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管理家(PM+)心理训练对集训期新兵心理适应能力提升的干预研究
2022-10-24刘笑彤
刘 玉,刘笑彤,杨 烨,许 辰,李 敏
400038 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军事心理学教研室
适应不良是新兵入伍后常见的心理表现,新兵在训练压力、情绪行为、应对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1-4]。当面临相同训练任务的时候,不同的个体感受到的知觉压力是有差异的,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5]。不同程度的正负性情绪也会对新兵的认知和行为倾向产生一定影响[6],正性情绪使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对身心具有积极调节作用,新兵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积极适应军队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已有研究表明,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8],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新兵的心理健康和对新环境的适应[9]。同时对于新兵来说,在新训期间面对诸多压力,良好的社会支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护因素,可以缓冲压力对于心理适应的不良影响,对心身健康产生直接而积极的效应[10-12]。因此,有必要通过降低新兵的知觉压力、提升正性情绪水平、增加积极应对方式和加强社会支持来改善新兵适应不良的问题。
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可提高军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水平和心身健康[13]。而现阶段,部队能够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才少,需求缺口较大,因此亟需简化而高效的心理干预方案。问题管理家(problem management plus, PM+)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为中低收入国家身处困境的广大人群提供的一种“低强度心理服务”[14], PM+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身心功能,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坚持跨诊断的干预方式,其优势是减少对不同心理问题的诊断,同时关注多个问题并给予改善。当前大量的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了PM+的有效性[15-25],PM+在身处困境的群体中应用广泛,效果明确,接受过PM+干预的被试者情绪困扰程度显著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功能水平和身心机能都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PM+的研究应用绝大多数集中于国外,受众主要是身处困境中的弱势群体[15-23,25],在国内的应用研究非常少[24],在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更是少有研究,尤其是将PM+应用于军事环境中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首次将PM+应用于新兵这一群体,制定适用于新兵的PM+心理训练方案,引导新兵学习并运用PM+策略,积极练习压力管理技术、发展问题管理能力、打破行为上的不活跃循环,努力发掘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应对实际问题,增强正性情绪和社会支持,降低知觉压力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新兵的心理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本研究将在验证PM+心理训练干预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形式的PM+心理训练干预效果的差异,完善PM+心理训练方案,构建适用于新兵的有效且可行的PM+心理训练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1月于某新兵训练基地开展PM+心理训练。根据入组标准(①2020年9月入伍新兵,②参与研究前均未接受过PM+相关心理训练,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及排除标准(不能正常参加日常训练的伤病员),最终确定同一连队共116名新兵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分组法,分为6次PM+心理训练干预组(37人)、1次PM+心理训练干预组(39人)和对照组(40人)。为了更加简洁明了,后续使用“长程组”代表6次PM+心理训练干预组,“短程组”代表1次PM+心理训练干预组。长程组接受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约2 h)的PM+心理训练,短程组接受一次集中的PM+心理训练,时长约5 h,对照组不接受干预,按照新训计划进行日常训练。本研究获陆军军医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第019-02]。
3组人员共116人,均为男性,年龄(19.991±1.535)18~24岁。大专以下学历(包括初中、高中或中专)51人(43.966%),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大专、本科及以上)65人(56.034%);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共46人(39.655%),农村70人(60.345%);独生子女18人(15.517%);单亲家庭9人(7.759%)。3组成员在年龄、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单亲家庭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P<0.05)。
1.2 评估工具
1.2.1 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 采用杨廷忠[26]等人修订的CPSS,该量表共14个条目,采用 Likert 5级评分,0~4分分别表示“从不、极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值越高表示感知到的压力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5。
1.2.2 正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 由WATSON和CLARK[27]等共同编制,由20个描述情绪的形容词组成,包含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2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几乎没有、比较少、中等程度、比较多和极其多”,正性情绪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精力旺盛,能全神贯注和快乐的情绪状态,而分数低表明淡漠。负性情绪得分越高表示个体主观感觉困惑、痛苦,而分数低表示镇定。本研究中正、负性情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1和0.897。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正性情绪分量表。
1.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由解亚宁[28]编制,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包含积极应对(12条)和消极应对(8条)这两个维度。采用Likert 4级评分,0~3分分别表示“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得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得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积极或消极应对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的积极应对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9。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积极应对分量表。
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 肖水源[29]编制,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这3个分量表,采用Likert 4级或多重计分,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本研究中的SSRS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723。
1.3 干预方法
1.3.1 干预程序 在新训开展两个月后长程组开始进行为期6周的PM+心理训练干预,每周1次课,每次约2 h;短程组接受一次集中的PM+心理训练干预,时长约5 h;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按照新训计划进行日常训练。在干预前(T1)、干预结束时(T2)、干预结束后1周(T3)以及干预结束后1个月(T4)4个时间点使用CPSS、PANAS、SCSQ和SSRS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
1.3.2 干预方案 主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6年出版的手册《问题管理家(PM+):面对逆境困扰的成年人提供个人心理辅助》,结合我军新兵的心理特点,制定适用于我军新兵群体的PM+心理训练方案。 PM+有4个主要策略:①管理压力,②管理问题,③行为激活,④社会支持。以这4个重要策略作为训练内容的靶点,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
方案以团体训练的形式为主,辅以PM+理论知识的教授,融入叙事团体训练中“问题外化”“发掘自身资源”等理念,引导新兵在团体中以故事诉说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讲述出来,发现生活训练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故事和解决方法,从而唤起参与者强大的内在力量。注重实操练习和分享讨论,借助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引导新兵在温暖、尊重、安全、信任的氛围中积极运用PM+的相关策略,练习压力管理的技术,发展问题管理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积极应对方式,打破不活跃循环并且努力发掘自身社会资源,从而达到改善新兵情绪压力水平、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加强社会支持的目标,切实提升新兵适应能力、促进新兵战斗力生成。
长程组共安排6次课程,以活动目标为导向,安排的活动内容包括:课前热身活动和课堂练习活动,长程组的干预方案详见表1;短程组只安排1次集中课程,将主要的活动目标融入到活动内容中,短程组的干预方案详见表2。
其中,a(i, k′)表示数据点i对点k′的认可度(归属度),r(i′, k)表示数据点k对其他点的吸引度.
表1 新兵PM+心理训练长程组干预方案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成员基线状态是否存在差异,干预效果采用3(分组:长程组、短程组、对照组)×4(测试时间:T1、T2、T3、T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评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长、短程组和对照组各变量的基线水平比较
3组被试在人口统计学资料上除了家庭所在地(P<0.05)以外,其余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3),在干预前的各心理学变量水平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4)。
表3 3组新兵干预前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比较例(%)]
表4 3组新兵干预前各心理学变量基线的比较
2.2 长、短程组和对照组各变量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知觉压力得分、正性情绪得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的分组×时间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5),故进行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
表5 3组新兵在不同时间点各心理学变量得分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2.2.1 干预前后3组CPSS得分比较 见图1A:分组主效应显著(F=8.384,P<0.001,ηp2=0.129), 时间主效应显著(F=3.420,P<0.05,ηp2=0.085),分组×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6.390,P<0.001,ηp2=0.146)。
图1 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3组被试知觉压力(A)、正性情绪(B)、积极应对方式(C)与社会支持(D)得分比较
分组的简单效应分析提示: 3组T1的知觉压力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T2、T3和T4长、短程组的知觉压力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长、短程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时间的简单效应分析提示:长、短程组在4个时间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T2、T3和T4的知觉压力水平均显著高于T1(P<0.05)。
2.2.2 干预前后3组PANAS得分比较 见图1B:分组主效应显著(F=6.511,P<0.01,ηp2=0.103), 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1.915,P>0.05,ηp2=0.049),分组×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5.015,P<0.01,ηp2=0.118)。
时间的简单效应分析提示:长、短程组T1、T2、T3和T4的正性情绪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和T4的正性情绪得分均显著低于T1时(P<0.01)。
2.2.3 干预前后3组SCSQ得分比较 见图1C:分组主效应显著(F=6.308,P<0.01,ηp2=0.100), 时间主效应显著(F=2.901,P<0.05,ηp2=0.073),分组×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9.368,P<0.001,ηp2=0.201)。
分组的简单效应分析提示:3组T1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T2、T3长、短程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短程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T4长程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1),长、短程组差异不显著(P>0.05),短程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时间的简单效应分析提示:长、短程组T2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T1(P<0.05),T3和T4得分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T1(P>0.05);对照组T2、T3和T4的得分均显著低于T1(P<0.05)。
2.2.4 干预前后3组SSRS得分比较 见图1D:分组主效应显著(F=5.588,P<0.01,ηp2=0.090), 时间主效应显著(F=5.008,P<0.01,ηp2=0.119),分组×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5.213,P<0.01,ηp2=0.123)。
分组的简单效应分析提示:3组T1的社会支持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T2、T3和T4长、短程组的社会支持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短程组差异不显著(P>0.05)。
时间的简单效应分析提示:长程组T2、T3和T4的社会支持得分均显著高于T1(P<0.05);短程组T2、T3和T4的得分均高于T1,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和T4的得分均低于T1时,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在新兵中开展PM+心理训练的优势
当前部队能够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才少,需求缺口大,因此亟需简化而高效的心理训练。相比于一般的心理训练,PM+心理训练针对性强,操作简单,不仅可以帮助新兵快速掌握改善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也可以帮助部队非心理专业人士快速学习操作。PM+可以关注多个问题并给予改善,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改善身心功能,在新兵群体中,PM+借助团体的人际交互作用,使新兵在温暖、尊重、安全、信任的氛围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问题管理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从而达到降低新兵知觉压力水平、提升正性情绪水平、积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水平,增强新兵心理适应的目标。
3.2 在新兵中开展PM+心理训练的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验证了PM+心理训练在新兵群体中的有效性。在知觉压力方面,长、短程组在干预结束时都能够降低新兵的知觉压力;在干预后一周,其干预的有效性持续存在,但是干预后一个月这种积极效应消失,知觉压力回升。说明了长、短程组都可以从PM+心理训练中受益,被试在团体里针对自身实际困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发展问题管理的能力,促进个体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可以改善其知觉压力水平,这与葛刘娜等[32]的研究一致,积极应对方式对知觉压力有负向影响。但是,由于集训期间训练强度大、节奏紧张、竞争激烈,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知觉压力与压力源有直接关系,因此PM+心理训练降低知觉压力的效果有限。
在正性情绪方面,长程组的正性情绪在干预结束时相比干预前有所提升,干预后一周继续保持干预有效性,但干预后一个月明显回落;短程组的正性情绪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保持良好。这是由于个体的情绪体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PANAS是一种状态性情绪量表,而非特质性情绪量表,其得分更多地受情境因素影响,因此,PM+心理训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正性情绪,但效果有限。
在积极应对方式方面长、短程组的变化最显著,在干预结束时两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相比干预前都得到显著提高,在干预后一周和干预后一个月两组的积极应对方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干预前。这可能是因为PM+心理训练主要是引导新兵积极运用各种策略,发展问题管理的能力,通过对确切问题的具体分析,增强对可实际解决部分的掌控感,从而增强积极应对问题的动力,并且付诸实际行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0, 24, 30-31]。
在社会支持方面,长、短程组的干预效果良好。长程组在干预结束时能够显著增加新兵的社会支持得分,在干预后一周和干预后一个月时,社会支持得分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干预前;短程组的社会支持得分在干预结束时有所增加,之后保持良好,这说明PM+心理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新兵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并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3.3 两种不同形式PM+心理训练的效果比较
比较两种不同形式的PM+心理训练,长程组的干预效果表现更好,尤其在社会支持水平和正性情绪方面。可能的原因:一是长程组干预更充分,成员有更多练习时间巩固干预效果;二是随着干预的深入,成员对社会支持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更充分了,所以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更高了,而且对于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提升了正性情绪。总的来说,长程组和短程组都有效,两者各有优点,长程组效果更佳,短程组更易于开展实施。
此外,PM+心理训练对新兵的干预效果基本都是在干预结束时T2最显著,在干预后一周T3或干预后一个月T4这一时间段效果就开始有所下降,由于本研究T3到T4的追踪正逢干预组新兵下连前考核阶段(干预组将被分到作战单位,而对照组将被分到后勤单位,据调研发现作战单位比后勤单位管理严格、条件艰苦、训练任务繁重),可能是因为考核压力、严苛管理以及对下连的焦虑情绪都会减弱干预组T3和T4的远期干预效果。
3.4 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PM+心理训练能降低新兵的知觉压力水平,提升新兵的正性情绪水平和社会支持水平,增强新兵的积极应对方式。这证实了PM+心理训练应用于新兵群体的有效性,未来可以尝试将PM+心理训练进一步优化后推广应用,根据实际情景选择更合适的PM+干预形式。
同时,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没有设置常规团体心理训练作为对照组,无法比较PM+与常规团体心理训练的区别。其次,PM+心理训练没有专门针对情绪管理的模块[33],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增添处理情绪问题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完善PM+心理训练方案。最后,本研究对象只纳入了男性,结论能否推广至女性群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探索更简单可行,且兼具近远期效应的干预形式,使更多的部队官兵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