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022-10-23房玉真赵永超

广州化工 2022年18期
关键词:工艺学思政化学

姜 松,房玉真,赵永超,袁 青,张 婷

(1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这些科学论述均明确要求高校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化学工艺学》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必修课之一,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积极推进《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后作业、课程考核和教学反思等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有机融合,进而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3]。

1 《化学工艺学》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化学工艺学》是研究由化工原料加工成化工产品的化工生产过程的一门科学[4],主要内容涵盖了无机化学工艺学、石油化学工艺学和煤化学工艺学,起着联系化工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在工程教育认证中,该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如表1所示[5]。

表1 《化学工艺学》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Table 1 Correlation matrix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

续表1

由表1可见,通过《化学工艺学》的学习,学生需实现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6]。知识目标层面上,学生需要掌握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了解其原料、生产方法、流程和设备等重要的工艺和工程知识;能力目标层面上,学生需要具备根据产品分析和选择原料、工艺路线、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能力;素质目标层面上,学生需要能将化工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具备绿色化工的观念,具有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家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7],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加强工程人才专业知识层面上的硬技能培养,同时更应重视“人与自我”“人与工作”“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四个层面上的软技能培养。《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正是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进行有机融合,不但体现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而且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

2 《化学工艺学》课程的思政元素

结合《化学工艺学》课程内容及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我们从哲学观点、家国情怀、科技创新、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五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隐性渗透式、专题嵌入式、课堂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课程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

2.1 哲学观点

《化学工艺学》虽是工科课程,但它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部分教学内容体现的哲学观点如表2所示。如化工的生产过程均可概括为:原料的预处理-化学反应-产品分离与精制三个阶段,但具体到实际产品,三个阶段又各有其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普遍与特殊的结合正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观点,教师通过总结其普遍规律,在教学中可实现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表2 《化学工艺学》部分知识点蕴含的哲学观点Table 2 Philosophical viewpoints contained in some knowledge point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哲学观点剖析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蕴含在各知识点之中的辩证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这样巧妙地将自然科学与哲学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抓住课程内容的脉络要领,又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2.2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指人们对社会和国家前途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认同[8]。教师通过结合知识点介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潜移默化培养其家国情怀。如在学习纯碱的生产工艺时,介绍侯德榜先生的卓越贡献,他率队攻克了国外技术封锁长达70余年的索尔维制碱法,且在其基础上创制出“侯氏制碱法”,却放弃个人专利申请并将其毫无保留的献给国家。又如在学习氯碱工业时,介绍吴蕴初先生的杰出成就,作为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他不仅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而且资助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前辈的爱国事迹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爱国奉献精神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3 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各类创新领域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目前高校使用的《化学工艺学》教材多数是讲授传统的生产工艺,因此教师有必要介绍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展。通过课堂导入我国在典型化工行业中取得的部分成就,如表3所示,更新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更能适应现代化工的要求。比如在讲解煤化学工艺单元时,介绍我国化石能源现状以及能源综合利用开发领域所做的努力。“十三五”以来,为解决大量石油依赖进口的问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突破,如大型煤气化、合成气变换、煤制油、煤制甲醇和煤制烯烃等,开辟了我国能源清洁利用的新路径。

表3 我国在典型化工行业中取得的部分成就Table 3 Some achievements in China’s typical chemical industry

教师通过对化工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展的介绍,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兴趣的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并联系到近期发生的“芯片禁售”和“MATLAB等软件禁用”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一个国家发展最大的隐患,只有独立自主和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要将爱国热情和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大学阶段夯实知识基础和掌握基本技能,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将来践行爱国主义。

2.4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的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9]。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新旧动能转换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培养大批兼具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化工人才是推动化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核驱动。因此,教师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细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比如在学习纯碱工艺时,介绍侯德榜先生在连温度计都买不到的落后环境里,带领团队进行了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研究出了新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在学习炼焦配煤时,介绍武汉钢铁研究院历经8年试验和5年试用,进行了1000多个煤样的研究,获得了数百种炼焦煤配比方案,研创的低成本炼焦煤高效利用集成技术,新技术在同等条件下生产1吨焦炭可节约优质炼焦煤10%~30%,仅2008-2012年在武钢节约配煤成本12.97亿元。

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大国工匠的事迹中浸润熏陶,使“工匠精神”成为其毕生的职业追求与信仰,培养学生的化工行业职业素养。

2.5 工程伦理

工程伦理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10]。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使其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高其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11]。工程教育认证在学生应达到的12条毕业要求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5]。

因此,教师需要将工程伦理教育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开始关注工程对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安全和人文等的社会影响,并逐步形成以工程伦理的视角和准则来分析和处理工程活动。比如在学习芳烃的转化与生产时,通过介绍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项目进行“公众理解工程→公众融入工程实践→公众反馈评估”,成为国内唯一成功化解PX危机的案例,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公正的工程评价标准并强化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12]。此外,通过对化工工艺单元中涉及到的节能减排和三废处理的介绍,培养学生发展绿色化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清洁生产的意识和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帮助未来的化工工程师们在职后的工作中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

3 《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化学工艺学》课程有着较为丰富的思政元素,为了发挥其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我们探索了《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使课程思政贯穿教育全过程,并与思想政治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3.1 坚持推进《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在《化学工艺学》原有的知识、能力等层次的课程目标基础上,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政方面的目标,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思政引导,进一步对标毕业要求指标点。教师以新修订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为指引,结合《化学工艺学》知识点,从哲学观点、家国情怀、科技创新、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五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贯穿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后作业和课程考核等教学全过程,推进《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如图1所示。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Fig.1 Student-cente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组织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使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采用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教学要利用好校内实习基地和化工虚拟仿真软件,使课程要点与工业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其化工职业素养;课后作业布置带有思政元素开放性的工艺设计题目,扩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课程考核环节,如平时成绩、实践教学和期末考试中均加入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考核点。通过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化学工艺学》课程其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

3.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课程目标的修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设计的组织、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考核方式的评价等教学全过程中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思政教育引起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3.3 坚持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和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

教师在思政教育环节中,筑牢政治思想堡垒,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和修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丰富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身的学识、严谨的教风和尽责的精神去感染学生,有助于守好思政教育的“责任田”。为此,高校需要定期开展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3.4 要破除“两个误区”

《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破除两个误区。一是破除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要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二是破除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误区。教学过程中避免思政元素附加式、标签式生硬说教,而是要将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寓道于教,寓德于教。

3.5 坚持思政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推动和完善《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讨论课程思政内容、授课效果、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跟进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索以学生和专家反馈、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成绩分析等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吸取国内同类课程教学的有益部分、精华部分,建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运行机制。

4 结 语

《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专业知识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步进行,充分切实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效应。通过推进《化学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工艺学思政化学
脑工终结时代的来临:通用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
青年马克思的工艺学笔记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