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2-10-24宋亚伟
宋亚伟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一)课程体系与学生工作岗位契合度低
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依然遵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本科课程体系模式,比较重视专业知识体系的培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占较大比重,而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的比重相对较小。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实训课程,但这些实训课程依然过于强调理论化和学科化,不符合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在实训中不能真正学到日常会计岗位所需要用到的税务、管理等专业知识,这严重制约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自身专业知识与实际会计岗位不对口、工作岗位适用性差等问题,最终难以顺利从学生转变为会计工作者,出现就业难、就业被动等社会现象。
(二)课程体系与证书考核标准融通较差
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参与考试的证书主要是初级会计师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类。初级会计师考核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会计实务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学习时间跨度非常长,不利于学生参加考试。经济法课程通常会设置在一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会计、税务知识,学习过程非常吃力,效果也不尽如意,导致在校生初级会计师通过率非常低。“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方向,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X证书考核课程,如智能财税、财务共享、财务一体化、管理咨询等。但在有限课时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仍然占据大部分课时,X课程的开设大多是应试化的。从课程的开课课时来说,X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学习时间短,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够,前后专业知识的衔接较少,很容易出现为了考试设置课程、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从授课模式来说,X证书课程虽然实训性较强,但授课模式并没有较大的创新,依然沿用教师演示具体操作流程,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操作,未体现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融合不足
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作为会计专业的风向标,近年来更加注重管理会计技能的考核,管理会计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首先对管理会计重视不足,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非常不清晰,甚至将管理会计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教材理论性太强,难以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其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条件不够。很多高职院缺少全面有效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甚至不少院校开设的管理会计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没有配套的管理会计实训实验室,实践教学仅仅是少量案例计算和分析题目,案例分析也只是让学生根据给定条件计算数据并进行决策,难以实现真正的实训锻炼,这与管理会计技能竞赛的要求相差甚远。最后,在管理会计技能培养过程中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由于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严重缺乏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经验与能力,没有办法做到将管理会计技能点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联系,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四)课程设置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缺少应有的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任课教师也未足够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职业道德是从业的基础与准则,是学生成为专业会计人才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内容与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精神联系起来,更难以达到塑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岗课证赛融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会议精神的亮点之一,被视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育人模式。
图1 “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模式
“课”是课程体系,是“岗课赛证”融通的核心。“岗”是就业工作岗位、“赛”是会计专业的技能赛项、“证”是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岗课证赛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将岗位技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大赛与课程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四元融通的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参与会计技能赛项,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职业氛围和会计职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整合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高素质大国工匠。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既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又符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会议精神要求,这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岗课融合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第一项是专业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要求的融合。本文首先调研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统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出纳、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总账会计、财务咨询等。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参考往届学生的就业岗位来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如出纳岗位可以设置和出纳相关的课程,成本会计岗位可以设置成本计算与管理等课程。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岗位需要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只有实现专业与就业岗位对口,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困境。通过岗课融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可以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本文构建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对接图示
(二)课证融合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第二项是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融合。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参与并考取的证书包括:初级会计实务以及本专业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 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参加专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融合,实施 “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能力要求和对接课程如图2所示。
图3 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证书对接图示
(三)课赛融合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第三项是专业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的要求融合。根据技能大赛最新要求引导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需要高职院校坚持“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的重点放在会计实践类课程以及管理会计实践上,加大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和培养力度;其次将比赛融入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加比赛,做到课赛结合,用比赛指导教学,用教学成果同步产出比赛成果,实现“课赛融合”的良性循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赛项、赛项能力要求和对接课程如图4所示。
图4 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赛项对接图示
四、构建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通”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 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1+X证书制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其次向学生详细解答“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制度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参赛、考证的自主性,化“为名次而赛、为证而考”为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为目标。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将“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关键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在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进行专题讲解。最后依托入学教育、主题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形成有助于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大有可为”的成才意识、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观。
(二)深化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把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与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深度对接,整合“产—教”“校—企”的现实要求,讲校内教育教学、学生素质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及社会服务于一体,切实把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融入教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有重点、有秩序的推进“岗课赛证”大融通,通过 “引岗入课”,把认识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实现“实践活动课堂化”,在课堂中实现岗位锻炼、技能提升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课程供给
首先,整合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行业企业准入标准、社会生产岗位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等要求,将相关标准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形成育训融通的课程标准体系。 其次,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突破专业口径单一的限制,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顺序,增强专业课程的兼容性,更好的方便学生根据职业目标和学习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和“赛”“证”取向,支撑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重视会计职业精神的培养
“岗课证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强调会计职业精神培养,一方面创新教学模式,邀请会计学者、企业实务专家到校开展讲座,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会计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认识到会计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进而独立形成会计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方法,多角度来记录学生的实习表现和职业精神。最后完善考核机制。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考评,考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同学等,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为实习学生建立职业精神评价档案,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记入个人档案,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会计职业精神的形成,培养学生具备“德技并修”的工匠精神。
(五)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强教师队伍,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师资结构,有计划的安排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共育双师人才。安排教师参与“1+X”证书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同时高职院校要合理制定政策,将教师挂职学习情况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体现,提升学校师资水平。最后通过积极引进企业富有经验的高层次高技能会计人才、会计行业领军人才进入学校,加强与院校其他老师之间的互助学习,共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与教学能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