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022-10-25王军利张思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指南青少年身体

王军利,张思奇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推动儿童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身体锻炼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坚持课内外相结合促进学生身体锻炼,并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在落实“双减”政策与新课标背景下,需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家- 校-社”多方协同,增加儿童青少年公平参与各种身体活动的机会。为此,有必要梳理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了解其背后的理念变化与价值取向,以助力新政策与新课标落实,满足我国儿童青少年日益增长的身体活动需要。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深受我国社会广泛关注,而其日趋静态化的身体活动行为流行现象也已引起高度重视。可如今以健康教育为基础的身体活动促进成效仍然有限,社会公众的身体活动认知与行为也没有得到显著转变。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近80%的青少年学生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1 小时,其中有85%的女生和78%的男生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标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总体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甚至在部分国家地区,身体活动不足的性别差异仍在扩大[1]。依据久坐行为与肥胖专家组的研究报告,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长时间保持坐姿,且这种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习惯可能会成为成年后久坐行为的诱因[2]。随着全球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愈发普遍,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明显增加,致使各国政府高度重视身体活动指南的制定与实施。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推动身体活动指南实施计划,加拿大(2016)、新西兰(2017)、美国(2018)、澳大利亚(2019)、英国(2019)、WHO(2020)等国家和组织也相继更新了指南。新版指南不仅纳入了久坐行为的指导建议,而且对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也给予了明确意见。纵观各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尽管其制定主体、推荐类型、措施手段等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整体上与基础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耦合性,有利于发挥“家-校-社”协同的重要作用[3]。于是,要充分把握“双减”政策的利好机遇,有必要借鉴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国际经验,助力我国相关政策制度与实践改革提质增效,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养成更积极的身体活动行为习惯,以获取更健康的身体、更好的学业成绩、更完善的认知和情绪、更好的社会融入,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1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演变与发展

1.1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国际发展

因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与久坐行为的社会流行性与传染性,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有增无减,这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治理难题。自2000年开始,不少国家政府组织专门制定、发布以及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开展身体活动指南研究较早的国家。199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与运动医学学会(ACSM)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身体活动指南,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孕妇等人群,之后又分别于2008年和2018年进行了更新。加拿大也先后制定了针对不同人群的身体活动指南,分别在1998年、2002年、2011年进行多次修订,并于2016年第一个发布学龄儿童和青少年24 小时身体活动指南。澳大利亚身体活动指南始于1997年制定的肥胖与超重预防战略计划,于2004年发布第1版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但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生活自2010年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移动终端技术领域,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游戏的广泛应用使得儿童青少年能轻易地暴露于各种“电子保姆”之中,如看电视、上网、电子游戏等。于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日常生活行为的静态化趋向,澳大利亚政府率先于2012 发布了第2 版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2019年又进行了修订完善与更新。从各国新版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变化特征发现,其明显加快了更新的时间节奏。除此之外,一种新趋势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考虑一整天的活动推荐(即24 小时综合身体活动指南),并普遍增加了少坐、多动、睡眠充足的指导建议[4-6]。总之,2016年以后其他国家或组织相继借鉴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 小时身体活动指南的研制方法,出台各自的新版指南,如2020年WHO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2019年英国首席医疗官制定的身体活动指南(UK Chief Medical Officer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2018年美国居民身体活动指南以及2019年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24 小时身体活动指南。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相对较晚,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多是如此。我国在借鉴其他国家身体活动指南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于2018年1月31日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2021年12月29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为2 岁及以下儿童、3 ~5 岁儿童、6 ~17 岁青少年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科学的身体活动指导[7]。

1.2 新旧指南的推荐内容比较

对比各国或组织的新版指南文本不难发现,其推荐的身体活动类型、量度、方法等总体上基本一致,如建议每天进行不少于60 分钟的身体活动,强调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有氧运动、提高力量以及增强骨骼的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是中等强度也可以是高强度的,但每周进行高强度身体活动、增强肌肉力量与骨骼的活动应不少于3 天[8-11]。各国新版指南增加了久坐行为的健康风险考虑,提出明确的指导建议,如每天在电子屏幕前的娱乐时间不超过2 小时,限制交通与室内的久坐时间;鼓励尽量用体力活动代替久坐行为,如采取减少乘车上学、限制看电视、控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措施,取而代之的是与同伴一起步行上学、室外活动、嬉戏玩耍等。依据各新版指南,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认为睡眠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于是特别增加了睡眠部分的建议。推荐的睡眠方案为5 ~13岁儿童每晚应该有9 ~11 小时的不间断睡眠,14 ~17 岁青少年每晚应该有8 ~10 小时的不间断睡眠。除此之外,为了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睡眠模式,儿童青少年应该有固定的就寝时间,睡前避免看各种电子产品并使其远离卧室。尽管各国新版指南内容总体上一致,但对比后还是发现些许不同:一是美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没有明确的久坐行为与睡眠推荐,WHO 与我国均没有关于睡眠的建议;二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将儿童青少年人群划分为5 ~11 岁与12 ~17 岁两个年龄组,英国将儿童青少年人群限定为5 ~18 岁,我国与美国则是将儿童青少年限定在6 ~17 岁之间。

综上,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该至少进行60 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性练习),并且每天应进行数小时的各种轻体力身体活动,24 小时内的睡眠、静坐、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等不应有偏废,只是时间比例需要有所控制。由于长时间久坐会抵消体力活动的健康增益效应,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地减少静坐时间。尽管用于教育目的的屏前活动不可避免,但应该注意调节久坐少动的教育学习行为节律。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有明确建议,即依据6 ~17 岁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特点,特别强调要减少因课业任务持续久坐的行为,并适当进行课间身体活动[12]。

1.3 新版指南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变化

指南的每一次修订完善均离不开理论支撑或理念引领。新版指南基于久坐生理学的理解引入了运动连续体(movement continuum)概念[13]726,即根据代谢当量(METs)的强度,从久坐到剧烈运动的行为变化具有连续性(图1)。这不仅强调睡眠、久坐、身体活动不足三者之间明显存在生理学本质的区别,而且睡眠和久坐行为的生理反应或适应也不一定完全相反于其他运动状态,可能只是在生理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如心血管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反应差异)。从睡眠、静坐到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运动连续体中,身体行为与健康效应相互影响,以至于在评估一天24 小时的生活行为时,有必要将所有运动和非运动的行为结合起来考虑。于是,加拿大在2016年制定《儿童青少年24 小时身体活动、久坐与睡眠指南》时,尤其重视一天24 小时内各种个体活动的类型细分与整体功能,如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睡眠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旧版指南的建议相比,新版指南提出了涵盖一天24 小时运动连续体范畴的综合指导建议,即从睡眠(无运动/低水平运动)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剧烈运动)的科学组合。

图1 运动连续体生理变化的能量系统[13]726Figure 1 Energy system of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movement continuum

通过对比新旧指南还发现一个重要变化,过去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推荐量强调“金字塔”模型,即一周中每天应以日常生活式低强度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金字塔底座);每周进行3 ~5 次中高强度有氧类型的身体活动,且至少完成2 次力量、柔韧及协调性身体活动(塔身);塔尖部分则除了正常的休息,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新版指南则普遍鼓励儿童青少年每天做到睡眠、静坐和运动的“三平衡”,即以每天24 小时为单位,应包括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低强度、中等强度、高强度),以及久坐行为和睡眠,5 ~17 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该保持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静坐行为和睡眠在适当的比例。新版指南还认为每天应有若干小时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低强度身体活动,因为现有证据表明身体活动推荐量与相关健康指标之间存在单向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儿童青少年满足指南推荐条件越多越好,比如符合所有3 个条件好于满足任何2 个,满足任意组合的2 个条件均比只达到1 个要好[5]8。因此,新版指南倡导儿童青少年“健康24 小时”行为模式,并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实用的“建议标准”。

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国际经验

2.1 重视身体活动静态化问题

如前所述,各新版指南均增加久坐行为的日常指导建议,说明越来越意识到儿童青少年人群静态化身体活动行为取向的严重性,并且其是未来的潜在高风险人群。虽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整体健康的益处一直是前人研究的主要讨论内容,且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也多关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轻体力活动(如步行走路)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健康益处。如果指南建议过多地推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仅占每天24 小时的5%),忽略运动连续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睡眠、久坐时间、轻体力活动),可能不利于身体活动建议的贯彻,进而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指南的社会效益[14]。一组数据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论断,虽然美国最早推行身体活动指南,但美国8 ~11 岁儿童能够达到身体活动推荐标准的比例只有18%[15]。所以,虽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发展非常重要,但不能忽视其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身体活动下降的趋势。而且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相对下降从较小的年龄就开始了。9 岁是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显著下降的重要拐点,男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年下降3.4% (95%CI:-5.9 ~-0.9),女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则每年下降5.3% (95%CI:-7.6 ~-3.1)[16]。所以,尽管各国政府无不在积极发起增加身体活动强度/时间的促进计划,但无奈年轻一代正逐渐向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转变。这种静态生活方式是后现代社会常见的不健康行为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并在较小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人群中也极为普遍。加之新科技革命催生的电子保姆、电子娱乐、在线学习等社会生态因素,对儿童青少年静态化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无以复加,应该而且必须引起政府、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诸多研究已经确证静态生活方式是诱发各种不良健康后果,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这正是新版指南有针对性地增加久坐行为指导建议的重要原因,但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其合理性、适用性、有效性等仍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

2.2 重视身体活动促进的协同机制

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与久坐行为的社会流行现象,需要让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包括家长、教师、运动专业人士、医生等,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有助于充分地论证指南的可接受性、潜在障碍及其实践路径。实际上儿童青少年只是指南的目标人群对象,这些指南的真正执行者或者实施主体是成年人,如父母、教师以及运动专业人士,他们才是儿童青少年行为改变的“中间人”或“看门人”。指南制定者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解释者,甚至是“家长式管理”的他者,容易忽视儿童青少年在遵从指南过程中的潜在影响。需要调研儿童青少年对身体活动指南的认知,以确保指南在儿童青少年重要发展阶段中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庭体育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的突破口[17],但当下父母在经济和时间上的家庭负担愈来愈重,普遍认为学校是更适合实践身体活动指南的场所,“家-校-社”协同更有利于确保指南实践的效益最大化。因此,可以借鉴美国采取的学校身体活动综合促进框架(图2),强调学区和学校提供学生身体活动参与机会的重要性,促进儿童青少年满足指南推荐的每天60 分钟身体活动。该计划突出了所有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作用,以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为基础,涵盖了课前、课间和课后的结构化身体活动,并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18]。

图2 美国学校的身体活动综合促进框架[17]Figure 2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framework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American schools

其他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课程、儿童保育、课外活动、夏令营和体育活动等结构化的身体活动环境对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参与机会和减少久坐行为至关重要。因为儿童青少年每天在学校可以平均获得14 ~68 分钟(约占每天时间的3% ~22%)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9]。一般来讲,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措施在学校环境中更容易得到贯彻,原因是不仅有教师参与还可以得到家庭支持,也有利于协调各方共同采取应对措施。综上,各新版指南已经形成重要的共识,认为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实施的关键场所,而“家-校-社”协同共进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落实的重要保障[20]。

3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理念变革

身体活动不足与久坐行为问题已演变成为一种身体危机,其必然后果是健康风险陡增。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群体,其身体活动不足与久坐行为均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诸多案例中,缺乏身体素养的儿童青少年往往没有主动参与身体活动的意识和动机,当然也没有科学运动的认知与能力;而那些有身体素养的个体更有能力确认和阐明影响其运动效果的因素,并在保持健康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行动力。由此可见,身体素养作为重新聚焦与致力于解决身体活动不足、身体价值偏离等全球性问题的一种新价值理念,其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实践中的意义不容忽视。身体素养的内涵与价值目标包容性强,涵盖了生命过程中从事身体活动和人类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价值观,不受身体或心理上的限制[21]。

诚如任海先生所言,身体素养是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22]。无论是强调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的健康中国战略,还是体现了高质量生命与健康观的体育强国思维,均重视儿童青少年整体身体素养水平的提升。于是,实施和推进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行动计划,将是促进儿童青少年群体身体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根本性策略之一。同时,实施以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家-校-社”协同治理[23],有助于为“双减”背景下推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一课题提供新思路。即以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提升校内体育教育质量;拓展校外体育资源,构建儿童青少年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支持体系。总之,在推进强国战略过程中融入身体素养新理念,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

3.2 强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目标导向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变革与科技创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公民,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以及如何培养身体活动积极、人格健全的儿童青少年,使其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于是,正值推进落实“双减”政策之际,要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同时重视身体素养的发展培养,这不仅对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还对部分儿童青少年在竞技方面取得成功同样具有指引作用,所以有必要将其纳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一个受过良好体育教育的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应当具有基本的身体素养。也就是说在各种具有身体挑战性的状况下,能沉着、积极、自信地行动,预测人体运动的变化趋势或可能性,并以智慧和想象力作出适当的反应。引入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目标,使儿童青少年有能力确认和阐明那些影响自身运动表现的因素,并在运动、睡眠和饮食等方面有具身化体验的理解力[24]。显然,这与我国当下的教育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吻合,即培育有人文素养、精神涵养、身体素养等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此外,我国在2014年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写入课程改革文件,并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2016年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2019年8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第一次提出国家层面的“身体素养”战略目标,并强调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问题。以上内容足以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儿童青少年综合素养发展,符合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需求。有鉴于此,在素养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驱动下,需要通过多层面推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创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实践路径,逐渐形成以哲学思维、价值导向、体系完善、手段支撑、条件保障等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目标体系。

3.3 重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政策引导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出台多部有关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纲要、方案、规划、意见等文件,尤其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近期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的局面,开展覆盖全体、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延时课服务,但距离“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小赛、月月有大赛”的健康生态还有一段长路。目前,增加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机会的社会环境在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养成乐于运动、勤于运动的行为意识与习惯。尽管政策的“堤坝”不断筑牢,良好的氛围正在营造,但仍需要多措并举来提升政策驱动效应的合力。首先,应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建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计划,将日常身体活动、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业余训练活动等纳入课程教学与考核框架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身体活动,并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提升青少年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方面的作用。其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与实践过程中增加身体活动流行病学方面的健康教育,传递身体活动与健康教育所需的公共卫生知识,培育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需求的综合素养。最后,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浸润环境,建立以具身体验为出发点的学校体育教育生态。从学校教育时空的制度化运作、纪律的有效实施、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到知识的内化、个性的养成、品德的培养、自我的建构等整个过程,让主动积极的身体活动参与真正成为组织和建构“以体育人”的形式表征,并由外而内地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体认知,最终实现由久坐少动向主动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转变。总之,随着政府政策立场的调整、政策工具的使用、多种措施的配合,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政策的短期效应、传导机制及其社会反应将逐渐显现,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身体力行的、人人参与的社会生态,帮助我国儿童青少年从高质量课堂、大课间活动、课间微运动、课外锻炼、业余训练、竞赛参与等过程中受益,不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3.4 借鉴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国际经验

除上述举措之外,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的难点之一是成效监测与评估方面。如果没有优化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政策制度与行动计划在实践中的落实将步履维艰。目前,一方面是关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监测,国内相应的评测制度与实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以美国为例,其已建立了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全国健康入户调查(NHIS)、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学校健康政策与计划调查(SHPPS)、全国家庭交通行为调查(NHTS)等为主的监测体系,尽管各有不同的监测重点,但身体活动指标维度均有所涉及。另一方面是身体活动水平评价,虽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身体素养也都有相应的评价比重,但二者的侧重点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后者更关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发展的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借鉴其他国家的身体素养评测工具,加拿大在身体素养评估方面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身体素养评估工具在加拿大学校社区中应用较为广泛者有三,即加拿大体育与健康教育组织的《生命护照》(Passport for Life,PL)、体育生活协会的《青少年身体素养评估》(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for Youth,PLAY)以及健康、积极生活和肥胖研究小组的《加拿大身体素养评 估》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CAPL)[25]。上述评估不仅仅在日常身体活动中很重要,在更广泛的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亦如此。总之,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监测评价机制方法,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举措落实与提质增效,实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不断提升的长远发展目标。

4 结语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突出障碍可能包括文化教育、社会家庭支持、基础设施等因素,但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趋向的潜在推手无疑是科技异化。在弥漫着身体离场的后现代社会,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与久坐行为的流行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或许,科技力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只是一种附庸,但发布实施指南则是儿童青少年静态化身体活动行为转归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策略和方法。各国政府或组织修订并及时发布新版指南,正是防控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日趋下降的迫切需要。新版指南已经充分考虑了儿童青少年过度屏前行为的流行因素,也借鉴了久坐行为研究的前沿成果。仅仅发布指南是不够的,还需要全面了解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水平和支持环境,为指南实践成效考核提供评估基准。未来有待于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测评价体系,并针对儿童青少年日益静态化的身体活动行为采取果断措施。放眼当下,要抓住“双减”政策的利好机遇,借此完善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落实的配套制度措施,充分发挥学校“以体育人”的主战场作用和家庭社区的支持性协同策应作用,共同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形塑儿童青少年积极主动的身体活动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指南青少年身体
青少年发明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指南数读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