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话现代主义视野下短视频对自我视听世界的新建构

2022-10-24郑傲

电影评介 2022年8期
关键词:白话网民感官

郑傲

在数字技术赋能时代,自我建构更多的是来自网络空间互动产生的信息流,而短视频恰好搭建了一个碎片化、个性化和即时性的社交平台,进一步强化了人们与之互动产生的自我建构。这一特征与美国学者米莲姆·汉森(Miriam Bratu Hansen)提出的“白话现代主义(vernacular modernism)”相呼应与契合,也对短视频及其文化现象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维度。

汉森的白话现代主义认为,电影作为一种“白话”的视觉和感官刺激,重构了事物与世界的联系,为现代性经验提供了“自反性”表达,并以“重新组织日常生活经验的能力”创造了一种新的、全球化的感官机制,包括情感表达、时空构建、模拟经验、内省活动等都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实现了“白话”的“流通性、混杂性和转述性”。曲春景认为“她从电影表象和视觉世界入手,强调感官反应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而白话现代主义的“核心目的是把电影作为探讨普遍的现代性问题的特殊途径,用电影文化研究回应和凸显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现象”。但李珂认为白话现代主义“不能限定在电影本身的世界中”,其“糅合混合了感性交流与理性交流,横断了性别、人种、阶级的区分,是一种基于全人类的世界主义幻想”,不仅是一个“电影的”概念,还应该是一个“外电影的”概念。

综上认为,天然具有电影特征的短视频,作为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本生产工具与传播媒介,其无所不包的影像特性当然可以视为一种让人们“重新组织日常生活经验的能力”,也可以“回应和凸显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现象”,正如100多年前电影登上人类文明舞台一样。因此,将白话现代主义思想用于阐释短视频及其现象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

一、短视频构筑的新感官世界

目前,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国外的Snapchat或Instagram等,还是国内的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APP,其将文本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整合在一起,消除了两者间的边界。再加上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通过对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的高度统合并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观看、交流和编辑的操作方式,形成了一种多感官融合、无缝连接、虚拟现实和即时传播的人机互动信息环境,实现了“人脑-机器-内容”的文本化自循环生产与传播系统。

从感官体验的角度来说,短视频所编织的场景正是电影式的延伸、扩展和变形。短视频的多感官传播使“人—机”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感官世界的直接展示和刺激会使得人们卷入短视频进行的各种文本生产、消费和传播之中,从而不自觉、无意识的模糊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界限,进而将现代社会的各种人际、物质与社会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和感受等透过文本互动呈现出来。既有对乡村田园美好生活的展现,也有时尚潮流的呈现。在短视频不断营造、编织、生产、消费、传播和叠加的“感官反应场”中,新体验、新认同和新审美层出不穷,主体沦陷于“除此而无他物”的感官世界里,“刷抖音”“玩快手”等几乎成为网民生活的日常。

在与短视频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网络行为和文化,网民身处其中自然成为这些行为与文化的承载者、推动者与创新者,这也是网民与新媒体互动中产生的参与式文化和集体智慧的表现。由于短视频直观、强烈和多通道的感官刺激,相比其他传统媒介(如电视、电影等)和网络文本(如网络图像、网络文学等),其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快感,形成一种全新的体验;而长时间对某种特定内容的关注会让网民产生一种无意识模仿,形成一种新的认同;而网络无厘头文化因为短视频娱乐性的加强以及运用场景的增多,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审美方式。而在白话现代主义视野下,短视频就成为一种具有当代“白话”性质的媒介,并得到了充分展示,而这种“白话”特性与短视频传播上带来的新体验、新认同和新审美是分不开的,具有普遍性、全球性和易受性,以下就结合短视频特点进行分析。

(一)新体验:文本消费快感

使用短视频本质上是一个文本消费过程,即人们通过观看、浏览各种视频文本满足自身心理需求、信息需求和生存需求等的过程。在印刷媒体时代,人们居住在一个更加稳定、传统和平和的社会,农业社会的结构也不易让人产生精神上的不安定。同时,印刷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也无法提供更复杂和多样化的感官体验。但进入电子时代,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大规模运用,人们居住的世界成为一个变动不居的、非传统的高风险社会,所对应的是人们精神的不易安定,需要多样化的、大量的精神产品来慰藉其心灵,从而维护其存在感。而短视频大规模、多样化、直观化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一个充斥各种文本的现代感官世界,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产品和感官体验的全方位需求。从AR到VR、从文字到影像、从录播到直播、从素人到网红等不断提升了感官体验的范围和场域,人们的文本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易得的信息需求,而更多的是聚焦于新鲜、刺激、有趣的感官体验上,并最终以快感形式带给人们各种心理上的满足。短视频用触手可及的“影像直观”方式将感官体验放大,把现代生活的林林总总一起摆放到大众眼前,使得大众沉迷于兴奋、享受、满意、宣泄和表达等一切可能的精神氛围中。如小红书号称“让全世界的好生活触手可及”,营造出一个包罗几乎所有生活品位和消费意趣的感官世界,各种美妆、购物、旅游等能说会道的创作者展示各种精致、美好和惬意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以吸引粉丝。这些粉丝或关注者由于接受了长期的感官刺激而不断提升其消费欲望,并引发各种个人或社区互动,由此带动用户进行线下或线上消费,形成一个“文本生产—传播—消费—新的文本生产”的自循环系统,最终变现为创作者、平台运营方和商家的多方收益。

在文本消费的过程中,网民充分享受了短视频营造的感官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快感、情绪情感的直接表达、娱乐与消费的无缝结合等——让人们沉浸其中,产生了“自我扩张”“自由表达”以及“与世界同步”的体验。以哔哩哔哩的vlog为例,当UP主视频中的内容或产品与个人经历重合或刺激到自身的感官时,很多人就会在弹幕或评论中发表意见寻求共鸣。众多个体的表达随着积累而发展成为一种集体狂欢,而个体就会从由此产生的切近情感与共有精神中获得文本消费快感,形成一个“文本消费—感官刺激—精神共鸣—集体狂欢——获得快感”的往复循环生产的体验机制。由于每一次消费的文本不同,这一机制的运行就会带来新的、不同的体验和快感。

(二)新认同:无意识模仿

短视频提供了一个个直观且具象化的参照物,人们与之互动就形成一次新的认知建构,其意识与行为也会不自觉地发生相应变化。对个体而言,社会意识形态总是先于其发生的,但其作用的方式却是无意识的,即在未察觉的情况下,个人会不自觉地将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进行对比、拼接和融合,从而在完成了一次次重复的文本消费中,建构自己的新认知或新体验。究其根本,不过是个体无意识模仿的结果。因为短视频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事物价值和意义的选择、评判和传递,人们建构的认知或体验不过是消费了短视频文本后由于“路径依赖”而产生的结果,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意识模仿。如短视频里有各种讲授和展现穿搭时尚、美食美妆的网红,以特定的主题,建构特定的审美框架和消费取向,通过传递“前沿潮流”而创造出的感官世界中满足人们的期待(对人们期待的理解也反过来构成了网红不懈“更新”的动力,以维护和吸引粉丝),从而使个体获得自己处于“潮流一线”的感受,进而完成一次由文本消费带来的“使用与满足”心理。在此过程中,关注的网民就会在不断获得的新认知和感官体验中产生新的认同,甚至整体升级为个体的新认知体系。目前流行起来的“甜酷风”“BM风”“男友风”等正是在各种网红、主播和博主等KOL(意见领袖)为网民提供的参照物下产生的模仿认同和模仿行为。网民在无意识间形成并推动了特定的潮流体系,甚至进一步传播扩散为某种社会潮流趋势的风向标,造成更多的人产生模仿和学习的“从众心理”,最终形成普遍的新认同。

(三)新审美:无厘头意趣

在短视频尚未出现之前,无厘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短视频的兴起无疑对此有了更为直观、生动和形象的表达,进而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倾向。此前的网络无厘头通常被视为一种具有贬损、批判和嘲讽意义的网络行为,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对电影《无极》的恶搞。但是发展到短视频年代,恶搞的贬损、批判和嘲讽意义不再突出,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具有纯娱乐倾向的审美趣味,娱乐、开心、有趣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此获得更多网民的追捧。如名为“冷少”的视频号,其签名“王家卫风格的创作者”,以三个较胖的演员为主,以演绎都市情景和小市民的心机,配以类似王家卫电影风格的影像、音乐和台词,使得人物形象和影像风格之间产生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娱乐恶搞意趣,深受网民的追捧和关注。类似的如“阿拉丁狗蛋”等,以农村院落为背景,创作者头顶两只拖鞋构成帽子以演绎影视片里的各种太监,简陋不失创意的道具加上“五毛特效”营造了独特的娱乐恶搞意趣,也获得了近800万的粉丝。其他类似的网红视频号多不胜数。

这种以创意为中心,利用各种象征符号创造各种充满恶搞意趣的文本内容已经不再具有或弱化了当初恶搞文化流行时的贬损性、批判性和嘲讽性,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纯粹娱乐的戏谑或类似汉森所讲的电影里的“小把戏”,成为一种可以跨越性别、阶层、文化和种族的全球性“白话”。这正与白话现代主义提出的“吸引力叙事”不谋而合,并成为一种新的网络审美方式。

二、新感官世界的自我建构

综上可见,短视频建构的新体验、新认同和新审美已经成为一种显在的全球性的“白话”叙事方式,全球所有短视频创作的内容和手法几乎相同,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也没有性别、阶层、文化和种族理解与接受的障碍,这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情景完全相似。也正因如此,抖音国际版TikTok甚至因此引起了很多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并引发了一些纷争。作为一个以感官刺激为基础的全球化叙事方式,短视频构筑了一个新感官世界,人们也通过与之互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成为网民认知、理解和感受现代性经验的一个重要来源。

按照“符号自我”理论,自我的根本反思渠道在于自我的结构,“它定义自我的内容,包括各种身份”,“如果某种身份侵占了结构的总体角色,它就呈现出自我的主要现实”,即自我的结构包含了自我的内容。因此,在网民与短视频的互动过程中,其符号自我是以某种身份来建构的。特定的身份决定了其建构自我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也就是上述的“主要现实”。以传播学上的“5W”模式来观察和分析短视频的传播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是创作者身份,则其自我建构以自我完善为主;如果是接受者身份,就以自我成长为主。自我完善即创作者以创作出能够吸引网民的作品为目标,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自己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水平的过程;而自我成长即接受者在短视频的感官刺激下不断通过“使用与满足”的心理活动来建构自身成长的过程,这也是媒介传播具有的社会效果之一。

(一)创作者的自我完善

创作者处于短视频产业的第一线,是整个短视频产业的基础,流量则成为评判短视频水准的法则。流量越大,传播越广,粉丝越多,获取流量即是创作者的目的,又是建构新感官世界的动力,更是短视频产业变现的主要来源。流量本身是中性的,但流量的本质就是人,因此获取流量的关键就在于运用什么样的文本内容来打动人、吸引人和留住人。流量决定了创作者的命运:要么万众瞩目成为网红,要么默默无闻成为过客,这正是新感官世界最基本的流量法则。

在流量法则的加持下,不论创作者制作什么样的文本内容,其目的就是经由其作品产生的感官刺激让网民的特定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愉悦与提升等,即网民个体在文本消费时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感受等满足了其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后,这时人们才会关注并认同创作者。由于网民的需求和期待具有多元性,需求不同的网民其建构出来的自我也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过,由于短视频在更高层次上受到所在国家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等总体要求的影响和制约,并非任何文本内容都是被允许的。作为“全球性白话”的短视频,只有文本内容与上述总体要求达成一致或至少不构成冲突的短视频,才能获得传播的可能。否则,必然会受到当地监管机构的处罚。因此,作为创作者,生产既符合监管又能让网民满足的产品就是其创意的中心任务,其中既有失败而受到处罚的,也有采取“创意平衡手段”而得到网民追捧和官方认可的,故需要因地制宜、就事论事地进行分析探讨,不可一概而论。因此,作为短视频创作者的自我建构就是不断完善自身创作理念、创作水准和要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止境,并且随着外部技术环境、消费环境和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兹举两例稍作对比。

如李子柒团队创作的视频以田园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女性勤劳、坚韧、节俭、贤惠的精神风貌,以及绿色无污染的田园美食。其间亲近自然、孝顺老人、事必躬亲的描画,凸显了浓浓的中国风与田园情节,引发了全球网民的关注、点赞,成为一种弥漫完美田园生活的全球性“白话”,使得其视频发布号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粉丝并形成了前述的“新认同”。因此很多国内外网友也开始模仿李子柒并拍摄相同风格的短视频,往往都能获得不错的关注和反响,这不仅成为各国网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正能量,让各国网民体验到田园生活带来的身心愉悦。究其根本,正是在于其视频打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田园牧歌”或“乡愁”的想象,以及满足了现在人们渴望从城市紧张生活得以短暂摆脱的向往。虽其后由于商业合同纠纷导致李子柒停更视频,还引得网民纷纷发声支援,不过其短视频的高质量、高水准与正能量传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反之,有些创作者虽也有一定的自我完善的追求,却无法采取创意平衡手段来中和协调感官刺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陷入流量变现的欲望漩涡,使其忘却了自我完善的目标而转变为自我放纵,进而让其作品成为虽能吸引眼球但却充斥着炫富、凸显阶层差距、增添人们焦虑情绪等的低俗内容。网红“大logo”发布了很多普通人不敢想象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水准来吸引粉丝,不仅没有起到鼓励网民自我成长的正面作用,反而传播了很多充满消费偏见和审美畸形、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而被相关部门责令整改,相关视频也从平台下架。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创作者的自我建构一旦偏离自我完善的主要方面,必然会引发流量法则的“反噬”。庞大粉丝和流量的获得必须要创作者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担当和面对,而不可等闲视之,不然就会功亏一篑,既起不到打动、吸引和塑造网民的目的,更会让自己的短视频创作之路就此终结。

(二)接受者的自我成长

人不完美,因此塑造完美、追求完美往往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懈追求。短视频通常运用人世间的不完美进行某种“完美叙事”,而这正是打动和吸引人心的关键。对接受者而言,短视频的创作水准是否高明、创作内容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是否被点赞关注成为粉丝等,其衡量和评判的尺度“尽在于我”。接受者明白那些几乎完美的叙事只是一种吸引人的手段和工具,虽然给自己带来了特定的娱乐、愉悦和满足等,但心智成熟的接受者不会将短视频上的完美叙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事实相混淆。而一个人的成长除需物质资源外,精神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接受者自我成长的主要方面就是通过短视频的文本消费获得各种满足其所需的精神资源,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将时间、精力和金钱浪费在短视频上。

虽然短视频包罗万象,能够全方位地满足接受者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但自我成长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如短视频里既有随处可见的吃喝玩乐、美女帅哥、变装秀、二次元秀、摩登时尚、前卫潮流等生活化的内容,也有很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诗和远方”以及“宇宙大道”等精神层面的具象化内容,接受者很可能就在花样繁多的视频海洋里迷失自我,甚至沉沦其中,也即人们常说的“上瘾”或“沉迷”。这样就失去了接受短视频感官刺激获取精神资源的初衷,沦为其“奴隶”而非“主人”,尤其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等原因最有可能出现此类现象。因此,如何将短视频的感官刺激转化为一种自我成长的精神资源,是摆放在每个接受者面前的难题。虽然监管和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像目前游戏领域一样推出某种防沉迷系统,但最终解铃还需系铃人,自我成长还是要靠每个具体的个人不懈的“自我修行”来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短视频行业的爆发,正在全球范围内构筑了一个新感官世界。不过目前看来,短视频还是一个初生的、简单的世界,随着技术进步,其将与游戏、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相结合而成为“元宇宙”。但不论是现在的短视频还是未来的元宇宙,自我建构将是其中一个恒久的议题,因为人类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建构中,才能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媒介的复杂化与多样化,人类自我建构的过程和内容将日益复杂,各色不同的人类将从“媒介容器”中不断诞生,反过来又不断升级改造各种媒介以使其更加契合人类的各种需要。

猜你喜欢

白话网民感官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感官训练纸模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余光中说文言是白话的润滑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