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25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8期
关键词:监护室性肺炎通气

杨 瑶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重症监护室是收治重症或昏迷患者的场所,能够为患者提供医院内最好的治疗、护理以及术后早期康复等服务,从而在人力、物力以及医疗技术上给予患者最好的保障,尽量达到最理想的救治效果[1]。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能够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并改善氧合状况,帮助患者度过可能出现的呼吸功能衰竭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机械通气有可能产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危机生命[2]。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是临床探索的重点之一。有关文献报道指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3-5]。为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我院的实际应用效果,我院就此展开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32~71岁,平均年龄为(51.76±6.83)岁,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基础病类型: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重症颅脑损伤、慢阻肺、严重多发伤、消化道大出血以及其他,比例分别为19∶12∶11∶7∶5∶2∶4;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3 1~7 0 岁,平均年龄为(51.54±6.91)岁,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基础病类型: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重症颅脑损伤、慢阻肺、严重多发伤、消化道大出血以及其他,比例分别为22∶11∶9∶5∶7∶1∶5。本次研究已报告至我院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并获得许可,本次研究的相关情况均已告知患者家属并取得知情同意书签字,同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因呼吸衰竭、病情危重等均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②无肺大泡、肺囊肿等情况。③无食管-气管瘘等情况。排除标准:①张力性气胸或纵隔气肿(未引流前)。②活动性大咯血(已有呼吸衰竭或窒息表现者除外)。③低血压(未经治疗前)。④机械通气时间少于48 h,以及原发病预计48 h内死亡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呼吸机展开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模式与相关参数设置基于患者具体病情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水平进行合理调节,主要包含辅助/控制通气、辅助/控制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在治疗过程中,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措施如下:保持重症监护室的良好环境,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维持适宜光线、温度,定期为患者清洁口腔,维持呼吸道顺畅,防止呼吸道感染,做好翻身拍背工作;定期做好痰培养与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在气道湿化液中加入细菌敏感药物;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饮食,做好化痰止咳护理,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等。

对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成立综合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由经验丰富的5名护士为组员,成立综合护理干预小组,对小组所有成员进行专项培训,详细了解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相关诱发因素、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等,同时再次进行相关护理技能培训与考核,以提高小组成员的临床护理技能水平。②心理干预:ICU患者通常是经手术室、急诊室或医院其他科室转入,病情情况危重,基于病房的特殊性,亲人不能陪伴左右,患者多伴随严重的心理失衡,故护理人员需在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且神智清醒时,观察并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情绪状况,不仅要减轻患者原有疾病及各种检查治疗,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生理不适,还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向患者讲解当下病情以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目的、作用、优势以及其他事项,增强患者病情正确认知的同时,减轻其对于重症监护室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同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其关心鼓励,使患者因有人理解自身痛苦而感到有所依靠,帮助其振作精神,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保持较为平稳的情绪,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另外指导家属在探视时予以患者充分的鼓励与支持,激励患者乐观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6]。③呼吸道护理:对患者进行呼吸道专项护理干预,着重观察并控制好气囊的压力,尽量使用最小漏气充气以保证患者在呼吸时不会闻及漏气声,并在此基础上将0.2~0.3 mL的气体从气囊中抽出;调整湿化液的量以稀释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呼吸道加温湿化器需定期检查,及时补充蒸馏水,湿化瓶内水维持在最低水位线,温度维持在32~35 ℃,必要时可使用沐舒坦与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同时及时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顺畅,吸痰之前与完成吸痰后均需要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7],由于吸痰管置入气管内吸痰时有可能将气管导管口细菌带入气管,形成外源性或医源性感染,重症者有死亡风险,加之吸痰管反复摩擦可引起气管黏膜损伤、坏死等,故吸痰过程中需做到无菌操作,操作人员需戴好一次性无菌手套或以无菌镊子夹取一次性吸痰管,并定期更换吸引器瓶套及吸引导管。④管道护理:定期对呼吸机管路进行清洁,保持管路、复苏囊、空气过滤器以及传感器等部件的洁净以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并被患者吸入体内,同时应定期培养患者气管内的分泌物以观察感染情况,根据培养结果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措施。⑤生活护理:生活方面需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理过多唾液,防止口腔溃疡或霉菌感染;皮肤方面需做好患者体位变换以及清洁工作,避免压疮,穿刺位置进行加压处理,防止皮下淤血;注意观察患者排泄功能,有便秘、腹泻等情况发生时需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并定期做好患者肢体按摩以及被动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鼻饲营养液的量一次不宜过多,温度保持适宜,注入速度适中,并注意观察患者营养液补充后的反应。⑥呼吸机相关肺炎护理:保证室内空气清洁,定时通风换气消毒,定期进行细菌学监测,并严格限制陪护与探视人员,护理操作需基于无菌操作制度下进行;此外,防止误吸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根本措施,病情允许下保持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鼻饲选择较细的胃管,基于少量多次原则进行喂食,并定期对呼吸回路、接口、湿化装置展开消毒处理,气管内滴入与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⑦脱机护理:患者情况平稳,自主呼吸频率低于25次/分,使用SIMV或SPONT模式过渡,血气分析正常,即可尝试脱机;脱机前,清除患者口鼻以及气道分泌物,之后将气管插管囊内气体放尽,确认充分通气,以输液头皮针在针柄处剪去针头,并接入输氧管,合理调节输氧流量,固定好头皮针,操作过程中加强患者耐受性、痰液黏稠度、咳嗽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的观察,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呼吸机应处于待机状态,随时准备连接;接机前,向气囊注气,防止气量不足,脱机锻炼48~72 h后,无异常就可正常脱机。脱机后,4 h内禁止饮水,避免呛咳,并指导鼓励患者有效咳痰,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保持卧床休息。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为持续性或新出现或进展性胸部X线浸润,并符合下述3个或以上指标者即可获得确诊:①温度异常,直肠温度超过38 ℃或温度低于35.5 ℃。②白细胞计数为10×109/L,或核左移。③气管吸出物在革兰染色检验下,每高倍镜下白细胞数量多于10个。④气管吸出物培养结果显示阳性。于护理前以及护理后出重症监护室时取两组患者静脉血进行检测,分析各自炎性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为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的相关数据纳入软件SPSS 23.0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并对应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则采用t进行检验,并对应采用()表示,当P<0.05时,表明比较的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为(7.70±2.30)d,总住院时间为(14.50±6.20)d,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67%(4/60),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指标对比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水平为(21.23±6.99)×109/L,对照组则为(21.19±6.94)×109/L,组间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0.032,P=0.975,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106.33±65.99)mg/L,对照组为(107.06±65.84)mg/L,组间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0.061,P=0.952,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降钙素原水平为(19.88±11.55)ng/mL,对照组为(19.82±11.47)ng/mL,组间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0.029,P=0.977,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出重症监护室时的白细胞计数水平为(11.14±3.29)×109/L,对照组则为(15.33±4.06)×109/L,组间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6.211,P=0.000,指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80.03±30.99)mg/L,对照组为(98.22±43.88)mg/L,组间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2.623,P=0.010,指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降钙素原水平为(9.15±6.33)ng/mL,对照组为(16.23±10.18)ng/mL,组间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4.575,P=0.000,指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在重症监护室内,部分患者需要利用机械通气进行辅助呼吸,以保持较好的氧合状况并避免发生呼吸衰竭情况,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机械通气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呼吸衰竭、病情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但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这一并发症对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造成了较为直接的影响,一旦该并发症发生,会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并且会延长治疗时间,也就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会危机患者生命[8]。因此,积极预防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际中,护理人员在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时,若护理工作做得不够仔细,或是相关护理操作方法不恰当,可能会导致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9]。同时,机械通气所使用的相关器械可能存在不清洁的情况,从而可将病原菌带入患者的下呼吸道而引发感染,因此对器械的消毒与无菌操作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方法。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护理内容更加全面、更加注重细节的护理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护理能力,并具有足够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能够充分考虑实际临床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并预见性的开展有关预防工作[10-11]。我院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治疗过程中配合了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相较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概率更低,护理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炎性因子水平下降程度更明显。研究中综合护理小组的成立对护理方案制订与实施的有效性、合理性提供了保障;基于病房的特殊性,亲人不能陪伴左右,患者多伴随严重的心理失衡,故护理人员除了改善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生理不适,还需通过正确认知强化、情感支持与疏导、正性积极暗示以及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获得正确治疗态度,良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进而为临床疗效提供有效辅助;呼吸道以及管道护理目的则在于避免外源性或医源性感染,改善气管黏膜损伤、坏死等情况;生活护理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护理则通过对患者皮肤、肢体活动、体位以及护理人员操作行为等方面的护理与规范,全方面保障了患者机体的清洁度、舒适度,有效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脱机护理则为患者成功脱机提供了良好保障。通过以上一些列护理措施的实施,不仅为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治疗提供了良好辅助,并全方位保障并维持了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等层面的良好状态,应用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在重症监护室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概率,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加快患者康复,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监护室性肺炎通气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不通气的鼻孔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米诺环素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28例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