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再生金属产业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以安徽界首为例

2022-10-26张琳

资源再生 2022年8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

文/张琳

“十三五”期间,再生金属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打破了产业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川渝地区的格局,江西、安徽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十四五”以来,新建项目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一大批再生金属项目的建设运营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支撑,更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脱贫攻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界首市是安徽省县级市,位于皖西北边陲、豫皖两省交界处,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全国优质小麦、棉花、山羊和黄牛生产基地,全国小麦高产县市。近20 年,界首市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递次升级,企业规模化与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形成市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市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GDP 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两新”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90%以上。界首的实践和探索表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以资源循环利用带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对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界首市培育再生金属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界首市地处黄淮平原,国土面积667.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 万亩,城区规划面积21 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83.7 万,常住人口65.1 万,辖15 个乡镇、3 个街道,2012 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县。

界首自古就有利用当地黄河淤土为主要原料的陶窑,烧陶做釉要用到铅,这里的农民一直在全国收购废铅蓄电池(俗称“废电瓶”),把收购来的废电瓶拆解后用土法冶炼,生产再生铅。20 世纪80 年代,为解决吃饭问题,许多家庭将回收废电瓶、冶炼再生铅作为生存来源之一,在田营镇,四分之一的人口依赖炼铅小作坊生活,因此成了铅污染频发地区。20 世纪90 年代,因生产工艺落后,粗放经营,污染严重,田营镇土法炼铅曾被多次曝光、关停。2003 年,界首经济出现负增长,当年财政收入只有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4:29.5:40.1。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粗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亟待提高。以产业为突破口,成为界首发展经济的优先选择。

(一)第一次产业转型:由分散到集中

1999 年界首取缔拆除了散落在村庄附近的所有小炼铅点和小冶炼炉,之后“化零为整”,划拨300 亩土地,把年产量2000 吨以上的12 家冶炼企业统一搬到远离村庄的湖荒地。为了保住再生资源加工的传统优势,2005 年成立了工业园,规划面积1 平方公里,对再生铅企业实行园区化管理,举全市之力建设园区,开启了产业从集中、集约到集群化发展的进程。

工业园成立之初,在界首市政府的推动下,12 家冶炼企业组建成为一个集团公司,把12 家分厂划为11 个生产车间,按标准要求建设了冶炼炉、烟道、冷却水箱、抽风机、除尘袋和沉降室等袋式除尘配套设施,这些小厂名义上是一个公司,实际上是个松散联合体,各厂还是各自为政,各产各的铅,各治各的污。

2006 年,界首确立“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界首市再生铅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分析国内外再生铅产业发展情况、界首再生铅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提出了发展目标和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以此为起点,界首再生铅企业对标国内先进企业和先进技术,进行了多次技改,迅速做大了产业规模。2010 年,界首再生铅产量达到32 万吨,占当年全国再生铅产量的23.7%、铅总产量的7.7%。虽然界首工业依托再生铅体量逐步扩大,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突出,但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再生铅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尚未彻底摆脱小、散、污的生产状态,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压力比较大,对城市新增就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二)第二次产业转型:产业链延伸集约发展

铅最大的应用领域是生产铅蓄电池,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铅蓄电池耗铅量占铅产量的80%以上。铅蓄电池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交通运输(如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通信和储能等领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铅蓄电池产量、需求量和报废量也在逐年快速增长。2010 年我国铅产量中,利用矿铅生产的原生铅占到68%,利用废铅蓄电池生产的再生铅占到32%。

铅是重金属防治的重点对象,随着《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环保部门加大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的执法监察力度,《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和《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大大提高了铅蓄电池和再生铅准入门槛,界首市再生铅产业不得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010 年起,界首市政府重点针对国内大型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天能、南都电源等电池头部企业落户,建设铅蓄电池生产基地,由此,构建起“废铅蓄电池——再生铅——铅蓄电池”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当地废铝和废塑料回收量快速增长,带动再生铝和再生塑料产业规模也有所扩大。2013 年,工业园扩区,总体规划面积由1 平方公里扩大至14.33 平方公里。2014年,界首工业园区更名为安徽界首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迈向2.0 时代。

根据《界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界首市确立了生态文明和两型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再生金属的循环经济产业优势,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市;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制造业基地。

2015 年,界首再生铅产量超过40 万吨,铅蓄电池产量达到4671858 千伏安。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原来由11 个车间组成的本土再生铅集团公司分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并分别进行了大规模技改;南都电源收购了其中一家公司华铂科技。借助天能、南都电源等上市公司,界首市再生铅产业逐步完成了从规模化到规范化的进程。依托工业园,界首先后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国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工业的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据调研,当时本地城乡居民很多都在园区就业,每月人均3000 元至4000 元,部分技术岗位能达到6000 元左右,收入比以前有显著提高。

(三)第三次产业转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属于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界首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016 年,界首经济开发区更名为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迈向3.0 时代。

2018 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410 万吨,占到当年全国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4%,其中再生铅产量225万吨,占铅总产量的44%;再生铝695 万吨,占铝总产量的16%。界首市再生铅产量达到75 万吨,再生铝达到12万吨。在做大再生铅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再生铝产业的同时,界首市还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强化城市创新能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形势下获得更大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第二产业占比稳定保持在60 左右%,研发、设计、培训、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在铅产业链基础上,发展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取镍钴锂等战略金属,形成铅蓄电池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在利用废铝生产建筑铝型材基础上,引进铝深加工企业生产泡沫铝合金,产品应用到航天、军工、高铁等高科技领域;在利用废塑料生产再生塑料基础上,延伸至再生纤维纺织服装。2020 年,再生铅、再生铝、再生塑料三大集群实现产值506 亿元,占全市总产值73%。基本形成“一主两优三新”(资源循环利用、纺织服装、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的现代产业体系。

2.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

依托城市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领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 个、绿色工厂7 家、绿色产品9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 家,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 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1 个,实现绿色制造体系项目全覆盖。

3.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落实“五个一”机制,即每个企业拥有一个研发中心,一个研发团队,一定的研发投入,一个以上在研项目,一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单位,从而保证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中有机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的支撑。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9 家;院士工作站8 家,博士后工作站10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 家,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1 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3 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 个;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 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 家。全市拥有70 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 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6 家,国家级服务中小企业示范平台1 家,国家级孵化器1 家。2020 年兑现科技创新引导资金1737 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2.6%。

4.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坚持从“点、线、面”全方位布局工业智能制造。“点”上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线”上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面”上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园区,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道路。截至目前,实现国家级制造业“双创”试点示范企业1 家,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企业3 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3 家、省级试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5 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5 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已有近80 家;国家级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1 个,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2 家,省级信息消费创新产品10 个。获批省级优秀智能硬件产品3 个,智能工厂2 家,数字化车间5 个,省级重点软件企业2 家,省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1 家。

综上,随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及相关制造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界首市GDP 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市,并连续4 年入围全国投资潜力十强县、全省制造业十强县(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两新”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90%以上,为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创造了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

二、界首市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城市竞争力的成效

在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界首的城乡综合承载力和品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界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 年的32.4∶33.7∶33.9 调整为2020 年的9.4∶57.4∶33.2。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从2015 年的238 个、25 个提高到2020 年的333 个、99 个。工业结构逐步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技术集约化过程,表现为用现代技术装备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脱贫攻坚和强化就业成效突出

界首于2012 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县,当年贫困发生率为9.73%。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732 万户6.4100万人,贫困村45 个。2015 年以来通过做强产业、科技创新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新建(认定)就业扶贫车间73 个,2018 年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8%,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近年来全市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 万人,带动支撑外出务工人口回流,界首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界首卫生机构从2005 年的30 个增长至2020 年的317 个,2017 年开展医防融合试点。创造性地将城乡环境、垃圾处理、秸秆禁烧和利用进行综合统筹,创新出“以量计奖”的方式:市里按照乡镇垃圾转运量给予财政补助,使垃圾成为保洁员增收渠道,陈年垃圾得到彻底清除,环境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表1 界首城镇化发展进程基本情况

表2 界首各时期产业体系发展进程特点

三、界首的经验启示

界首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通过实施“工业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依托再生金属产业,历经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解放生产力和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欠发达城市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样本,也为其他地区发展再生金属产业提供了经验。综合分析其发展路径,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规划先行、产业主导、功能分区

遵循集聚发展、集约布局的基本规律,统筹综合产业空间,优化开发格局。依据《界首市近期建设计划(2010-2015)》《界首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2014-2030)》《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坚持融城入园、特色定位、高标准建设,以工业区为载体,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为基础的工业结构体系,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为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强化产业特色、明确发展方向

社会舆论“谈铅色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与要素条件,坚持发展再生铅产业,发展重心聚焦到推进企业壮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产业政策,找准方向,补齐技术装备短板筑牢环保红线。强化环保监管,建立安徽省首个县级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投入运营集环保、能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安全生产为一体的园区智能综合信息系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构建起基于基础材料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格局。

(三)政府职能转变、保障有力

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用地规划许可证半天办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一天办理、竣工核实两天办理,工业项目审批“见字签字,见章盖章”。出台《界首市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方案(试行)》,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一证到手六证齐发”,确保了重大项目取得突破。

扶持研发、激励创新,积极对接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体系。设立11 亿元界首融城高新技术基金、5 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1 亿元科技创新引导资金、2000 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3000 万元科技担保基金等,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打造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

四、前景展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双碳”战略形势下,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壮大以科技创新引领的、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集群,是界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宏观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将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我国将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发展。

区域层面,依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安徽把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作为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提出,2025 年和2035 年,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和70%左右,支持界首建设县域中心城市。因此,界首有望在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产业层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初步测算,每吨再生铝、再生铅碳排放量分别是原铝、原生铅碳排放量的1.6%、13.4%。安徽省目前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界首主导产业是再生铅和再生铝,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初具规模,因此,界首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优势及碳减排效益,对促进长三角城市和产业绿色发展,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重利好因素叠加,有望助力界首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