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探究式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2022-10-24张晓玮张博特
陈 缤 张晓玮 邢 雪 张博特
(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847)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承担者,担负着培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职能。早在2015年2月,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就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强调学生是信息的消费者和创造者,而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对信息反思性发现,对信息产生及价值的理解等。框架突出了学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及主观学习动力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动能,而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及认知,与学生学习生长环境、性别等多个因素相关。因此本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利用环境、行为、个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元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模式既可以达到传统信息素养教学的要求,更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获取方式。
1 自我效能理论及相关研究概述
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信念,即利用自身技能,对自己能否完成该项工作的自信程度,是每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知,和实际客观能力有所不同。但是自我效能感往往受到个人实际技能高低的影响,人们的实际能力和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在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学习行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学习有着明确的动机和目标,能够积极努力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体现了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信。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体现了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故该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在经纶知识资源系统中,以“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限定中英文期刊文献,时间段为1998至2021年,得到关于自我效能方面的期刊论文共20 469篇,可见“自我效能”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持续的重点研究方向。通过对其内容及主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非常广泛,国内外多见研究自我效能感对教师教学、执行决策、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素养的影响等。此外还有制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研究。在医学领域中,自我效能对戒烟成功率、疾病自我护理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方面,研究者都希望通过各项干预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观察分析其他人的表现,从而启发、增强自身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等。还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元认知与学生的数学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有四个重要因素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相关,包括:个人自身的经验、他人经验也称为替代经验、外界的鼓励评价及个体的情绪情感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以往的成功经验会强化他的自信,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另外通过对他人成功或失败经验的观察学习,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学生之间,他们有着类似的外部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会强化他人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失败则会弱化其他人的自我效能感,但这种替代经验要弱于个人自身的经验。同时,外界的鼓励和评价也能够影响个人自我效能感,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对课堂的情感投入对授课效果也有着显著影响,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同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本研究围绕信息素养的教学周期,对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干预,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2.1 融合环境、行为与个人的信息素养教学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利用及反思。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主动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去收集信息,并对信息的来源进行甄别,利用信息进行创新性的活动。学习环境、行为、人等都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因此,本研究从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兴趣、增加交流鼓励等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充分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质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自我效能设计的信息素养教育
2.1.1 利用“智慧教室”平台
网络时代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即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而计算机技术是工具,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将智慧教室作为教学环境开展信素养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智慧教室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融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为一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智慧化教学环境。有研究表明,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低水平的计算机体验则做不到这一点。智慧教室改善了学习体验,打破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者和学习者分离开来的教学制度,而且加深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国内外已经利用智慧教室开展了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如大学英语、药剂学及医学物理学等,研究人员还对智慧教室的建设目标进行了考察。在COVID-19流行期间,教师利用智慧教室解决了线上教学问题。智慧教室设有交互式触控双屏与多块挂壁式液晶显示器,学生无论坐在教室哪个位置,都能够清晰地接收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课桌椅符合人体工程学架构设计,并且可以随意变化形状摆放,能够根据课题讨论、教学等需要随时改变摆放方式。同时,智慧教室能够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便捷调动多媒体素材。智慧教室更具有“情境”的感知功能,可对温度、光线、声音等进行调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听课时的精神高度集中。
通过智慧教室平台,让学生接触并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加学生学习信息检索课程的信心,消除对信息检索课程的陌生感,使学生对掌握好这门课程有一个良好的预期。
2.1.2 注重交流互动场景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师生、生生交流中获得鼓励和学习经验。通过智慧教室这种小班授课模式,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除教师控制台配备的显示屏外,学生周围的多块显示屏能够同步显示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多屏显示,把教师从固定的控制台位置解放出来,能够深入到学生中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便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和鼓励,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流程,发挥思维积极主动性。传统教室“秧苗式”的桌椅布局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本研究用于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智慧教室采用了“圆桌式”桌椅摆放模式。“圆桌式”模式能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距离,并且适合分组讨论。当学生观察到自己的同龄人通过努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增加自己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这也是通过替代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1.3 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智慧教室搭载的教学平台,在上课之前发布本次的教学内容,包括要解决哪些问题、讨论话题、应用的数据库等相关教学资源。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能够在课前明确这节课将会学到什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彼此交流学习中,观察学习行为,提高自我效能感。
2.2 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信息素养教学
与以往经典信息素养教育一贯到底的模式不同,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问题性或主题性,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如普通的“外文文献检索方法”改为“如何获取新冠肺炎COVID-19最新研究”,“古代文献检索方法”改为“屠呦呦是怎么找到的青蒿素”等,让每一次信息素养教学问题化、主题化、场景化,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来上课。在讲述中医药古代文献检索时,加入医学理论的源流、医学家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合,使得信息素养教育立体化、形象化,摆脱在学生心中枯燥无味的印象。举例来说:某些疾病的名称古今不同,如心脏病,在古代并没有心脏病这个病名,而是叫胸痹、真心痛等,甚至古籍中关于水肿的一些描述,记录的也是心脏病,这些检索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都可以进行深入的互动探讨(如图2所示)。
图2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信息素养讲座示例
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设计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学生查找信息、分析信息、甄别信息的能力,这是他们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常规业务工作,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短期培训讲座等。与主干课程相比,学生的重视程度有限,有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重视信息素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将是有效途径。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信息素养学习方面表现得更出色,体现为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面对陌生有难度的问题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寻找答案,运用有效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1 态度与动机
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往往是选修课或者讲座培训的形式,因此一些学生不太重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觉得这个课程可有可无,对信息检索课呈现消极的态度,这些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往往呈现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文献信息分析、收集、整理能力都显示不足。通过与一些学生的访谈,有学生认为这个课程用不上,将来从事的工作与文献信息相关度不大,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这些也会影响他们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和行为因素都与自我效能感有关,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待信息素养课程,都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积极的态度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都与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3.2 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主要以个人学习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互动非常少。本研究专门留出时间给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提供的积极反馈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会成为学生坚持学习的一种动力。同时也发现学生虽然重视与老师的互动,但更倾向与同学进行经验交流并寻求帮助。观察同学通过努力而实现目标,可以让学生相信自己也有能力达到类似的水平。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观察到其他同学通过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会倾向去反思自己的检索策略出现了什么问题,从而修正自己的策略,获取理想的检索结果。
3.3 嵌入创造力
与传统课程模式相比,经过探究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学生的交流互动讨论更加积极,有效实现了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本研究通过智慧教室圆桌型的座椅摆放,自然形成多个研究小组。由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分析讨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给予学生进行真正思考和学习的过程。除了教师身后的主屏幕外,教室两侧的挂壁式显示器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智慧教室自身带有的智慧课堂软件系统能够把教室端、学生端连接起来,可以进行抢答、投票、测验等,全面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公平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营造热烈的教学气氛。
3.4 未来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全世界的图书馆都面临着纸质图书借阅率下降的问题。各国图书馆都在为提高到馆率及纸质图书借阅率而努力,包括举办阅读推广活动、作者见面会、改善阅读环境、丰富馆藏资源以及加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今时今日的图书馆早已不再是一个仅能借还书的单一物理场所,持续的创新和改革将成为增加图书馆活力的源泉。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应适时做出创新和调整,提供多维度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为创新发展寻求理论支持,寻找更多影响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未来可以对学生的需求做问卷调查研究,真正去发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动机,并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体验,这些都是提升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仅对自我效能感与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未来仍有必要对自我效能感与学生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如何量化学生信息素养的自我效能感等。
4 结语
在当前课程线上化的浪潮中,高校图书馆不应忽视学生的要求和声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信息素养教学质量会产生深刻影响。聚焦信息素养教育本身,已经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它融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心理学等于一身。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学课程的教育者,已经从图书馆信息科学角度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学科支持,如果想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就应吸纳其他学科的案例、成果、经验等。在知识飞速更新的今天,只有拥有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才能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信息素养,而自我效能感是人本身的元动力,必然和个人的信息素养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来促进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将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