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0-25胡海雁王军霞饶燕
胡海雁 王军霞 饶燕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语文教材是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文化等,具有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目前,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也应注重与时俱进,及时地进行教学改革,不再单纯地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利用自身优势,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一、新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原因
(一)学校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大学语文日趋边缘化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哈密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紧紧围绕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市场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学院设置的高职专业主要包括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会计、财务管理、汽车营销与服务、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专业。从学院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来看,学校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率。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门类和分工也随之细化,学科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相对于专业课学习来说,大学语文的学习趋于淡化。加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向市场需求倾斜,致使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只需学好专业课,应该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大学语文学好学差、上好上差只要不影响毕业和就业,很大程度上教师放松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趋于下降。
(二)师资力量薄弱,思政素养普遍偏低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是2014年新组建的一所地方大专院校,学校各项工作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从学院教师队伍来看,教师队伍越来越呈年轻化的态势。目前,学院承担《大学语文》课程的在职在编教师共6人,在职教师中获硕士学位的4人,本科学历2人,助教4人,讲师1人,副高1人,其中40-50岁1人,30-40岁4人,30岁以下1人,师生配置比例1:250。大学语文教师在教科研能力方面基础薄弱,教师缺乏开发课程思政的教科研能力,也没有相应的学科领军人物。在学院首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正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另外,语文教师自身认知的偏差,错误地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水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和思政老师的“主角戏”,出现了忽视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教育的现象。最后,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捕捉课程思政元素的敏锐度不够,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整体不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自身缺乏对理论理解的深度和高度,没有自觉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课堂教学中出现生搬硬套的融入方式。
(三)教学方法单一,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联系不够紧密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经典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的题材类型,每一篇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如屈原的经典之作《离骚》,一方面反映出诗人强烈地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展现了诗人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决心,而大学语文教师因自身教学能力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文言基础知识,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旨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未能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能结合教学实际将思政元素进行深入地讲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头到尾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参与,造成学生的互动参与度不高,整个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搬硬套,不能将思政之“盐”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
(四)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且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影响思政教育融入效果
首先,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是哈密地区唯一一所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70%以上的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生源主要由三校生及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构成,其中大部分学生是民考民,少部分民考汉,民考民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掌握少数民族语言,而在参加全国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中也主要运用民族语言参加升学考试,这一部分在校学生文化课成绩一般较差,基础知识储备较差,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是很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课堂上学生听不懂现象经常出现。鉴于上述原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融入思政教育采取点到为止。其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对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完全地消化理解,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因听不懂、说不出等原因出现厌学,造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收效甚微。
二、新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政意识,提高思政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落实的主体,教师自身思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融入质量的高低。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刻地认识到大学语文这一课程优势。大学语文教师要借助和利用各种线上线下资源认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四史”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著作,并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笔者任职学校安排一名思政课教师负责联系一个教学系部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院要求积极主动地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学习,与思政课教师形成配合,打成一片,及时开展教学研讨,力图提高自己的思政意识敏锐性和融入思政教育的自觉性,然后在以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各类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有效地发挥大学语文的隐性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科研培训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科研课题申报等活动增强自己的思政能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和教学研究的水平,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有机融合的能力,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科研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
(二)集体研讨,确定思政切入点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和“主力军”,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和课程思政融入能力和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以孙昕光主编《大学语文》教材为例,本教材一共分为五部分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文学、写作。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结合职业院校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积极推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首先,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重新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组织,对教材所选文章的思政知识点进行梳理,对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重组,改变以往的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的习惯。其次,语文教研室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制定授课计划,召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反复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推敲,设计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个人修养等教育维度,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的切入点。最后,授课结束后教研室再次组织每位教师进行探讨分享各自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找出自身的不足,做好课后反思。例如,以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为例,探讨“为什么要爱国?作为大学生怎样爱国?”的问题,让学生谈论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热情落实在日常的实际行动中。
(三)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全过程贯穿思政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学科优势,达到更佳的育人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筛选、优化、重组,选取思政元素鲜明且主题相同的文章组织模块化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各环节明确育人要求。第一,开展主题研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让学生被动接受。针对同一主题,教师提前布置教学任务,分配好小组,课上进行讨论、质疑、思考、分享,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文学的熏陶和滋养,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思政教育。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一直以来“第二课堂”被视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大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这一特点,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活动,联合学校团委举办弘扬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主题鲜明的经典诗歌朗诵、主题征文、辩论赛、演讲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推普周活动、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实践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更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大学语文的魅力和乐趣,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在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中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该课程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督促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学生自我参与取得更佳的育人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助力课程思政实施
《纲要》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了疫情防控要求,坚持“停课不停学”。目前,在高校教学中运用新型现代化教学工具已成为一种常态,常用的有雨课堂、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笔者就职的学校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为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智能化的技术支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课前预期、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深入挖掘文章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借助网络资源将相关教学内容的视频、音频、PPT课件等教学资料上传平台,供学生课前及时做好预习;课中,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提炼思政元素,将其与社会热点话题有机结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质疑,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及时地跟进并进行引导,做出相应的评价,让思政教育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落地;课后,教师紧紧围绕授课内容,通过试题库组建作业和测试,及时对学生线上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以听、说、读、写为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等,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总之,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的学科优势,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时刻提高自己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语文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培养高质量现代职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