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湖地区的多维景观服务价值与发展战略
——以苏州盛泽湖南岸地区为例

2022-10-24史北祥张晨阳孙昊成谭梦扬

风景园林 2022年10期
关键词:滨湖业态维度

史北祥 张晨阳 孙昊成 谭梦扬

城市因水而生,长期以来,滨河和滨海地区因其重要的航运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侧重点[1],但随着休闲游憩产业比重的逐渐增加和生态意识的逐渐加强,滨湖地区因其突出的景观、生态和旅游价值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2],多维价值的要求促使滨湖地区的建设迈向精致发展阶段。在滨湖地区发展涉及的众多要素中,空间要素发挥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实施地区可持续性战略的有力工具[3];其中,业态升级需要功能的空间布局,环境提升需要建筑、景观和道路的空间设计,生态安全保障同样需要水系的空间组织优化和发展地块的空间选址。因此,探索能够协调各种要素的空间发展策略是滨湖地区精致发展的必要手段。

传统的滨湖空间发展模式过于强调城市建设,将大量环湖岸线附近的土地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使得湖泊和滨湖地区的生态游憩功能难以发挥,相关研究将滨湖地区发展模式中的问题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1)生态破坏:滨湖的土地功能更改被认为是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4-6],其中水系连通性的破坏使得湖泊和周边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难以维持其原有的稳定性[7];对岸线作硬化处理和向湖泊排放污水,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功能[8-10]。2)环境恶化:水质的变差降低了滨湖地区的景观吸引力[11];环湖地区密集的建筑阻碍了通风廊道,弱化了湖泊作为城市“冷岛”的重要调节作用[12];机动车道路和建筑建设带来了噪声污染和光污染[13],并破坏了环湖天际线[14],破坏了滨湖地区原有的景观风貌。3)功能低效:因湖泊对交通的阻碍作用降低了滨湖部分地区的可达性,导致滨湖地区潜在的休闲游憩功能难以得到释放[15];同时,湖泊作为城市的公共资源,传统的发展模式虽然能够为开发商和经营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无法使大多数市民受益[16]。

为解决滨湖地区上述3个方面问题,大量研究认为,滨湖空间的发展应当以游憩休闲为导向[17-19],以生态的空间载体修复能为前置条件[7,10],让滨湖空间回归生活,将传统的空间发展定位由中央商务区转变为游憩商业区[16,19-21]。滨湖地区的空间规划和建设,需要以多维度、多层级的数据评估和模拟作为依据,重点在于优化流域水系空间,并避免城市空间发展对水环境、水生态和滨湖地区物理环境的冲击[7-10,13]。

具体来看,对于滨湖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1)结合水环境治理的空间结构优化:从宏观流域、中观水网、微观水体3个尺度进行水环境模拟,进而引导水系空间规划和功能用地分布[10];通过增加河道沟渠空间和湿地空间,促进水体循环,进而提高滨湖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服务能力[7];强化湖泊与道路的空间关系,从而提高滨湖景观资源的可达性和慢行系统的服务质量[15]。2)结合景观形象提升的空间形态设计:重点关注环湖天际线的规划,城市型天际线需要错落的建筑高度和明快的建筑韵律,而环湖地区的自然型天际线需要“秀隐谐巧”的建筑体量管控手法[14,22-23];环湖建筑的管控需要形成设计“工具箱”,通过“工具箱”中多种设计手法、材质、构件的有机组合,实现建筑风貌的灵活应变和建筑空间的丰富多样[24-25];通过挖掘地区的文化内涵,以“珠链模式”营造多样化的景观资源点和连贯的慢行系统,并充分利用湖中小岛,将其挂接或串联在环湖景观线路中[22-23,26]。3)旅游产业导向的业态空间布局:滨湖地区的业态空间布局首先要区分游客和当地居民,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进行产业功能类型和容量的策划,重点关注生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和旅游服务配套[17,19,27];通过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混合发展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链,使滨湖地区成为城市公共服务和旅游休闲活动区[2,16,18]。

既有研究对于滨湖地区空间发展的价值导向、前提条件、功能定位已经较为明晰,大量学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有效的滨湖地区空间发展模式。但滨湖地区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侧重点不一,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冲突,需要构建综合性的发展模式来对滨湖地区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统筹。

本研究旨在提出凝聚滨湖地区多方价值的空间发展策略,并在规划实践中进行验证。其创新性在于围绕滨湖地区的景观价值构建多维研究体系,并以空间要素为中介,以空间规划为手段,将多种问题统一到相同的语境中去解决。

1 滨湖地区空间发展维度与技术框架

1.1 围绕景观服务价值的滨湖地区发展维度

景观服务价值是滨湖地区的核心特色价值[22-23],对滨湖地区的景观服务价值进行分析评估[28],可以优化生态与物理环境、合理布局休闲游憩场所和设施。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对于滨湖地区景观服务价值的考量不够全面和综合,使得滨湖地区虽有“良景”却难以“尽观”。围绕景观服务价值,滨湖地区的价值评价体系可拓展至生态安全的发展支撑维度、环境品质的发展吸引维度、功能业态的发展导向维度(图1)。

1)生态安全的发展支撑维度:重视对滨湖地区生态安全的保障,采取增强滨湖地区生态韧性的空间策略,为滨湖地区的景观服务价值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如增加海绵化湿地空间的占比,以避免内涝和水土流失[28-29]。2)环境品质的发展吸引维度:在设计、建设与维护过程中持续保证滨湖地区的环境品质[30],并创造特色的景观空间节点、人性化的休憩空间和完整的湖泊景观体系[22,25],为滨湖地区带来持续增长和相对稳定的客流,在发挥景观服务功能的同时,促进滨湖地区的经济发展。3)功能业态的发展导向维度:通过充分调研与谋划,确定滨湖地区的功能业态,明确不同功能业态所对应的空间需求,根据需求精准匹配景观服务类型,为功能布局与景观布置提供科学的设计方向,激发滨湖地区的城市活力[31]。

1.2 滨湖地区空间发展的技术框架

为了将生态安全、环境品质、功能业态这3个价值维度转化为研究的技术框架,需要将其拆解为空间发展涉及的规划内容。生态安全价值维度应重点关注水体和水岸的生态状况,因为水体及其周边是滨湖地区景观服务价值最高但同时也是生态安全风险最高的地段,通过径流分析和岸线淹没分析可以识别其生态安全风险等级;同时由于水体具有连通性,径流分析可从场地与区域两方面展开。环境品质价值维度应从物理环境品质和景观要素品质两方面进行研究,前者影响感知体验,后者影响观览体验;热环境、风环境和声环境分析是物理环境品质常用的3种分析方法[12-13];景观要素品质的评价可从观景空间类型切入,即通过水体中乘船观景与水岸边滨湖观景获取评价结果。功能业态价值维度一般重点关注生活服务、游憩服务和生产服务3种业态类型。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本研究提出滨湖地区空间发展的三大策略,即强调雨洪管控的底线策略、塑造滨湖六景的特色策略、打造城湖共荣的发展策略,并在未来通过多维要素的智能管控平台辅助城市设计策略的落实和滨湖地区的管理(图2)。

从《试点办法》的规定来看,值班律师参与认罪认罚案件始于侦查阶段。但是《试点办法》对值班律师的参与方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试点办法》仅仅在第10条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应当听取值班律师的意见,犯罪嫌疑人签署具结书时值班律师具有在场权。这表明值班律师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参与程度还是有限的。

2 多维度的滨湖地区空间发展研究

2.1 盛泽湖南岸地区概况

笔者选择苏州盛泽湖南岸地区为案例进行研究。盛泽湖南岸地区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东至湘太路,西至茶叶浜,南至渭泾塘,北至盛泽湖岸,占地面积约311 hm2(其中水域面积约46 hm2),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以农林用地和鱼塘为主,南岸东区有一片建成的别墅住宅区与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图3)。盛泽湖南岸地区具有优渥的景观资源条件,生态基底较为良好,根据2016年《苏州市相城区盛泽湖环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2],南岸地区未来拟建设以旅游服务、生态居住为主导功能的滨湖城市新区。

2.2 生态安全价值维度

生态安全价值维度主要是评价南岸地区所面临的水生态安全挑战,包括区域径流、场地内径流和岸线淹没3个方面。区域径流分析的研究范围涵盖盛泽湖环湖地区,通过模拟地表径流,区域径流对南岸地区的影响;场地内径流分析是结合场地高程进一步判断南岸地区潜在的易涝区域,主要位于排水分区1的中部(图4);岸线淹没分析是结合岸线的具体类型和地形、水文、降雨等多重信息模拟评估岸线淹没的风险等级。

由区域径流分析发现,盛泽湖环湖地区各排水分区较为独立,流入南岸地区的径流压力较小;同时,南岸地区地表径流也需从自身所处的2个排水分区解决。由南岸地区场地内径流分析可知,其高程在1~9 m范围内波动,地形起伏大,有局部低洼地带,洪涝季节易发生积水内涝。由岸线淹没分析可知,南岸地区多段岸线遇水位上涨时存在被淹没的风险。

由上述分析发现,南岸地区位于相对独立的排水分区,存在积水内涝和岸线淹没风险,宜从构建南岸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出发,针对性地提升风险地段的抗洪防涝能力。

2.3 环境品质价值维度

环境品质价值维度的评价采取模拟与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南岸地区的热、风、声3种物理环境和湖内观景、滨湖观景2种观景类型进行分析,整体研判南岸地区的环境品质,为空间发展策略和空间形态管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基于Landsat 系列卫星遥感数据,采用温度反演的方法进行热环境模拟;基于Phoenics软件,采用流体计算的方法进行风环境模拟;基于SoundPlan软件,采用控规路网道路模拟噪声的方法进行声环境模拟。湖内观景和滨湖观景分析是在GIS平台构建100 m×100 m的单元网络上,叠加分析各单元中心点对历史建筑、人文景点、古树名木等不同资源点的可视度。

通过热环境分析发现(图5),城市“热岛”主要集中于盛泽湖南岸地区东部,西部为各大“冷岛”集中区。东北部“冷岛”区临近湖边,拥有优秀的自然环境资源,宜控制该处的建筑开发强度;东部“热岛”集中区宜结合水网设置生态通风廊道。根据风环境模拟结果(图6),场地中部有2处明显的强风区,结合苏州地区风频、风向、风速数据,宜在场地中部营造2条通风廊道,促进南岸地区夏季(6—8月)的通风效果。根据声环境模拟结果(图7),研究范围内存在11个宁静区、4个噪声污染区,宁静区适宜布局居住建筑和教育建筑,噪声区适宜布局商业建筑和公园绿化。

综合3种物理环境的分析结果,宜在南岸热岛集中区设置生态开放空间,在场地中部结合河道和湿地公园增加2条通风廊道,同时宜将具有居住与文化教育功能的建筑布局在受噪声影响较低的宁静区。

2.4 功能业态价值维度

目前盛泽湖南岸地区的大部分空间已被划分为建设用地,并有部分设施已建成。笔者根据采集到的1 263个业态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分析盛泽湖南岸地区游憩服务、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3种功能业态的开发情况。

1)社会服务方面,盛泽湖南岸地区的东北部滨湖地段已经建成月季园,内含蔬果采摘岛、户外体育场、盆景花园、脚踏船码头、休闲垂钓区和文艺创享楼等多种游憩服务设施,并吸引了水上运动俱乐部和旋风飞盘俱乐部的入驻;西北滨湖地段目前以绿地为主,游憩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2)生活服务方面,盛泽湖南岸地区的居住功能较为成熟,包括东区的联排别墅住宅区,以及靠近湖岸的2座精品度假酒店;但南岸地区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零售商超、餐饮小吃、中介家政等生活服务类功能业态。3)生产服务方面,盛泽湖南岸地区东南地段有精密零件制造厂和五金制品厂,这些工厂在未来应当搬迁,以免对周边地段的环境品质造成负面影响。

3 滨湖地区的空间发展策略

3.1 强调雨洪管控的空间发展底线

滨湖地区一般地处水环境生态敏感区域,水文生态较为复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潜在易涝的滨湖区域,可基于现状高程及自然过程,以“梳、宽、蓄”三大雨洪管控方法指导区域内的河流及绿地空间设计。“梳”即梳理滨湖地区高程以管理地表径流;“宽”即加宽易受淹没威胁的滨水绿带,为雨洪期的水体增加更多缓冲面积;“蓄”即在低洼处建设绿色海绵设施,提升滨湖地区集水、储水能力(图9)。雨洪管控除了宏观上的水系组织策略,还包括岸线优化和水体生态化的具体设计策略。

岸线优化的类型包括自然型水岸和人工型水岸。自然型水岸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根据生态基础和防洪要求分为自然缓坡式和自然陡坡式,严格控制建设行为和人群活动;人工型水岸旨在为市民提供亲水、赏水、玩水的活动场所,根据岸线现状和防洪要求划分为人工台阶式和人工平台式(图9)。

水体生态化包括5种空间建设模式:1)生态透水坝,通过砾石孔隙与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共同作用,高效吸附河水中颗粒型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2)人工鱼礁,通过诱集和增殖各类水生生物,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升水域生物景观的观赏价值;3)生态池塘,依托滨湖地区的地形特质,构筑微量透水性的生态储流池;4)水上森林,在滨水区域种植垂柳、枫杨等喜阴湿的植物,生态湿地林以种植池杉为主;5)活水公园,打造连贯的人工湿地池塘生态系统。

3.2 塑造珠链景观的空间发展特色

湖泊生态本底与周边城市活动密不可分,为了最小化城市活动对湖泊生态的负面影响,依据热、风、声环境模拟的分析结果及布局建议,提出“珠链景观”的设计策略,即通过连续的慢行绿道串联多个特色的景观节点。以盛泽湖南岸地区为例,利用一条U字型的凹进绿带延长盛泽湖南岸的滨水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对南岸地区六大绿地斑块提出景观设计意向,打造“绿禾湖汀”“月季绿岸”“园墅湖岛”“望湖角”“水中禅意”和“水上森林”六大主题景点,重建湖体与湖岸绿斑的联系。其中“水上森林”景点在盛堂河两岸衍生出多个别具特色的生态建筑组团,以院落围合的形式融合水体与城市社交空间,形成惬意休闲且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图10)。

3.3 打造城湖共荣的空间功能布局

在“因水而生,城湖共荣”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根据滨湖地区人群需求策划休闲度假与宜居生活的功能业态。其中,休闲度假业态包括园岛度假、度假接待、滨水商业、主题商业等内容,在空间层面上宜依照“拥湖临河”的落位原则,整体形成环绕湖湾的半弧形,便于布置临水展馆、亲水平台和特色水街,也便于组织游憩路径和观览视线。宜居生活业态包括生态休闲社区和人才商住公寓,在空间层面上应依据声环境模拟结果进行动静分区规划;在静区打造生态休闲社区,创造乐活养生的居住环境以及惬意亲水的生活体验;在动区布置人才商住公寓,融合休闲商业和社交空间,形成舒畅惬意、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图11)。

4 讨论与展望

近年来,学界对于滨湖地区的价值认知正在走向多元,对环湖地区进行粗放开发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滨湖地区也步入了平衡多维价值的建设阶段。本研究认为,滨湖地区的发展需要以雨洪管控的生态底线作为起点,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促进地表径流的自然汇集作用,提高水系的蓄洪能力,进而增强滨湖地区的生态韧性;可通过多维度的物理环境模拟,引导精细化的岸线景观建设,促进湖泊和城市建设用地间的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旅游游憩功能为导向,综合分析不同人群的业态需求,合理组织滨湖地区功能业态的布局,实现平衡各方利益的“城湖共荣”式均衡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城市设计方案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虽然直接有效,具有管控与实施的双重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指标划定过于理想和“一刀切”的问题,导致设计方案在具体落地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不强,无法对滨湖地区内的公共空间、建筑形态及城市形象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未来滨湖地区的空间发展及管理应引入多维要素的智能数字化城市设计管控平台,通过智能规则的编写实现设计意图向管理方式的有效转译。本研究搭建了一种统筹多维价值、多方数据以及多种要素的综合性工作框架,为滨湖地区迈向精致化智能管控打下了理论基础。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绘制,其中图3、8底图来源于高德地图(2017年)。

猜你喜欢

滨湖业态维度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小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