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福华教授团队研究揭示牙周炎与全身疾病联系新机制
2022-10-25
2022年6月23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闫福华教授团队关于牙周炎和系统性疾病联系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口腔科学杂志》。
牙周病患病率高,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待发展到重度牙周炎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还可能导致一些全身疾病的发生发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牙周炎和全身疾病的联系主要通过血液途径,即牙周致病菌和炎症介质通过破溃的牙周袋进入血液,从而影响全身健康。然而,近年来不少证据表明,牙周炎可能通过“口-肠轴”影响全身健康。
闫福华教授团队前期发表在《国际口腔科学杂志》的研究确认了牙周炎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影响全身健康。随后,发表在《牙科学研究杂志》的研究则显示,牙周炎唾液菌群可能促进结肠炎的发展,提示牙周炎唾液菌群可能影响肠道健康。
然而,牙周炎唾液菌群能否打破健康动物的肠道菌群平衡、扰乱肠道免疫稳态还有待确认。成年人每天吞咽1~1.5L唾液,致病性口腔微生物可能随唾液进入肠道,从而影响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闫福华团队通过临床试验确认了唾液细菌和肠道细菌的相关性;为验证这一相关性,研究人员将人类唾液菌群通过灌胃的方法给予牙周健康的野生型小鼠(健康的牙周可以避免血液途径的影响),从而确认口腔-肠道途径可能是独立于血液循环之外的新途径。
闫福华团队的研究为牙周炎和全身疾病的联系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并首次验证牙周炎唾液菌群可能在肠道健康状态下打破肠道菌群平衡、扰乱肠道免疫稳态。
重度牙周炎可预测多种系统疾病
2022年4月19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重度牙周炎可以很好地反映全身多种炎症性伴随疾病的存在。
该研究招募了115名“自我认知健康”的成年人完成一份关于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习惯的调查问卷,并对他们进行了20项医学诊断测试,以检查8种常见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和症状。此外,研究者还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口牙周检查,根据结果将其分为有或无重度牙周炎(Ⅲ/Ⅳ期)两个亚组,由此评估牙周状况与全身系统性并发症之间的联系。
结果为,98.3%受试者表现出至少1种未被确诊的系统性疾病/障碍;其中52.2%有1~5个异常测试结果,47.8%有≥6个异常测试结果。全组96.5%受试者患有牙周炎,其中43.2%为重度牙周炎;在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重度牙周炎与系统性疾病的异常测试结果显著相关。
牙周炎可致脂肪肝风险增高
2022年5月13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调查》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牙周炎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风险增高有关。
研究者采用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来对牙周病和NAFLD进行诊断定义,采用牙周炎症的严重程度和因牙周炎所致的就诊次数来评估研究对象的牙周状况。
结果为,在校正社会人口因素、健康行为和全身性疾病后,牙周炎患者的NAFLD发病风险增高4%。因牙周炎所致的就诊次数与NAFLD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联。
肥胖女性更易患牙周炎
2022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调查》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在年轻女性群体中,肥胖者的牙周炎患病率更高。
该研究检查了345名成年人的牙周情况和全身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包括社会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健康和生活方式状况的问卷调查,使用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指标判断是否肥胖或超重,分析牙周炎与全身情况的关系。
结果为,74.2%的调查对象存在牙周炎,在腰围较大的群体中牙周炎患病率更高。超重发生率为44.4%,肥胖发生率为29.9%~70.8%。在校正年龄、吸烟习惯、教育水平、糖尿病和家庭收入因素后,肥胖与牙周炎仅在女性群体中呈正相关;且在18~49岁女性中,肥胖与重度牙周炎的相关度更高。
疫情影响未成年人口腔健康
2022年4月25日在线发表于《牙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锁期间,许多儿童的饮食和刷牙习惯受到影响,导致儿童患龋风险升高。
该研究要求父母填写有关孩子口腔习惯改变的问卷,包括疫情期间孩子进食和饮水频率、刷牙次数、是否有压力迹象,以及是否接受口腔保健。此次调查有308名1~18岁未成年人的父母参与。
结果显示,在疫情封闭期间有部分儿童的进食和饮水频率增加,刷牙频率降低且进行口腔保健的时间也有所推迟。11%的儿童在疫情期间因受到压力而出现如颞下颌关节紊乱和口炎性口疮等问题。在疫情封锁期间,各年龄段的儿童在两餐之间进食和饮水的频率都有所升高,其中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容易患龋。
不锈钢冠仅适用于临时修复
2022年4月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儿童牙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不锈钢冠(SSC)可作为年轻第一恒磨牙活髓保存治疗后的临时修复体,但其寿命有限,需随时间更换。
该研究对接受第一恒磨牙活髓保存治疗并采用SSC修复的儿童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他们的修复治疗和随访数据资料,通过卡普兰-梅尔生存分析方法分析SSC的留存时间,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与SSC修复失败相关的危险因素。
研究共纳入140颗SSC修复患牙,平均随访时间(33.5±21.6)个月。经牙髓保存治疗后没有发生牙髓坏死,但35.7%的患牙SSC修复失败。SSC的留存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60个月后仅为39.6%。治疗后即刻SSC修复效果不良和基牙近中壁缺失是SSC修复失败的危险因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夜间戴全口义齿或可改善睡眠
2022年5月26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调查》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夜间佩戴全口义齿可使血氧饱和度(SpO2)增加,或有助于改善其呼吸和睡眠质量。
研究者检索了截至2021年11月发表的临床试验文献,研究对象为夜间佩戴全口义齿的OSA患者,通过血氧监测或多导睡眠监测记录他们的心肺功能指标。
结果为,研究者共检索到788篇相关文献,最终选择了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荟萃分析显示,OSA患者睡眠期间佩戴全口义齿后,平均SpO2显著增加,而其他心肺参数未见明显变化。
骨性Ⅱ类和骨性Ⅲ类患者解剖因素影响磨牙远移效果
2022年5月23日在线发表于《安格尔正畸医师》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骨性Ⅱ类上颌磨牙远移最大限度的位置接近牙冠,骨性Ⅲ类下颌磨牙远移最大限度的位置接近根尖水平。高角患者的磨牙远移可用空间相对较少。锥形束CT轴位图对于评估磨牙远移空间有较大价值。该研究纳入了60例骨性Ⅱ类和60例骨性Ⅲ类患者,研究者按照垂直生长型、年龄、性别和第三磨牙存在与否对上述患者进行分层。分别在Ⅱ类患者的上颌磨牙后区和Ⅲ类患者的下颌磨牙后区,测量磨牙远中移动的可用距离和皮质骨厚度。
结果为,Ⅱ类患者上颌的最小可用距离在釉牙骨质界3mm处,该处的平均可用距离为(4.06±1.93)mm,相应的CBT平均为1.00mm。Ⅲ类患者下颌的最小可用距离在釉牙骨质界9mm处,该处的平均可用距离为(2.80±1.96)mm,相应的CBT平均为2.24mm。在骨性Ⅱ类和Ⅲ类患者中,高角患者的磨牙远中移动可用距离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