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演唱唐宋词研究
2022-10-25张海鸥
张海鸥,满 月,时 鑫
(1.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2.广州软件学院 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980)
邓丽君是二十世纪华人乐坛的奇迹。她的演唱风靡世界,影响巨大,至今未衰。她用歌声传递温馨柔软的人性,传递有爱有温度的人类情怀,传递宽容和友善,不论悲欢还是离合,不论关怀还是无奈,不论旷达还是凄婉,她都唱成了鲜活真诚的生活和生命。她的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传入大陆,当时具有特殊的“启蒙”意义。
这位42岁就与世长辞的天才歌唱家,演唱的歌曲众多,其中唐宋诗词15首,1983年推出的唱片《淡淡幽情》收录她演唱的12首唐宋词。据此,本文研究如下问题:选择的意味、歌名的意蕴、乐谱与歌词的适宜性、邓丽君演唱的影响。
一 选择的意味
邓丽君选择演唱唐宋词,与那个时代的台湾文化有关。
台湾著名人文学者张高评教授认为:邓丽君演唱唐宋词,与当时台湾提倡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关。当时教育、出版、娱乐、新闻传播各界都致力中华文化之复兴。影响所及,如唐诗、宋词之中华文化,自然耳濡目染,深入人心。在这样的社会期待、文化氛围之下,邓丽君的唐宋词演唱应运而生,可谓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台湾传唱之歌曲,传承自大陆上海之传统,有所谓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之分。艺术歌曲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接受者众。同时,有琼瑶系列小说风行,改编为一部又一部之电影。每部电影都有一主题歌曲,为迎合大众口味,通常成为流行歌曲。男欢女爱的小说、电影,被卫道人士指为灰色、不健康。流行歌曲被说成靡靡之音,亡国败家。于是政府实施检查“净化”制度,提倡高尚典雅之歌曲,艺术歌曲逐渐抬头、受到关注。在此氛围下,邓丽君演唱唐宋词的《淡淡幽情》唱片,适时推出。其内容典雅,演唱艺术性很高但又贴近大众。
台湾著名人文学者王伟勇教授认为:邓丽君活跃歌坛时,台湾中学音乐课本正大量选录大陆民国时期流传的诗词曲子,包括古琴曲《钗头凤》《游子吟》以及黄自及台湾老一辈深受中华文化濡染的作曲家如郭苑芝等作曲《枫桥夜泊》等,对她自有一定影响。她最早唱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台湾作曲家谱的曲。台湾由王云五领衔推动中华文化复兴之际,台、港两地作曲家纷纷响应,为她谱了十几首诗词,传唱广泛,影响特大。
1983年邓丽君30岁,出版唱片《淡淡幽情》,录12首唐宋词如下表所示。
表1 专辑《淡淡幽情》中的唐诗宋词
此唱片当年就被香港音乐大奖封为1983年度专辑,之后在日本被称为“梦幻名碟”,著名音乐评论家中村东洋誉为“邓丽君最杰出的代表作”。
此外,1992年在专辑《难忘的Teresa Teng》中,她还曾翻唱过民国时期著名歌手姚莉唱的《人面桃花》,该歌曲的歌词是根据唐代诗人崔护诗《题都城南庄》改编。
邓丽君也曾策划《淡淡幽情》第二集,名为《春梦秋云》,可惜并未发行她就辞世了。其中仅完成一半录制的歌曲《清平调》出自唐代李白《清平调三首》,《问世间情是何物》是根据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改编,是邓丽君最后一首歌曲,录制于法国,2003年由邓丽君文教基金会首次公开发表。
在经典作品众多的唐宋词中,邓丽君(及其团队)为何特别选择这些歌词呢?笔者认为不仅与她的时代有关,与她的演唱风格有关,更与她的人生际遇、感情经历有关。其中的审美倾向、情怀意趣耐人寻味。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歌坛倡导一种质朴有力、情真意切的审美风尚,有别于当时流行音乐的风尘味和江湖气。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邓丽君以其温婉而柔媚的形象、清丽典雅略带哀婉的歌声脱颖而出。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邓丽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格上每每表现出对传统理想女性的认同与模仿,因而她演唱唐宋词情感介入很深,言爱之伤以喻己,唱情之切以明心,表现出许多富于古典意蕴的审美共鸣。
笔者认为邓丽君对歌词选择有如下偏爱:
1.偏爱有故事的歌词
笔者认为诗词无论长短,都有叙事性,都与人间故事相关,只是诗歌叙事与小说、戏剧不同。后者要求有人物、场景、事件,故事元素充分,情节丰富,叙说结构完整。诗词受篇幅限制,“叙事是片断的、细节的、跳跃的、留白的、诗意的、自叙的……隐喻的”。
邓丽君演唱经典诗词,很喜欢与故事相处。她首先成为故事中人,与古人对话,灵犀相通之后,再化身为鲜活的角色,与听众对话,用情用心地演唱人间故事,帮助人们与古人沟通,也与现代生活联通,演唱古人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叙说现代人的心事。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说:
通俗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和流行,乃是我们人类心灵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阶段。我们越现代,我们越想唱歌,或听别人把我们的心绪唱给我们听。不是由于我们因现代而快乐成这样,是由于我们因现代而忧郁成这样,而无可奈何成这样……他们和她们翻来覆去地、絮絮叨叨地唱出我们心里的一些小秘密、小感觉,和我们现代人情感世界里一些通俗的、介于有意思和没意思之间的小故事……人类的心正史无前例地通俗着。
《淡淡幽情》所收12首词,都有明显的故事背景。李煜的三首词《胭脂泪》(《乌夜啼》)、《几多愁》(《虞美人》)、《独上西楼》(《相见欢》)有亡国的故事背景。《芳草无情》(范仲淹《苏幕遮》)有戍边故事背景。《相看泪眼》(柳永《雨霖铃》)是恋人离别故事。《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是恋人不再故事。《万叶千声》(欧阳修《玉楼春》)、《有谁知我此时情》(聂胜琼《鹧鸪天》)、《清夜悠悠》(秦观《桃源忆故人》)、《思君》(李之仪《卜算子》)都是相爱相思故事。《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是望月怀远故事,《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看似无故事,其实是伤时叹老的生命故事。
2.偏爱感伤的歌词
邓丽君偏爱感伤型的故事,柔情万种,意味深长,深沉浓郁,情味悲伤。清人周济评辛词“变温婉,成悲凉”,此意适用于邓丽君演唱唐宋词。
《淡淡幽情》中的12首歌词,李煜三首写亡国之伤感,其他则都属人间离别之伤感。范词在边塞故事中思乡念亲,偏冷酷艰辛的感伤中不无悲壮。苏词在中秋佳节望月怀远,偏温馨的感伤中有对温情团聚的美好期待。辛词在伤时叹老的感伤中,力求超越无奈引向通达。其他六首都是恋爱离别相思的感伤故事,感伤的内涵各有侧重:依依不舍的离别、惆怅孤独的思念、凄凉苦闷的煎熬、望眼欲穿的期待……百般滋味中,总有温馨甜蜜的元素滋润着有爱的情怀。或许她想告诉人们:无论爱情多么美好,都少不了各种感伤;但感伤也是爱情之美、人性之美,感伤丰富了人类的心灵和生活。
她的选择倾向很鲜明,在悲伤与欢乐之间,她咏唱悲伤;在离与合之间,她咏唱分离;在讴歌与幽怨之间,她咏唱幽怨;在豪放与婉约之间,她咏唱婉约;在得意与失意之间,她咏唱失意。这很适合女性本色,在阳刚的感伤与阴柔的感伤对比中,她自然是偏于阴柔的感伤。
音乐心理学认为,悲伤的音乐比快乐的音乐更有助于减轻悲伤的情绪。因为人会觉得音乐的悲伤值高于自己的伤感,音乐中的悲伤是具有艺术美感的,听者感同身受,可以释放悲伤的情绪,找到心灵慰藉。美国几位学者马修·E.萨克斯、安东尼奥·达马西奥、阿萨尔·哈比比等人合作撰写的一篇论文《悲伤音乐的乐趣:系统评价》认为:“在美学背景下,悲伤通常与某种程度的快乐相关联……被视为悲伤的音乐通常被认为是令人愉悦的。”他们注意到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让观众迅速体验并随后清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一种被称为宣泄的有益结果(Schaper,1968)”。这几位学者“试图将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结合起来,以得出一个框架:悲伤的音乐变得令人愉悦”。中国学者王丁等人的论文《喜欢悲伤音乐的心理机制》认为:“悲伤音乐在唤起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唤起愉悦感。”
邓丽君及其团队对感伤歌词的选择和演唱,正是如此。
3.偏爱有秀句的歌词
邓丽君很喜欢特有感染力的秀句,这是她选词的一个唯美考量。比如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开头一句千古情问破空而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雷霆万钧,毫不委婉,淋漓尽致。邓的演唱只节选了词的上半首,主题句加了个“人”字,变成“直教人生死相许”,把咏雁喻人的意思点明。原词116字,下半首用典较多,不太适合淋漓尽致的表现风格。
《淡淡幽情》中的12首作品,每首都有秀句:
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玉楼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秦观《桃源忆故人》)
日日思君不见君……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尊前一唱阳关曲……有谁知我此时情。
(聂胜琼《鹧鸪天》)
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丑奴儿》)
与同时期其他港台歌手比较,邓丽君演唱唐宋词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传统的、女性的、有故事的、感伤的、优雅的、唯美的。
二 歌名的意蕴
邓丽君演唱的唐宋词,全都不使用词牌和原题,一律重命歌名。究其原因,除了词牌基本不能提示内容外,主要在于从案头阅读到舞台演唱、从经典文学到流行歌曲,大众对歌名有特别的需求,歌名须提示内涵,并且易说易记。邓丽君团队为歌曲重新命名,主要有如下类型。
1.提示关键情节
如《独上西楼》唱李煜《相见欢》。原词表现李煜沦为阶下囚的心情。词牌《相见欢》与抒情内涵形成叙事学所说的“反讽”。但这种幽渺的意思,一般读者不会注意到。曾经的帝王本来拥有的一切,在亡国之后,大多都失去了,自由被“锁”在深院里,无言、孤独、寂寞、苦闷、哀愁成了生活常态。“无言独上西楼”是全词第一句,“独上西楼”四字作歌名,提示的意思很复杂,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而且只能吞入心头。“登楼”作为诗词意象,能引领出各种心事,往往与离别、相思、感怀不遇,期盼知音、羁旅孤独等心情相关。《独上西楼》作为歌名,既具有提示关键情节、呈现心情意绪的功能,又能引发多种可能性联想。
《人约黄昏后》唱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歌名提示关键情节——约会的时间。“约会”充满故事性,有无限可能性,引人入胜。相比之下,若以《生查子·元夕》为名就太苍白无味了。
2.提示主题
《但愿人长久》唱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佳节望月怀远,人们最主要的愿望就是“但愿人长久”。这不只是一首歌词的主题,更是人间佳节之永恒主题。
《几多愁》唱李煜《虞美人》。前人说此词是“以血书者”,是生命的哀歌。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本是亡国之君的哀伤感慨,却能推及一切哀愁。《几多愁》这个歌名不仅提示这首歌的亡国之愁,更能提示人类生活的一切哀愁,引发共鸣的功能无限广大。
《思君》唱李之仪《卜算子》,原词主题句是“日日思君不见君”“不负相思意”。《思君》这个歌名牵扯起生活中无数的爱恋与思念。
3.提示场景
《清夜悠悠》唱秦观《桃源忆故人》。那是一首闺怨词,意境凄婉。“玉楼深锁”的女子只能在夜复一夜的孤独苦闷中“听彻梅花弄”。“悠悠”二字富有表现力,主人公形单影只性苦闷,苦熬着时光,夜太漫长,生活太无助,心情太无奈,一切都笼罩在安静又漫长的悠悠清夜里。
《芳草无情》唱范仲淹《苏幕遮》,表现戍边人思乡念亲。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寒烟外”,每句都是渲染场景氛围,都可以提炼为提示场景的歌名。为何偏偏选择“芳草无情”呢?大概是因为只有这句具有双重提示功能:有情人在无情的边塞辛苦着。芳草本就无情,有情人偏偏抱怨它无情,这是诗词常见的无理之怨,实际是说人有情而事无情,将人事无情的感慨扩大到无知的草木,连草木都显得无情,让人情何以堪!
4.提示亮点(秀句)
亮点或秀句让歌名有相当强的吸睛力,使人有审美惊奇感。
《胭脂泪》唱李煜《乌夜啼》。“胭脂泪”三字是视觉亮点,又是情绪焦点。歌中所有情绪都凝为泪水,又以女性专用的胭脂点染之。全词其他元素都不如这三个字醒目,既入眼又入心。试看其他元素:林花落、春红、太匆匆、朝来寒雨、晚来风、留人醉、几时重、人生长恨、水长东,都可以作歌名,但都不如“胭脂泪”的表现力。“胭脂泪”还暗示宫廷故事,提示人联想往日帝王嫔妃如云的生活,“往事只堪哀”了。既叙事又抒情,既怀旧又伤今,将一切感时伤逝之情表现得有声有色,写意传神。
《欲说还休》唱的是辛弃疾《丑奴儿》。那是典型的“变温婉成悲凉”的歌,愁到极致无法言说,只好“欲说还休”。此四字作歌名,留白很丰富,引起人“尽在不言中”的无限联想。
《相看泪眼》取自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词中秀句,是故事中最动人的细节。《有谁知我此时情》唱的是聂胜琼词《鹧鸪天》,是一代名妓对生活和爱情的强烈质问,直击人心,特有力度。
歌名通常是与听众的初见,能否使人一见钟情、过目难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取歌名是艺术,是经验和修养,是灵感和智慧,是情怀和意趣。
三 乐曲与歌词的适宜度
1.五声调式与传统诗词的结合
《淡淡幽情》12首歌,全采用中国传统民族调式,以二度和四五度的旋律走向为特点,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的三音组为基础音调。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音程排列的。这种调式是中国特有的,在听觉效果上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如《人约黄昏后》:
2.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在《万叶千声》《有谁知我此时情》《几多愁》《独上西楼》这几首歌中,曲作者加入了变宫,形成六声调式。笔者认为,变宫的加入使旋律更柔和,音程变化增多,情感表达更细腻。如:
“东”处是变宫音。在宫音到羽音之间加入变宫,使旋律变为二度级进,情感表达更细腻柔美,听觉更柔和,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相合,营造出江水滔滔不息、无语东流之感。
另外,由于变宫向宫音的倾向性更强,因此在旋律中大量使用,能够塑造出不稳定感。如《有谁知我此时情》乐曲,变宫的使用频率较多,并且出现几个长音,很好地呈现了情绪之不稳定和心理感受之凄冷孤寂,使听众的心绪也随之飘摇无措。“枕前泪共帘前雨”句的“泪”和“共”字,都是变宫并且长音,表现流泪时的哀怨无助。此句以清角结束,清角和变宫都是民族调式中的偏音,具有不稳定性,二者以长音叠加的形式出现,给人以飘摇欲坠、不知归处的感觉,加剧了诗词意境“泪”共“雨”同下的凄凉飘零之感。
3.南方民歌的音程特点
多用五度以内的小音程,形成温柔平缓的旋律,这是南方民歌的特点。《淡淡幽情》中的歌词,大都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歌如其名,因此乐曲更多南歌特点,比较精致细腻。
4.装饰音的运用
汉族民歌广泛使用装饰音——主要是滑音和颤音来表达情绪,呈现或细腻或洒落的灵动效果。这种表达与中国文化中的写意风格有关,是在一定格律中的自由随性,是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滑音和颤音让演唱者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邓丽君的颤音缠绵软糯,滑音流畅婉转,在演唱中大量使用,表达细腻婉约的情感,如锦上添花。如《芳草无情》中出现的装饰音:“天”“叶”属于颤音,即基本音与上方二度音快速交替,使听觉有颤抖感;“色”处属于回音,即快速演唱出基本音——上方二度音——基本音。回音与颤音相比,回音更婉转,颤音更灵巧。此曲出现装饰音频率之高,几乎达到了一句一颤、句句婉转。这些装饰音共同塑造了百转千回的缠绵旋律。
回音使音符更缠绵多情,如《独上西楼》,每句最后一字都用回音,营造出余音绕梁、悲愁郁结之感。
曲中还使用另一种装饰音——滑音。滑音分上滑和下滑。《独上西楼》主要使用下滑音,如“锁清秋”的“锁”字。下滑音常用来表现悲哀无奈情绪,有消极感。深院如枷锁,人在其中无可奈何。“理还乱”的“乱”字加了一个倚音“2”,倚音也是一种装饰,也有消极无奈的下滑趋势。
我国传统民歌大量使用装饰音,尤其是山歌,可谓无音不饰。邓丽君明显借鉴传统民歌的装饰音,她追求的并不是严谨的音准,而是一种婉转的韵味。装饰音的使用有一定自由性,演唱者根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而随机变化。不同的歌者对乐曲理解不同,使用装饰音的效果也就不同,这也是歌者个人韵味的体现。邓丽君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她声线柔美动听,滑音过渡平顺,转音灵动而不矫揉造作,颤音张弛有度。装饰音的灵活运用,使她的演唱更加细腻唯美。
5.下行旋律塑造伤感之情
下行旋律适合表现哀伤、松弛类情绪。《淡淡幽情》中的乐曲大多凄婉哀伤,乐句结尾多用下行旋律。如《独上西楼》,几乎每个乐句的结尾都使用下行旋律,将听众情绪引向低落,整首歌被忧伤笼罩。
《几多愁》中,多数句子都以下行旋律结尾,表现词人国破家亡后的郁结之情。几处上行旋律,都是用来衬托下行旋律、营造跌宕下沉效果的:“问君能有”四字是全曲最高音,是情感的爆发点,随后“几多愁”便是一个跌宕下行的旋律,表现愁绪郁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末尾下行,又加入变宫,表现愁之无尽无休。
上文提到《人约黄昏后》乐曲的上下阕之间,以一个八度音程区隔前后情感之差异。上阕每句结尾都用上行旋律,表现相爱之人约会的愉悦。下阕每句结尾都用下行旋律,表现爱人不在的遗憾悲伤。上、下阕形成强烈对比,尤其“去年人”三字的旋律连续下行——1-,像长叹一般,将失落感表现得生动形象。并且这是一个级进下行,没有跨越,配合邓丽君的声线,刻画了女性细腻柔美的情感。尾句“泪满春衫袖”虽为上行旋律,但在最后一个音符出现之前,旋律大幅下行,全句依然笼罩在失落感中。尾句旋律与上阕尾句“人约黄昏后”的旋律走向相近,这种安排加强了“物是人非”之感,隐约有预设和响应的关系。
四 邓丽君的影响
1.文化情怀
邓丽君深爱中国文化,她希望在艺术的回廊里留下雪泥鸿爪。在《淡淡幽情》唱片的开头,她有一段深情表白:
小时候也是在这样的冬夜,妈妈常常会教我们弹古人的诗词,我又贪玩,练了半天都记不住,时间一久印象就更模糊了。成长以后,特别是在海外的这段日子,偶尔翻阅唐诗宋词,感觉竟然完全不一样了,好像通过时光隧道,进入了古人的内心世界。人生、家国、乡愁、亲情、友情、爱情,都鲜活地在眼前出现。自己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我能不能够与苏东坡、李后主合作,唱出一些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的声音。作为一名歌者,我能不能够也为传统文化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在艺术的回廊里留下几步脚印。
所以今天一连串的歌,也是我一个梦想的实现,因为我可以得意地告诉您,我邀请到的作词家都是千百年来最了不起的顶尖高手。有时候唱着唱着,我会觉得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倾诉古老、庄严,而且多情的中国。
我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我希望大家都会喜欢这几首歌,大家都来学这几首歌,让一千万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华与五千年文化的晶晶宝玉,借着歌声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在歌声中让我们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快乐、悲伤和光荣。
“倾诉古老、庄严,而且多情的中国”,“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邓丽君的愿望已经得到极大程度的实现,仍在不断实现着。
邓丽君用歌曲演绎唐宋词,为听众营造了中国式的想象空间,引导人们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故乡、故国、乡愁。有中国式的故事:人约黄昏后,共饮长江水。有中国式的表达:千言万语,欲说还休。唐宋词的古典意蕴被她用歌声介绍给大众,她为中国古典诗词营造出现代生存形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邓丽君演唱唐宋词,充满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其中不乏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对人性的真实讴歌。她用温柔忧伤的歌声触摸人性的柔软,抚慰人们心灵深处柔弱的忧伤。
2.文化范式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一些年,大陆歌坛深受意识形态影响,与当时政治的关系过于密切,生活气息比较淡薄。海峡彼岸的邓丽君作为第一位进入中国大陆的港台流行歌星,把久违的人性化生活化歌唱带到大陆。白天听邓小平,晚上听邓丽君,是那时大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邓丽君的歌曲通过卡带、电台响彻大街小巷,成为一种文化范式。她成了一代巨星,一个文化象征,是80年代国人的集体记忆。2009年,大陆歌坛举办“中国建国60周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此时邓丽君已逝世14年,仍以850多万票的高票,力压群芳,高居榜首。
《淡淡幽情》推出后,先后有王菲、张学友、费玉清、容祖儿、许茹芸等众多歌手翻唱,其中以王菲《但愿人长久》、姜育恒《独上西楼》、费玉清《几多愁》最广为人知。谭晶、蔡国庆、唐朝乐队等众多知名歌手和乐队也纷纷翻唱。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烧碟领域,《但愿人长久》《独上西楼》《几多愁》《思君》《人约黄昏后》《芳草无情》《有谁知我此时情》《胭脂泪》等歌曲被童丽、刘紫玲等众多歌手高频翻唱,歌手杨曼莉更是翻唱录制了整张《淡淡幽情》专辑。
2008年,邓丽君金曲《但愿人长久》还伴随“神舟七号”飞上太空。
3.文化现象
人间长存一种文化现象——缅怀邓丽君,再现她的歌唱。
2013年,为纪念邓丽君60周年诞辰,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黄金时段隆重推出大型音乐互动节目《音为有你》,播出了首期《邓丽君专场》,众多明星参与录制。其中王莉演唱《独上西楼》,陈思思演唱《但愿人长久》等。
2013年,“追梦——巨星耀北京邓丽君60纪念演唱会”在北京首体馆举行,王菲、羽·泉、毛宁、彭佳慧、张靓颖、曹格、萧敬腾、平安等众多歌手登台,用歌声纪念邓丽君。王菲演唱了《独上西楼》,以及邓丽君录音完成未及发行的歌曲《清平调》。
2015年5月9日,“如果能许一个愿:纪念邓丽君演唱会”在台北小巨蛋剧场举行,通过AR技术,费玉清与虚拟邓丽君穿越时空,深情对唱《但愿人长久》,其他歌手还演绎了《独上西楼》《清平调》等歌曲。
2017年,为纪念邓丽君逝世22周年,日本综艺节目利用AR全息投影复活邓丽君。
2021七夕夜,台湾虚拟邓丽君首次亮相线上直播演唱会。
2021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虚拟邓丽君与刘润潼唱《但愿人长久》。
2022年,虚拟邓丽君亮相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
2010年9月,北京邓丽君纪念馆(另一处在台湾高雄)落户北京前门大街台湾文化商务区,展出了邓丽君的生前用品,并设小型电影院播放邓丽君的影音画面。
2018年福州平潭邓丽君影视主题公园开业,还原了邓丽君在台湾出生和成长的眷村场景,该公园原为拍摄电视剧《邓丽君之我心只有你》而建的影视基地,现为特色文旅项目。
2019年,在邓丽君故里河北邯郸,全球首座邓丽君常设馆——邓丽君艺术中心正式启用,以艺术、光影及美学等设计手法,将文物、歌曲及珍贵影像相融合,呈现这位亚洲流行音乐巨星的璀璨一生。
上述回顾表明,唐宋诗词的文化生命和艺术魅力强大持久,邓丽君团队的音乐演绎联通古今,成为当代人演唱古诗词的经典。传统文化之精华在她的歌声里走进现代人的情感世界,陪伴有爱的生活,呵护柔弱的忧伤,陶冶优雅的情操,养育审美的心灵。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得益彰,走向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