人李世宁介绍,凤仪村太平组李氏家族传至第四代李广汉,建起了这三座大屋的第一座。几年后,五世孙李逢时便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中式壬午科广西乡试第三十九名举人,并受任宣化县教谕。但因李逢时中举时年事已高,去宣化县任职不到一年就返回家乡。其长子李成介,当时已是梧州府的廪生,这是秀才中最高的等级,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曾历任地方团总。李逢时因年老体衰不能就任宣化县教谕,故朝廷按规定推恩,循例授官(例授官爵给其亲属)。作为李逢时长子的李成介先是钦命为东安巡检司巡检使(从九品),品秩不高,但在地方事务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巡检司带有军队和行政的双重性质,每个巡检司下辖几十甚至百余人不等的非正规官兵,负责缉捕逃兵、逃犯、盗贼,维持治安。此外,巡检司还是国家军队在地方上的延伸,要担负起部分军队的职责,诸如搜集情报、镇压流民起义等。李成介这个九品官,当时在东安的声望还是很大的。即使如此,他的三重门大宅也是不敢妄称“司马第”的。到了清咸丰十年(1861年),清廷又例授李成介为直隶州州同。所谓“州同”即“州同知”,别称“州司马”,乃清代各地州官之副职,无定员,品秩为从六品,与各州通判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水利诸事。这次例授,使李成介的官阶一下子提高了六个品级。因此,在高挂“司马第”牌匾时,李成介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写出如下的下款:“咸丰十年岁次庚申例授直隶州州同壹员李成介立”,而此匾的上款则表明赋予此宅为“司马第”者是谁所为?曰:“钦命广西承宣布政使司现任广西巡抚部院张凯嵩为”。从上下款可知这块牌匾的来龙去脉。“钦命”者,乃皇帝诏命也,凤仪村这个“司马第”,绝非假冒伪劣,也非浪得虚名。

李家大院(图片由熊式光提供)

据李世宁介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见过李成介巡检使的官帽、官袍、马锣,以及肃静、回避等令牌。幼时,他也曾听父辈人说,李成介当东安巡检使的时候,不仅为社会治安恪尽职守,也为发展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击鼓壮行。例如,清光绪年间石桥冲琴自然村熊潘馨、熊潘璋兄弟俩同科中式秀才,李成介率领东安巡检司衙门的官员们盛情迎接,并让熊潘馨和熊潘璋带头与同榜秀才们披红戴花,衙役们高举令牌鸣锣开道,簇拥着秀才们环游石桥街,街边商铺均鸣炮助兴,盛况空前。李逢时中举后,李家儿孙深切感受到“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禄”的无上荣光。李成介认为,这都是先祖父李广汉建造新房子的结果。于是他嘱咐儿子李子贞说:“你一定要把你的曾祖父的遗愿发扬光大,务必按原房子的坐向继续扩建:首先把正屋扩建为叠堂三座,然后在正屋两旁加建两排横屋,每排五个厅;正屋与横屋之间要有天井间隔。”李子贞也认真按照父亲的要求做好扩建工作。新房子建成之后果然气势恢弘,美轮美奂。听完李氏族人的讲述,我站在右边横屋的废墟上环顾四周,浮想联翩。凤仪村山环水抱,茂林修竹。李家大院坐北向南,生意盎然。对此风水宝地,有诗赞曰:

巍巍玄武好来龙,坐北朝南气势雄。

一湾玉带横腰水,儿孙富贵不忧穷。

确实,到了李逢时曾孙一代又有三人考取秀才(邑庠生),其中一人为武秀才。另有一位曾侄孙李国宝于清光绪年间废科举兴新学后考取桂林法政学堂,曾任梧州参议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东安李成司马
李成强
车过东安河水库
非遗进校园
酸辣香甜东安鸡
“司马”本不是姓
A New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unishment
“司马”原来是官名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暗恋也是一种成长
“司马”最早是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