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棉区近二十年棉花单产水平比较与建议
2022-10-25徐爱武尚斌李翼然
徐爱武,尚斌,李翼然
(连云港市纤维检验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一致、社会经济条件基本相似、棉花生产基本特征大致相同及农业地理界线、水文单元、地貌特征基本一致等因素,我国棉花种植区域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作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作物,棉农种植生产棉花,不仅满足了社会需求,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经济收益,而单位面积产量是影响棉花种植收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植棉区兴衰的重要因素。
1 近二十年来我国三大棉区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也是最适宜的棉花生产区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棉花等农业种植结构也随之进行调整,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区域棉花种植面积呈现大幅度快速度增加,我国棉花生产逐渐向新疆集聚且其集聚程度有继续增强的趋势,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是影响棉花种植收益的重要因素。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公报对三大棉区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数据汇总整理并进行分析,并通过比较三大棉区的单产水平,找到三个棉区之间单产存在的差异,具有比较优势的继续保持,优势不明显的找出原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三大棉区能够均衡发展,共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稳定。
表1 三大棉区近二十年来棉花单位面积平均产量(kg/hm2)
通过表1分析可知,黄河流域棉区单位面积产量最低是2003年的770 kg/hm,最高是2021年的1195 kg/hm,高和低差距为425 kg/hm, 除了2003的770 kg/hm和2008年1119 kg/hm,2000年至2015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均在1000 kg/hm左右,从2016年开始,单位面积产量都超过1100 kg/hm,但是不高于1200 kg/hm,整体来看,黄河流域棉区近二十多年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总体保持稳定并有些微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
长江流域棉区单位面积产量最低是2003年的830 kg/hm,最高是2012年的1213 kg/hm,高和低差距为383 kg/hm,仅有2000年、2003年和2005年三个年度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于1000 kg/hm,其他年份单位面积产量都在1000 kg/hm以上,介于1000 kg/hm与1213 kg/hm之间,总体上,长江流域棉区近二十多年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
西北内陆棉区中甘肃植棉区单位面积产量最低是2016年的1502 kg/hm,最高是2008年的2486 kg/hm,高和低差距为984 kg/hm,且只有2008年超过2000 kg/hm,其他年份都在介于1502 kg/hm与 2000 kg/hm之间,整体来看单位面积产量呈现波动性无规律的变化,但是波动幅度不大,2020年和2021年超过1800 kg/hm,较前几年略有增加。西北内陆棉区中新疆植棉区单位面积产量最低是2001年的1291 kg/hm,最高是2008年2388 kg/hm,高和低差距为1097 kg/hm,整体上单位面积产量呈现波动性增加态势,单位面积产量超过2000 kg/hm的有7个年度,从2016年以来,基本在2000 kg/hm左右。
从以上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出,西北内陆棉区甘肃和新疆的单产都远远超过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尤其是新疆的棉花单产更是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与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新疆)的棉花单产差距呈现逐渐扩大趋势。
2 结论与建议
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是决定棉花种植收益的重要因素,产量高自然收益高,能够激发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反之,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植棉收益较低,就会损伤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调整种植结构,弃棉种粮。西北内陆尤其是新疆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远远高于其他棉区,其植棉的经济收益自然也水涨船高,这也是我国棉花种植逐渐向西北内陆棉区转移集聚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新疆地处西北内陆,水资源匮乏,自然生态承载能力较弱,近年来,新疆已经在适当调减棉花种植面积,这对于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大幅度提高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棉农收入,激发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保持三大棉区均衡发展,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1 提高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策略
2.1.1培育优良棉种
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强对国内外棉花优异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的鉴定与评价,发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种质材料,利用先进的棉花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等手段,结合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自然环境、光照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创制出高产的优异种质资源,解决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卡脖子”的棉花种植资源问题,改变以前行株距较大,棉花生长期长,植株高大,采摘期长,费工费力,从源头上提高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单位面积产量。
2.1.2改进种植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棉花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提档升级,应当根据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探索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高效的棉花栽培技术,将棉花高产作为种植目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种植技术,推广精良播种技术,依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并结合后期机械化作业要求来确定播种密度及植株高度,提高棉花产量。
2.1.3提高棉花生长期的科学管理水平
棉花要获得高产,棉花生长期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灌溉时,在灌溉水中加入水溶性的肥料,将棉田的灌溉和施肥工作同步完成,采用水肥一体化,既提高棉花的灌溉效率,也有利于棉花增产,在棉花生长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对病虫害的及时科学防治,不断提高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化学调控、脱叶催熟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为棉花高产提供保障。
2.2 依靠科技促进新疆植棉区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疆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优势明显,棉花作为新疆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棉花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和高质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2.1进一步优化棉区规划
建设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推进棉花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退出棉花种植的次适宜区和风险区,根据新疆生态承载能力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依靠技术提高棉花单产、植棉收益和规模报酬。
2.2.2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新疆地域广阔,耕地连片,适宜大型机械化作业,在棉花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类机械设备都由较大的使用空间,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绿色双增的重要内容,机械播种、无人机植保、机械采摘等全程机械化正在有序推进,目前新疆的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已经超过90%,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北疆更是高达95%,但是南疆地区的采摘机械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植棉效益。
2.2.3更加注重棉花质量提升
新疆棉花在单产水平已经较高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棉花质量的提升,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设计中提高质量因素占比,采取“优质优价优补”,拉开质量价差,激励和引导棉农主动种植生产符合市场需的高质量棉花,发挥智慧农业优势,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为新疆棉花质量补贴及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切实提高新疆棉花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