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西壮族农民画创作题材的民俗文化内涵

2022-10-26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刘丽萍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美术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壮乡农民画壮族

文/杨 帆[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刘丽萍[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靖西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历史上就是御侮卫国的重要边关。靖西历史悠久,壮族人口占比超过了全市总人口的99.4%,是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靖西壮族人民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民族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方式。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共同作用,构成了靖西壮族民间文化中的常见现象,这些民俗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民俗文化,例如吃穿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娱乐、交际馈赠等风俗,都是靖西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慢慢创造、传承和积累起来的。

一、靖西壮族农民画发展概况

靖西壮族农民画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靖西旧州,经过20年的发展,到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了以靖西当地壮族人民为主体的创作队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从画人员的流失,靖西农民画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发展缓慢期。跨入21世纪之后,随着靖西壮乡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提升,农民画创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优化,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作人才,靖西壮族农民画又逐渐活跃了起来,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2021年靖西壮族农民画家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靖西壮族农民画团体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状态,从此一大批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全方位地反映了靖西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热情讴歌了新时代边关壮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二、靖西壮族农民画创作题材的民俗文化类别及内涵

(一)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物质生产民俗是同一个民族的群众,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共同享用以及传承发展的物质文化事项,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的全过程。物质生产民俗最常见的有农业民俗、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等。近年来,很多靖西壮族农民画的创作题材,普遍反映了当地的物质生产民俗。李魁华创作的《五谷丰登》以饱满的构图,直白地表现了瓜果飘香、粮食满仓的农业丰收场景;黄新腊的《引水灌溉》以独特的画面构成语言,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引水灌溉场景,画面人物动态飘逸,色彩运用大胆,节奏韵律流畅;何高德创作的《湖润果硕》以艳而不俗的色彩搭配,把热火朝天的甘蔗收割季表现了出来,突出了靖西市湖润镇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潘国际的《山里南瓜大丰收》以硕大的南瓜为画面主要构成要素,夸张了人物与南瓜的比例关系,突出了农业生产大丰收的创作主题;潘国际还创作了《满塘鱼影》,通过发射性的构图形式,刻画出欣欣向荣的渔业场景;麻延柳创作的《收获》和《牧》两幅作品则体现了传统民族手工业和养殖畜牧业的繁荣景象。《收获》的画面主体是一名被各类竹编工艺品围绕着,正在专心盘点买卖所得的竹编手工艺人,构图简洁明了,主题表达很“接地气”。作品《牧》以饱满的构图,夸张的比例以及鲜明的色彩,表现了一个生动的畜牧场景,视觉冲击力极强,使人过目难忘;林京活创作的《古陶窑火代代传》以纹样丰富、层次分明的陶器造型为背景,通过色彩强烈的冷暖对比,突出了画面中正在拉坯塑形的制陶匠人,生动地表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靖西壮族夹砂陶工匠民俗。靖西夹砂陶是目前桂西壮族地区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原始陶艺制作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海铃的《收渔网》以突破传统透视的视觉规律构成画面,硕大的渔网几乎布满整个画面,网中鱼虾成群,收获满满,渔船上的人们同心协力奋力收网,画面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感,突出了多劳多得的物质生产民俗特性。

(二)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是以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为目的的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和生活器用等方面。物质生活民俗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观念,能增进民族成员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因此在各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农明芳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被》,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壮族人民传统的织锦和刺绣技艺,反映了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潘国际创作的《壮乡五色糯》是反映靖西壮族农耕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作者以象征五谷丰登的红、黄、黑、白、紫五色糯米饭为画面中心,四周表现了耕田、播种、插秧、收割的水稻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黄海珍创作的《壮乡“贼拿”》描绘的是靖西壮族妇女舂糯米糍粑的景象。“贼拿”是靖西方言对糯米糍粑的称谓,大粒糯米是靖西的著名特产,在古代曾作为朝廷贡品上贡皇帝享食,作品反映出了悠久的饮食文化。陈棠创作的《农家小院》生动描绘了靖西壮族人民的传统杆栏建筑形式,画面层次分明、色彩明亮,绘就了一幅人畜分居、染织晾晒、五谷丰登的生活场景。赵大宜和黎程学创作的同名为《染》的两幅作品均表现了靖西壮族村民传统的扎染蜡染技艺,描绘了壮族服饰制作的重要过程。靖西壮族人家喜爱自纺自织土布,再以蓝靛等草木为主要染料,通过染缸发酵、扎捆浸泡、晾晒风干等程序制作传统服饰。

(三)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会伴随着不同的民俗活动。跟我国很多地区一样,靖西多数的传统节日也是农耕文化的伴生物,是长久以来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全国各族人民相同,春节也是靖西壮族人民的重要节庆,他们会通过杀年猪、包年粽、放烟花等形式喜迎新春。潘国际的作品《喜杀年猪迎新春》,描绘了在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的映衬下,美丽壮乡的几位壮族村民正在屠宰一头硕大年猪喜迎新春的场景。作品构图大胆,视角独特,生动描绘了新时代节庆中壮乡人畜兴旺的景象。岑友的《壮家迎新春》用高明度的色彩和丰富的构图突出了春节的喜庆,画面中村民们聚在一起划拳喝酒,小孩子燃放烟花热闹非凡。左上角巨大的锅头煮出了一篮篮饱满的年粽,也煮出了浓浓的年味儿。麻延柳的《大喜日子》绘出一幅节日胜景,瓜果飘香的壮家院落里,乡里邻居挑礼上门贺喜,主人屠宰家畜热情待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好客性情和壮家乡村的美好生活;在潘国际的作品《回娘家》中,细致刻画了两个挑着年货,背着孩子回娘家的妇女形象,作者用抽象的造型手法,夸张了母婴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回娘家的期待感和幸福感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回娘家是靖西春节期间的独特传统民俗活动,已出嫁的壮族妇女会在大年初二和初三两天回到娘家探望父母和家人。麻延柳的《玉兔迎中秋》描绘了靖西壮乡中秋景象。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靖西壮族人民都会在每年的中秋佳节手工制作花灯,牵拉花灯在月光下游行拜月娘。作品中一家三口分工明确地在制作玉兔花灯,男主人在用竹条编制兔身骨架,女主人将各种彩纸包裹在骨架上,小女孩则往碗中倒水调兑米浆便于母亲黏糊彩纸,一幅其乐融融的中秋佳节景象跃于画中。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靖西壮族人民会在当天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贺节日。如抛绣球、对山歌、抢花炮、吃五色糯米饭等。在黎程学创作的《抢花炮》中,身着蓝、紫两色民族传统服饰的双方队员激烈争抢在一起,用独特的视觉张力,把这项靖西壮族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的对抗性、娱乐性表达得淋漓尽致。黄新腊的《壮乡三月嘉年华》用灵动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描绘了三月三万众狂欢的场景,主体人物为两对正在抛绣球、对山歌的青年男女,围观人群则抽象成了密密麻麻的小色块,烘托出了热烈的节日气氛。覃爱芬的作品《中元节前卖鸭忙》以中元节为背景,用抽象的手法描绘了市集上买鸭卖鸭的热闹景象。靖西壮族以农历七月十四为中元节,奉祀祖先,鸭子是最主要的祭品,七月十四当天各家杀鸭祭拜,同时焚烧冥衣、冥布、冥钱祭祖。

(四)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在一生中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生礼仪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麻延柳创作了《绣球抛给心上人》,描绘的是壮族青年男女的热恋场景。一名手拿绣球的女子处在画面中心,四周围绕着一群张开双臂迎接抛来绣球的青年男子。符合婚恋年龄的壮家青年男女多以抛绣球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青年女子一般会在如歌圩这样的特定节日,通过给心上人抛绣球的形式来传情达意。施妮创作了三幅《壮家婚俗系列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从订婚彩礼,娶妻过门再到新娘回门的壮家婚俗场景。靖西的订婚习俗颇具特色,男女双方彼此有意之后,请星算先生判算双方生辰八字妥当后,由男方提肉、酒、首饰等送往女方家里,女方则以红帖书写生辰八字,与手巾鞋袜等一并还送男方,这样订婚仪式即算完成,男女双方可择黄道吉日娶嫁完婚。该系列作品婚庆主题鲜明,人物造型生动,色调和谐统一,节日气氛热烈,是充分反映靖西婚嫁习俗的佳作。

(五)民间信仰民俗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民间信仰具有特定的崇拜对象,它世代传承,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民间信仰不仅有特定的思想活动,还伴有行为方式。在靖西的民间信仰体系中,一些具有忠孝节义、众望所归的本土人物被神化,成了被祭祀膜拜的对象。如宋代建立南天国抵抗交趾入侵的侬智高,明代率领狼兵远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瓦氏夫人,清代创立黑旗军固边抗法的刘永福等。经过代代传颂,他们已经成了靖西民间信仰体系中神祇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成为了靖西壮族农民画家的表现对象。黄新腊创作的《瓦氏出征》、曾丹创作的《壮乡抬阁闹新春》、陈棠创作的《侬智高抬阁》三幅作品均以瓦氏夫人和侬智高为创作主体人物,表达的主题都是对靖西本土民间信仰的民俗崇拜。其中曾丹和陈棠描绘的都是扮台阁的热闹场景,扮台阁是靖西春节期间的传统民间习俗文娱活动。据考究,扮台阁自明清时期从广东地区传入,靖西壮族人民通过该活动来喜庆娱乐和祈福纳祥,同时颂扬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雄人物或民间神祇。作品《瓦氏出征》突出了手持双刀、跃马扬鞭的瓦氏夫人的巾帼英雄形象,画面极富艺术感染力。

(六)民间艺术民俗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就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项,各种民间艺术都有自身古老的传承渊源。靖西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区,产生了众多特点鲜明的民间艺术形式。黎程学创作的《提线木偶》描绘的是靖西独特戏剧提线木偶的演出场景,作品以戏班为画面主体,前面操纵着木偶的人物表情陶醉,动态自然,其后的戏班成员操持着壮族八音乐器倾情演奏。画面人物表情丰富,结构层次分明,用色大胆协调,画家将提线木偶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出来。提线木偶戏又被靖西壮族人民称为“土戏”或“戏呀嗨”,多以本土的民间故事为表演题材,演出形式又以土言土语、土曲土调为主,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是南路壮戏的主要戏种之一。而壮族八音是提线木偶戏剧演出不可或缺的传统器乐品种,一般由铜、竹子、牛皮、田螺壳、马骨、葫芦等八种不同材质演奏出来的八种声音,被列入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丹《壮族庆丰收矮人舞》和农明芳的《田间肚皮舞》描绘的都是热闹的田间矮人舞表演场景。靖西壮族田间矮人舞以生产工具做道具,以田间地头做舞台,男性舞者头上戴着箩筐,赤裸的上身画上人脸,舞者通过呼吸控制肚皮上的人物面部表情,以诙谐风趣的表演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折射出壮家农民的丰收喜悦之情。

刘俊岑/瑶山古寨喜事多

结语

民俗文化是民间绘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靖西壮族农民画是靖西壮族地区民间社会生活的现实反应,其创作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都与现实民俗物质文化和民俗精神文化紧密相关。靖西壮族农民画是靖西壮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涵盖了靖西壮族地区的民俗特色,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壮乡农民画壮族
金山农民画矢量图库的建设与应用
农民画火遍世界
幸福吉祥伴壮乡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乡颂歌
梦飞壮乡
《Cat’s book》
金山农民画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