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ESG评价标准—专访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
2022-10-27小康刘彦华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增进共识 我们要与国际评价体系高度接轨,与国际评价机构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摄影/宁颖
ESG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评价方式和企业行动指南,日益成为国际共识,在我国也进入加速发展时期,ESG投资规模持续增长,ESG监管体系加速构建,ESG评级评价不断拓展,ESG信息披露日益活跃。同时,与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ESG领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适应我国国情的ESG体系建设尚在探索阶段,国外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ESG评级结果普遍偏低,等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一直致力于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独立第三方承担了很多ESG相关活动的鉴证、评估和审计。早在2020年7月就组织专家对《ESG评价标准》团体标准进行了立项,并于2021年10月14日发布《ESG评价标准》(T/CGDF 00011—2021)。
人们应该如何看待ESG?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ESG评价标准?《ESG评价标准》团体标准是如何确立的?有什么亮点?带着一系列问题,《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进行了专访。
接轨国际不等于照搬国际
请问您怎么看待ESG在中国的价值?
ESG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一个新成果。随着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到上世纪中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危机,人类开始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老路不可持续,世界需要改变,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最初的CSR理念也开始走向ESG,主题更加鲜明,环境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是责任投资领域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它倡导通过投资行为,引导企业、经济和工业向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践行ESG。目前,经过西方国家和联合国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由于市场已经达成了更加广泛的共识,ESG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半强制或强制性采纳,例如香港证券交易所2022年强制要求企业上市必须发布ESG报告。
与此同时,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发展ESG的意义和价值也日渐凸显。从政策与监管层面看,ESG是促进绿色转型的主要动力。从金融机构层面看,ESG是应对气候风险、践行低碳投融资的重要抓手。从企业发展层面看,ESG不仅为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提供基本保障,更是联结企业在落地“碳中和”举措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支持。
ESG评价是ESG体系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ESG评级机构,构建了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指标。请问您如何看待国外ESG评价方法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
联合国推出了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六个原则,其主要目的是以推动全球的金融机构签署UNPRI契约的方式推进ESG投资,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子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中国绿发会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以及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等多家单位,借鉴联合国 UNPRI,推出 CNPRI,即中国负责任投资七大原则,增加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第一原则。
ESG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新成果,我们应该拿来为我所用,但也要做些本土化的调整,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进行两大思考,一是要把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在ESG中的“E”即环境上作出根本性的改变,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调整,要从思想观念上积极引导新的发展,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为中国投资原则的增加项,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在这方面作出成绩。
二是国际社会ESG最早的参与方都是国际大投行,中国发展ESG,要从起点上作出改变,不只是面向投资,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借助工具开展ESG工作,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它们的能耗问题、治理问题比大企业更多,将它们囊括进来,充分本土化,将我们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领域的最新成果同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结合在一起,任务虽然会更重,但通过持续努力,凭借着我们的制度优势、发展阶段优势以及舆论、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优势,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发挥优势特色做“加法”
中国绿发会早在2020年7月就组织专家对《ESG评价标准》团体标准进行了立项。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立项的初衷是什么?
绿会开展ESG相关研究比较早。早在安南秘书长提出全球契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跟踪研究,提出其中应该包括环境的因素。
后来,随着UNPRI的提出,大型投行开始积极参与ESG,我们也一直在跟踪研究。不过,对于大型投行,这不是绿会的工作重点,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抓手,很难发挥作用。
直到2016年,我们将生态文明纳入工作主要内容,开始全力以赴思考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才研究发现ESG是一个很好的成熟工具,于是2020年完成了CNPRI平台的建立,同时又开始筹备推出《ESG评价标准》团体标准。
专家团队是如何组建的?
国外著名的ESG评价机构,例如摩根士丹利、彭博、汤森路透、富时罗素等,最大的优势是从传统的投资评价转型而来,拥有一套评价企业、产业的成熟经验做法。不过,环境评价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新的增加项。
绿会的优势在于,我们在绿色发展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环境类专家资源、人才储备、知识储备。
通过组建专家团队,经过长时间研究,我们最后推出了《ESG评价标准》团体标准。我们做评价标准,不是从投资出发,而是从环境、碳指标在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角度出发。
另外,之前作为顾问单位,我们也参与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的一些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在对我们自己的特点、定位进行重新思考。我们发现,传统金融部门更多在按目录管理,但目录管理具有很大局限性。例如水电站,按照目录管理它是绿色的,但实际上它对河流、对水生生物、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所以简单的目录管理很容易出问题。为此,我们在制定ESG标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中国特色,加重了环境的比重。相信我们指标体系的提出,对提升全球ESG认知和负责任投资原则都是很重要的有益补充。
持续发展 ESG未来将是相同与不同、创新与独立并存。图源/hellorf
请简单介绍一下《ESG评价标准》团体标准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构建原则、主要指标、特色等。
总体框架遵循科学、透明、公正三大原则,按照环境、社会、治理三大方面,提出了18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细节上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区别于目录式管理,更强调动态管理。环境方面(E)包含履行政策执行、环境制度建立、可持续经营、环境风险管控、污染物排放及处置、资源能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排放管理;社会责任(S)方面包含环境友好、产品责任、客户责任、劳动者权益保护、社区责任、安全生产、生态文化;公司治理(G)方面包含了现代化治理、治理规划、治理行为等。
《ESG评价标准》团体标准自2021年10月12日正式实施已有一段时间,请问实施情况如何?评价对象对它的反映如何?
好的一面是,通过我们对于概念的传播、理念的推广,已有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在社会共识和社会参与的层面有了明显进步。
不足的一面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绿会去申请认证资质时遇到了一些制度瓶颈,还需要更加积极地探讨、创新,去推动这项工作。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拥有专门认证认可资质的机构在与我们展开合作探讨、进行ESG培训。
ESG是构建绿色发展、倡导生态文明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们很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相同与不同同在,创新与独立并存
ESG评价体系,国内与国际社会未来是否会趋同,走向一致?
中国产品走向国际,走向国际大循环,必然要接受国际标准,这是一个大方向。国际的标准口径,我们要接受采纳。
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企业、地区,在参加国际大循环之外,还要加强内循环,这将会催生更高标准、更先进理念,以此来推动内循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的判断是,ESG未来将是相同与不同、创新与独立并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普遍存在不同评价体系的结果一致性较低,相关性不高,甚至对于一些公司会给出截然相反评价的现象,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ESG评价标准涉及的领域不完全是简单的可量化的,不同的机构见仁见智,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客观上也是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不同评价结果也是正常现象。但总的来说,大家还是会有一个一般性、方向性的概念和共识,具体分数可能不同,基本原则却是相通的,大家都应该追求本源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和内部治理优化。
人类已经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未来,一家企业的产值、利润将不再决定企业的一切。在新文明下,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生态环境要求,将日渐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影响企业生存。因此,对于一家企业、一个机构、一个项目,ESG评价不单单是一场考试,评价分数重要,有没有真正把握好ESG更重要。人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根据ESG评价,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优先级。
ESG评价就好像一个医生给你号脉,不同的医生说的可能不太一样,但你还是需要认真听取他们给出的意见,进行调理,使自己更健康。
下一步在中国发展ESG,您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做中国特色的ESG,使其对大大小小企业产生适当示范意义,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面。但同时中国特色不是我们自己催生一套新系统,我们还是要与国际评价体系高度接轨,与国际评价机构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宣介中国主张和理念,增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