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曲解中国外交“斗争精神”
2022-10-25王义桅
王义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提出三个“务必”,其中就包括“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一点在外交领域也不例外。在二十大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副部长鸟朝旭指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点”。一些西方媒体咬文嚼字,甚至故意将强调斗争精神与“攻击性”等词汇画上等号,借机攻击炒作“中国威胁”。越是面对西方舆论的故意曲解和污蔑,越有必要讲清楚中国外交为何强调斗争、跟谁斗争以及如何斗争的问题。
为何强调外交斗争?很大程度上因为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主要是在国际体系的“子目录”里发展和发挥影响,现在则进入了“根目录”,越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遇到的反作用力甚至阻力越大;过去主要体现为依托现行体系内的既有成果实现快速发展,现在则要更多地从“应用”模式转向“原创”模式。但这被美西方视为“挑战”“威胁”,它们认为自己塑造了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逻辑和国际秩序的底层逻辑,因而也应长期独霸对全球化和国际体系的主导权,接受不了中国在这个体系下迅速发展壮大,因此美国要搞脱钩断链另起炉灶,护持它们那套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气正是基于这些变化,我们在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等原则、继续顺势而为的同时,还需与国际社会志同道合者携手应对试图破坏世界发展大势的逆全球化冲动,这个过程需要发扬斗争精神。
同时,不仅中国与世界关系变了,世界本身也在改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藁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外交也须强调斗争精神,需要增强斗争本领、注重斗争艺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并且强调“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跟谁外交斗争?一是跟一些过时的思想斗争,跟思维路径依赖斗争,跟恐美崇美媚美心态斗争。二是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三是围绕涉台、涉港、涉疆等一些具体事务的外交斗争,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如何开展外交斗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外交给人的印象是沉着冷静地通过解释、回应和驳斥等多种方式阐明中国立场、捍卫国家利益。在更加强调斗争精神的今天,我们除了继续及时回应和反击,更要敢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看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布局、更多积极主动的外交叙事甚至战略叙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敢于斗争” 的同时,更要“善于斗争”。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外交强调的“斗争” 不是对抗,相反正是为了争取和展现更大程度的包容,比如相对于美国执政精英鼓噪的“民主对抗专制”叙事,我们着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实践。我们多次强调和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正本清源。
同时,善于斗争还要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社会中间力量,在团结多数的过程中展现斗争艺术和技巧,在对时与势的把握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最终目的是为捍卫国家利益进行有力有效的斗争。这些都是中国外交“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传统和特征的体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过程中一,中国外交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更加有力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公平正义。不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斗争精神中看到了持之以恒的独立自主,中国外交越来越具有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我们着力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既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需要,也对应了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期待。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外交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应有之义。还是那句话,中国外交强调“斗争精神”不是寻求对抗,而是在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公平正义方面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