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生成逻辑、现实样态与纾解方略

2022-10-25尧,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循环体育产业消费

范 尧,焦 强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体育产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具有多重经济和社会功能,在这一历史关键时期应充分把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并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注重强化需求侧管理,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解决当前体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难题[2]。鉴于此,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从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生成逻辑出发,深度挖掘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现实样态,并针对性地提出纾解方略,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支持。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生成逻辑

1.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传承与升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持续探索与积累经验,直面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所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体育产业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发展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运动的核心就是资本如何在周转与循环过程中实现产业增值的问题,表现为“G-W…P…W′-G′”的循环发展模式[3]。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则主要包括生产和流通两个重要环节,前者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环节,后者是剩余价值实现的环节,而生产与消费、分配、交换以及不同要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倘若某一生产环节未能创造出可观的价值,则“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循环”二字将失去其基本内容,整个循环过程也将随之全部停止。因此,保障体育产业经济循环持续畅通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打通体育产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形成以内部循环畅通为主的社会再生产体系。具体而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做到:1)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加速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极具活力的体育市场内需体系,疏解掣肘体育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痛点与难点;3)推动体育产业制度改革,不断优化体育产业收入分配结构,同时不断完善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各生产要素与体育产品服务之间的高效流通与合理调配,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均衡。

1.2 历史逻辑:体育产业发展历程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经验

1.2.1 探索酝酿阶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内循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沿用非市场化的事业型体制,初步确立了由政府统筹分配和统一规划、集中资源承办各项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为加快实现我国奥运金牌梦,贯彻落实以汇聚人力、财力、物力等全部资源集中优先扶持优势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基本原则,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少数运动项目迅速崛起。但整体而言,运动项目大众化、普及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形,较难形成体育消费市场,难以推动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1.2.2 加速推进阶段:“高度开放,对外联结”外循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我国体育产业初具规模。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新型经济体制,国家体委接续提出“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社会化发展思路,强调体育场馆应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国家体委召开了研讨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中山会议”,体育事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愈发凸显。2001年底,我国成功加入WTO,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大量社会资本不断涌入体育产业领域,中国足球彩票崭露头角,体育彩票公益金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随后,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带领我国体育事业走上了新高峰,建立起大体育产业观,立足更大的领域去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3 提质增效阶段:“聚焦国内,立足国际”双循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主要通过科技渗透作用不断提升体育市场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改善我国体育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政府简政放权,引导和支持体育企业创新发展,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逐渐转移至扩大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上来。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智慧体育场馆、智能体育设备、在线健身指导等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2020年,面对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决策,这就要求体育产业必须依托体育市场内需潜力,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1.3 实践逻辑: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动态变化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发展阶段,聚焦国内,充分发挥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依靠国内体育市场不断提质扩容;立足国际,面对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现实困阻,要加快融入外循环,形成体育品牌“走出去”、体育资源“引进来”的新格局。具体而言,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就是为了达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均衡状态。

向内看,畅通国内主循环的实质即满足体育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品质、更高效率的需要。1)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遵循。通过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等有效举措,实现体育产业更高水平自立自强。2)提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实物补偿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目的。当前,大众体育消费模式逐渐向高端化、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转变,体育消费需求持续升级,体育已然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3)自主创新以提升实体经济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力。随着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要素驱动、底层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变革带动等将是推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向。

向外看,畅通国际次循环的实质是实现体育产业更安全、更开放和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巨变,以低端锁定、代加工为主的传统体育用品制造模式面临严重的产业外迁,本土人口红利与低劳动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体育产业必须在战略与政策上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长期应对内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准备。2)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推进资本、劳动、土地、人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与数据、技术等新兴生产要素的全球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建设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鼓励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经济循环体系,对于推动体育产业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3)以民生幸福为己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为动力,创新体育产业发展版图,重塑体育产业经济结构,实现国际体育市场供需交易的标准化、规范化与科技化,对于推进我国体育产业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现实样态

2.1 供给层面

2.1.1 市场主体活力不强,阻碍体育产业结构性转型与升级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以稳定市场主体、稳住国民经济基本盘为基本目标,推动体育市场主体向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当前体育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致使体育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频繁受挫,究其缘由,主要在于体育市场主体规模不大和体育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一方面,体育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主要集中于中小微企业,其分别占据体育制造业的99.34% 和体育服务业的99.78%,但该类企业在商业运营模式、市场化服务方式、自身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并不成熟,较难在资本市场通过传统融资渠道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创新动力明显不足,极大程度遏制了体育产业发展步伐[4]。另一方面,体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龙头型体育企业数量较少。目前,我国作为全球体育用品制造大国的低成本优势已大不如前,许多中小型体育企业囿于长期依赖传统要素投入,难以适应技术变革和行业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诸如李宁、安踏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大型体育企业,近年来虽有意识地极力打造并推广国产运动品牌,挖掘核心技术,但成效甚微,相较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体育企业差距仍然显著[5]。以安踏为例,2021年在运动鞋专利申请量方面,阿迪达斯运动鞋专利申请总量为1 140 项,安踏运动鞋专利申请总量为728 项,前者是后者的1.5 倍左右[6]。

2.1.2 要素流通渠道不顺畅,掣肘体育产业资源的精准配置 新发展格局下,技术、土地、人才等优质要素的有序流动不断增加,以效率变革驱动体育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要素流通渠道并不顺畅,阻力较大,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和场地设施等方面。1)体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体育企业特别是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囿于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状态,过度依赖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输出的较为成熟的中高端技术成果。以北京冬奥会为例,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科技服务保障工作虽取得新进展,但以高端冰刀、滑雪板、压雪机等为代表的冬季装备技术研发滞后,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始终面临“进口依赖”和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7]。2)体育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短缺。当前,政府机构、各大高校等对于体育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设定模糊不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相关政策扶持与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尤其是对于专业教练员和高水平运动员等优质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始终存在着供给存量紧缺、支持力度不足、引进困难等隐患,造成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8]。3)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数量与质量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 平方米,虽有所增长,但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9]。同时,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一直受破损老化无法及时修复、设施类型更新换代缓慢、城市土地空间规划滞后、用地标准缺失等影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升级的体育消费需求,阻碍了体育产业健康发展[10]。

2.1.3 政策落地落实不理想,桎梏体育产业科学规划与布局 近年来,国家虽大力出台多项提振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但在政策落地落实等方面一直面临诸多困阻。1)体育产业配套政策不健全。政府虽对其不同细分行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但并未给予具体操作细则,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税收优惠标准不明确、财政支持范围不清晰等难题,导致体育产业政策难以有效落地[11]。2)体育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方政府并未较好结合本地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照搬照抄国家体育产业政策文件内容现象较为突出。其中,一些地方政府所研制的政策目标及内容存在一定模糊性,缺乏具体可量化的指标加以引导,如“建设一批都市运动中心、扩大市民体育消费”等措辞[12]。3)体育产业政策部门分工不明确。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体育产业的政策文件对所涉及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清晰。例如:2020年福建省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任务分工表中,明确指出任务涉及责任单位为省工信厅、发改委和体育局,但并未表明各主体具体的责任分工与任务部署,致使产业政策执行效果欠佳。

2.2 需求层面

2.2.1 消费需求结构不均衡,阻碍体育市场消费潜力释放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体育企业复工复产,促进体育消费,落实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极大提振体育消费信心,活跃体育消费市场,丰富体育消费供给。但目前体育消费需求并未与体育产品服务供给之间形成良性循环。1)从体育消费规模看,我国体育消费整体规模依然偏低。截至2021年底,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2 万亿,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距离,且人均体育消费较低。2018年,我国人均体育用品消费为114 元,仅是美国人均体育用品消费的十七分之一[13]。2)体育消费结构失衡。当前我国体育消费仍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服务型体育消费占比依旧偏低。以山东省为例,2019年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2 049.8 元,其中体育用品消费839.9 元,占总体育消费支出的41.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体育用品消费不减反增;2020年山东青岛和日照等市体育用品消费占比均突破50%,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峻[14]。3)体育消费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囿于大众平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压力,其体育消费意愿并不强烈。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达到2 032 元,占人均支出的9.6%,占居民人均收入的6.3%。可见,当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仍旧偏低,不利于释放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15]。

2.2.2 体育投资结构不合理,制约体育产业发展运行质效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与市场深度对接,大量社会资本涌入体育产业投资领域。但审视当下,我国体育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投资有效性不高。一方面,从投资基金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自2013年成立发展至今已有9年。截至目前,国家尚未出台过一部较为完整的产业投资基金法,导致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规范性,陷入无法可依的窘境[16]。同时,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政府出资建立和上市公司布局两种方式为主,但这两种方式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政府出资建立的投资基金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会考虑在对其所支持的体育产业细分领域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而上市公司所成立的投资基金除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基本前提外,还会试图借机抢占体育市场份额。两种方式均不利于扩大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17]。另一方面,从投资形式看,目前我国体育企业投资形式仍集中于收购足球产业链上游的不同等级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如苏宁集团、星辉互动娱乐、大连万达集团等公司分别收购的意甲国际米兰、西甲西班牙人和西甲马德里竞技等,其目的主要是利用资本力量反哺国内体育产业发展,以提升投资者的企业品牌形象和国际知名度,但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大多企业对于一些关乎民生与体育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项目普遍缺乏热情和动力,对各类型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少,不利于国内循环发展[18]。此外,我国体育投资在输入方面也不顺畅。当前外商投资的关注焦点大多集中于体育装备、体育培训和运动服务等方面,而对国内体育职业联赛和职业足球俱乐部等关注度普遍较低,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不利于提升体育产业投资全球化水平和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19]。

2.2.3 进出口贸易结构失衡,削弱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体育进出口贸易面临结构失衡问题,贸易逆差现象较为突出,进出口动力呈现不足。由表1 可知,202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实现进口销售额844.22 亿元和出口销售额43.52 亿元[20]。在体育产品服务出口贸易方面,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代工模式,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产出水平较低,常常陷入低端锁定和低价竞争两难困境,致使我国体育产品服务出口类别单一,出口层级和出口质量较低。从体育产品服务进口贸易来看,我国体育产品服务进口贸易结构单一,进口依赖性较高,尚难以满足国内体育制造企业对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迫切需要和大众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体育新需求,致使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待释放,体育产业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偏低。此外,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以球类体育用品为例[21],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目的地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美国家(表2),体育用品进出口贸易的全球市场覆盖率较低。这种相对集中且进出口市场不对称的分布格局,极易造成我国同一些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逆差过大,不利于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22]。

表1 202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销售额Table 1 Import and export sales of China’s sporting goods industry in 2021

表2 2021年我国球类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地区分布Table 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trade of ball sporting goods in China in 2021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求均衡的纾解方略

3.1 供给层面

3.1.1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体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激发各类体育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是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1)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方面,政府应紧紧围绕体育市场主体所需所盼,着力为体育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型体育企业进行松绑放权和减负赋能,营造公平有序和安全稳定的体育市场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型体育企业创新。通过开展分类指导、精准培育和投融资对接等方式,提升中小型体育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通过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引导中小型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服务质量。2)增强大中小型体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大中小型体育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特色体育产品的精深加工与技术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体育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双升级。

3.1.2 引导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当前,推动体育产业资源要素充分流动不仅强调对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转移,更要重视对技术和数据等新型要素的共享。1)技术创新方面。体育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趋势,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技术体系深入对接,从而实现对高端技术的深度开发与有效运用,大幅提升体育产品生产、加工、运营管理和业态创新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和质量。2)专业人才方面。要实施“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形成共商人才需求、共享优势资源、共研领先技术、共建学科专业和共管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3)场地设施方面。一方面,要在优先保障体育用地基础上,因地制宜重点建设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体育场地设施,并落实体育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保障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数量。另一方面,要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服务质量,提高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运营管理,及时修复体育场地设施;同时,有效盘活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通过分时、分类、分阶段合理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提升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效率。

3.1.3 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提升产业政策执行效果 新发展阶段,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稳定恢复和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1)着力提高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政策制度的精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明确政策执行主体、扶持对象覆盖范围、经费来源和执行具体步骤等关键要素。2)以改革目标为方向指引,促进体育产业政策执行协同优化。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体育产业改革目标加强政策协同,围绕推进体育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加强系统性顶层设计,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为手段,保障体育产业政策执行的目的性与规范性。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一是要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引导体育产业政策执行主体摒弃本位偏见,树立从全局出发和长远考虑的系统思维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多元利益主体补偿机制,寻找各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点,提高政策制度整合力和凝聚力。二是要加强体育产业政策宣传力度,帮助政策对象和政策受益群体深入了解体育产业政策落实和制度建设情况,不断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体育产业政策执行效果。3)全面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各地政府在制定具体项目任务分工细则时,应明确各级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其中,各级责任领导须加强组织领导,督促牵头单位抓好工作落实;各牵头单位应提前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各责任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配合牵头单位抓好任务落实。

3.2 需求层面

3.2.1 扩大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释放大众体育消费潜力 面对当前体育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坚持扩大内需和激发体育消费潜力是我国体育产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1)精心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加速扩大体育消费规模,通过积极举办各类型体育赛事活动,筹办体育消费季、体育会展和体育夜经济等活动,为大众体育消费提供更加便利、更为高效的服务。2)不断优化体育消费结构,更好带动体育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要加快线上线下体育消费有机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体育消费新业态,加强文旅、体育、健康等消费跨界融合,拓展以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为核心的体育消费新场景和新服务,促进体育消费持续提质扩容。例如:Keep 在疫情期间就为用户免费提供大量专业且趣味化的运动健身课程,发挥平台优势和运动科技优势,增强体育消费的普惠性。3)激发体育市场内需动力,强化大众体育消费意愿和能力。鼓励利用体育名人效应带动体育消费,在抖音、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专门开设体育明星或运动医学专家在线直播,聚集粉丝消费群体,调动市民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例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作为官方体育服装供应商的安踏,抖音平台账号在7日内新增粉丝91.8 万,直播销售额更是突破3 000 万元,体育消费潜力得到极大释放。

3.2.2 建立投资基金法律体系,优化体育产业投资结构 针对当前体育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投资有效性偏低的困阻,扩大体育产业有效投资能够促进体育产业供需“双侧”共同受益。1)从法律层面为体育产业扩大有效投资保驾护航,建立自上而下多层次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法律体系。首先,国家相关立法机构应尽快制定并出台较为完整的产业投资基金法,进一步明确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主体、设立标准、治理架构、运行模式、资金募集和监管督查等问题。其次,要从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行政层级基金的法律适用范围的差异性出发,进一步完善现行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和信托法等相关立法,与产业投资基金法相互促进,从制度层面引导和加强产业投资基金登记、设立、募集、管理和信用建设等规范。2)拓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引导和支持大型国企或国企控股集团与各省市体育局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财政资金经营性领域股权化经营,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科技型和服务型中小微体育企业。3)持续优化体育投资结构,引导企业转变体育投资方向和扭亏为盈。聚焦国内,要大力推进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共同合作参与各类型运动项目体育场馆和体育综合类硬件项目建设;立足国际,要大力引进并吸收海外优质体育资源,着力打造国内自创赛事IP,提升国内体育赛事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3.2.3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体育进出口贸易质量和水平,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1)以创新驱动推动体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体育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体育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体育出口产品竞争力。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要持续加大对基础性科研长期稳定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比例,通过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为体育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体育企业自身应加快实现体育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竞争力。2)持续扩大和提升体育产品进口种类和质量。在增加高品质体育消费产品供给的同时,要与国内体育消费市场形成互补和相互促进。通过进口更多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加速倒逼国内体育企业提升体育产品生产效率,加快体育产品科技创新,加强自主体育品牌建设,实现供给端提质增效,进一步激发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潜力。3)立足国内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发展及产业规划,增加体育产品进出口类别,挖掘国际贸易合作潜力。对于体育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位居前列的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增加、扩充出口产品种类来稀释和降低单一产品集聚风险;对于体育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不足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切实推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以维持我国体育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高占有率,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提升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

4 结语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国内大循环,聚焦国际次循环,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坚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畅通体育资源要素流动,健全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制度,优化体育消费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而助推体育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双循环体育产业消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体育产业之篮球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