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学》课程中的应用*

2022-10-23洁,姚

广州化工 2022年18期
关键词:卷面药学药物

袁 洁,姚 军

(1 新疆第二医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的检验与控制的科学,包括对创新药物的质量分析、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品经营和使用过程的质量考察、临床治疗药物的分析监测等,是药学研究的“眼睛学科”,也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2]。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药物分析学》理论内容繁多、知识量大且繁杂[3],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因课时有限,教师重在向学生传递课本上的知识,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同时“满堂灌”的教学让教师教的无趣,学生学的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为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让课堂“活起来”,改变《药物分析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智慧教学工具,如雨课堂[4]、超星学习通[5]、蓝墨云班课[6]等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共同打造的一款智慧型教学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测试答题、弹幕互动、课下讨论、投票、数据反馈等,为师生搭建了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互动沟通的平台,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7]。按照一流课程的标准,笔者重新设置了《药物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该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本文以《药物分析学》课程中“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 课程概述

1.1 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一流课程的标准,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3个层次设置了《药物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存在状况与分析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药物分析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素质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比较完整的药品质量控制观念,增强学生的药学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崇高药学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课程知识体系

由于《药物分析学》课程理论内容繁多、知识量大且繁杂,为了让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笔者结合《药物分析学》课程教材(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和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是药物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共5章,24学时);第二模块是典型药物分析的介绍(共10章,42学时);第三模块是典型药物制剂的分析特点(共1章,4学时);第四模块是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共1章,2学时)。其中第二模块各章内容的学习主线是相同的,都是“四部曲”,即结构与性质—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因此对第二模块采用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余模块均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为例

翻转课堂是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小组中,每位同学既能帮助别人,又能被别人帮助,优势互补,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挖掘。以学生的学习层次为主要因素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组5~6人。教师提前将芳酸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分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水杨酸类、邻氨基苯甲酸类、邻氨基苯乙酸类等药物的结构特点、鉴别反应以及阿司匹林及其制剂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录制成讲课视频。

2.1 课前发布学习任务

课前是以教师引导、小组自学为主的过程。教师课前在雨课堂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详见表1,主要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推送预习问题和提前录制好的讲课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雨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推送跟本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及讨论题,并在讨论区开展讨论,增强学生的药学职业道德修养。

表1 课前发布的学习任务Table 1 Learning tasks published before class

2.2 课中开展翻转课堂

各小组通过抽签认领课本内容及相关拓展内容,详见表2,课后查阅资料,制作成PPT,进行课堂汇报。对于课本内容,只需进行串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拓展内容,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凝练后需详细介绍,提升课程的挑战度和学习内容的深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针对课本内容的重难点再次进行强调并对拓展内容进行补充。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

表2 翻转课堂的任务Table 2 Tasks in flipped classroom

2.3 课后巩固拓展知识

课后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8],梳理知识内容。同时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潜在新药的质量分析过程,如潜在的芳酸非甾体抗炎新药4-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结构式如图1所示)[9],形成书面报告,引导学生树立完整的药品质量控制观念,并将报告拍照上传至雨课堂平台,在线上开展讨论。

图1 4-氯-2-(苯基氨基)苯甲酸结构式Fig.1 The structure of 4-Chloro-2-(phenylamino) benzoic acid

2.4 教学评价

《药物分析学》课程以前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体系,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使得有些学生形成了“平时不努力,临考前突击式学习”的不良学习模式。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评价[10],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即为形成性评价,在《药物分析学》课程中增加过程考核,如小组汇报、思维导图、文献调研报告等,将部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考前复习转变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效果与反思

3.1 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选取2018级药学专业57人为A组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2019级药学专业53人对B组,对比两组的学习成效。两组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分布统计表分别见表3和表4。

表3 2018级药学专业学生期末卷面成绩分布表Table 3 Distribution table of the final exam score of pharmacy students in grade 2018

表4 2019级药学专业学生期末卷面成绩分布表Table 3 Distribution table of the final exam score of pharmacy students in grade 2019

由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分布统计表可知,在卷面难度相当的期末考试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后,2019级学生卷面成绩及格率达81.1%,比以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2018级提升了7.7%;2019级学生考试成绩70分以上者占58.5%,而2018级学生考试成绩70分以上者仅占50.9%;在高分分布上(大于80分),两组学生差别不大。以上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于学习自觉性不高以及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课前的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课中的任务驱动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后的及时归纳总结和拓展使学生对整个教学章节的知识脉络体系有了完整的认识。

3.2 学生反馈结果

对药学2019级开展了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对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满意。也有学生反映该教学模式占用课后时间太多、拓展内容较多,资料查阅困难等。根据上述教学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适当减少扩展内容或者讨论的次数,另外每次翻转课堂汇报只是由部分小组进行详细汇报,其余小组进行简述即可。

4 结 语

在《药物分析学》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药物分析学》课程中的痛点问题。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何更加科学的给学生“增负”、如何更加全面的监督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更加有效地设置讨论问题,如何更加客观的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等,这些都是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深思和改进的方向。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才能更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卷面药学药物
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及作用分析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考试分
卷面
警惕药物的致癌性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