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宵禁史:从何时人们晚上出门不违法了

2022-10-25

新传奇 2022年38期
关键词:老妪制度

历朝历代都有宵禁制度,规定只有在诸如元宵节之类的特殊日子里,才允许普通百姓夜间外出走动。那么,古代的宵禁制度从何时开始,又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到什么时候人们晚上出门才不算违法?

古代为何要制定宵禁制度

历朝历代都有宵禁制度,规定只有在诸如元宵节之类的特殊日子里,才允许普通百姓夜间外出走动。宵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秋官司寇》列出“司寤氏”一职,并明确其职能:“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这便是最早专门负责宵禁事宜的相关职司的记载。

《史记》中写道:飞将军李广喝酒喝到很晚,回去的路上走到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下。李广虽然自报家门,霸陵尉却说:“大将军尚且不允许夜行,何况你呢?”李广只好在亭子里过了一宿。可见到了秦汉时期,宵禁制度已经颇为严格,就算是位高权重者也不能逾矩。

那么,古代为何要制定宵禁制度?

主要是防盗贼。影视剧中常见的城中一队队巡夜的士卒,还有那些说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打更人并非虚构,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

倘若是战争时期,城外敌军的探子或奇袭部队,一般会选择晚上进入城中。此外,灾荒或者战乱会产生大批流民,如果夜间城中无人防备,流民会一股脑涌入引发混乱。有了负责宵禁的官吏,能够在夜间时时探查,便能为城内治安提供保障。

盛唐的宵禁制度十分严格

盛唐虽然气度恢宏、自由开放,但于宵禁一事却没有丝毫放松,反而更加严格、系统。

在唐代,鸣街鼓不仅是城门及宫门开启或关闭的信号,也是百官上朝的时钟,同时又是宵禁开始与结束的标志。在规范的宵禁管理制度下,白天的长安车水马龙,是繁华的国际都市。当夜晚来临时,长安城便“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一派清冷寂寥了。

影视剧中常见的巡夜士卒

唐传奇是中国相对早期的小说文学形式,字里行间展开了一幅唐朝的市井生活画卷。其叙事情节自然也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宵禁便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因素。

在唐传奇中,常常涉及鬼怪神魔,而这些异时空的生物在白天往往只是偶然现身于人间的生活。到了宵禁开始后,街道上空无一人,白昼的花花世界此时便为这些神鬼所占据。

《裴通远》一篇中,家在崇贤里的主人公裴通远的妻女,去通化门观看唐宪宗的殡葬,至夜方归。坐车到天门街时,夜鼓响起,母女两人再往前行,遇到一个跟在车旁的白发老妪。一问,老妪也住在崇贤里,母女两人便邀老妪同行。但老妪到崇贤里下车后就消失不见了,而与这个神秘老妪同车的几个女子竟相继死去。

正是有了宵禁制度的潜在设置,才引发了阴阳两界的时空转换,令故事情节紧张而又神秘。

宵禁制度在晚唐和五代松弛

宵禁制度逐渐松弛,是在晚唐和五代。

原本唐朝实行坊市制,“坊”是里巷的意思,多用于街巷的名称;“市”是指聚集货物,进行买卖或者贸易的场所。白居易诗中曾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见,当时长安城有十二条大街,街道整体划一,所以房屋结构像围棋棋局。唐朝严格系统的宵禁制度,便是在坊市制基础上形成。

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掌控力每况愈下,甚至上演了皇帝在兵乱中仓皇出逃的戏码。唐宪宗、唐文宗和唐宣宗这样的帝王,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内斗宦官、外控藩镇,以及防备吐蕃、南诏这些虎视眈眈的邻居上,难以分出时间管理内政事务。坊市制越发难以维持,卖油的、卖点心的、卖小玩意儿的小店铺便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这些坊区中。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长安南崇仁坊集市繁盛,“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属于中国人的“夜市时代”就此到来。

北宋初创,便将宵禁制度的“一更”宵禁变为“三更”宵禁,一方面说明宋朝统治者变得人性化,另一方面也可见宋朝皇帝们的自信,认为在自己的统治下,扩大夜间的开放程度并不会引起太大的治安问题。为了方便市民夜间贸易,汴京城门很晚才关,而城内却无时间限制。

《东京梦华录》记载,马行街“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在潘楼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可见大宋朝夜市空前之繁华。

到了上元节(元宵节)这一天,汴京城中各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盛于白昼。像宋徽宗这样爱玩的皇帝,则会在城门外专门设置看位以便夜间观灯,与民同乐。

辛亥革命后,宵禁制度被废

到了明清两朝,皇权制度森严,宵禁也“死灰复燃”。两朝法律明文规定: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在一更宵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宵禁的,笞打三十下。

如果是在京城违犯了宵禁的律法,惩罚则更为严酷。特殊情况下,只有疾病、生育以及死丧可以通行。但如此严格的宵禁制度,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用处。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而且街道都有铁栅并且上锁。尽管如此,宅院被夜贼抢劫一空的事还是常常发生”。

北京街上的宵禁,直到晚清时还在延续。辛亥革命后,绵延数千年的宵禁制度才被废除。

宵禁制度在战乱频繁时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维护治安作用。但当经济发展、商业社会需要前行时,这种制度就不免成为阻碍进步的枷锁。其实,制度本身并无对错,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是为政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老妪制度
石塘老妪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老妪老翁
老妪老翁
老妪
An Old Couple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