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永远是小说的第一要素

2022-10-22凌鼎年

小小说月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石斛铁皮摄影家

◇凌鼎年

有评论说:如果作家把小说的人物写深了,写活了,写立体了,写典型了,其作品永远不会过时——行家之语也。

《黑节草》是我2016年写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是以塑造人物为主的一篇小小说。一晃6年了,重读之,没有觉得过时。

先说说,我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篇题材的小小说。

我是个喜欢种花草的人,对植物有一种偏好。这可能与我儿时的生活环境有关。

我儿时生活在江南小镇的一条古老的弄堂里,房子的主人是个有点儿名气的郎中,他家的房子挺大,有前天井、中天井、后花园等,有五六百年的老榆树、两三百年的老桂花树、古黄杨,还有朴树、杏树、桃树、石榴树、枇杷树、花椒树等,更多的是可以入药的中草药植物,如蜀葵、天竺、金银花、枸杞、茉莉、木芙蓉、木槿、栀子花、石菖蒲、扦扦活、仙人掌、凤仙花、鸡冠花,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花花草草。说实话,一点儿不逊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耳濡目染,我比同龄的孩子认识更多的花草树木。六十年代,学校停课,我就在前天井里种菊花,有两百来个品种。后来去了微山湖畔的煤矿,就与老家的花花草草作别了。

九十年代调回家乡太仓后,我又尝试着种了兰花、吊兰、蟹爪兰、仙人球、昙花、碗莲、小菖蒲等,后来搬到高层住,脱离地气,种不好,无奈放弃了。但这些了解到的杂七杂八的知识,自觉不自觉地化到了一篇篇小小说作品中去了,《黑节草》算是其中一篇。

起因,是一次有位做中医的文友送了一盆石斛给我,说这铁皮石斛是名贵中药,可媲美人参,可观赏,可药用,一举两得。

因种植石斛,我查了与石斛相关的资料。

有天,我望着阳台上的那盆石斛,突然心血来潮:是不是可以写写石斛?有关石斛,我既有感性认识,又有文字资料,把它作为道具、作为引子都不难。重要的是要编个有意思的故事,要写出一个鲜活的人物。

我了解到石斛一般生在在山壁上,安徽、浙江、云南等都有,江南极少。如果放在我家乡附近,至少不典型。于是,我想到了让摄影家来穿针引线。我们太仓的摄影家在全国也排得上号,40多万人的城市,有70多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甚至全世界。我与其中多位摄影家是好朋友,熟悉他们,了解他们,他们的故事烂熟于心,写一个摄影家几乎是现成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位摄影发烧友迟一新,让他独自去云南山区拍照。这样,故事就来了。

石斛是正规的中草药名,我就起名《黑节草》,更符合山里的环境,与主人公铁皮也更契合。

在我笔下,迟一新拍照途中,偶然碰到了出售黑节草的山里孩子铁皮,他想了解山区的真实生活,想拍摄集体采风拍摄不到的镜头,就让孩子带路,到山里拍到了不少原生态的照片,后来去孩子家,发现他父母外出打工,爷爷生病,小孩子铁皮很不容易,临走前为祖孙俩拍了照,给了1000元钱,借口说买黑节草,又说还要拍照,带着新鲜黑节草不方便,没有拿。三个多月后,他收到了孩子寄来的晒干的黑节草,并告知他爷爷死了,但爷爷闭眼前关照:一定要把黑节草寄去。并祝好人有好报!——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又像真的一样,一切都自自然然,顺理成章。

我写这个故事,有四层意思:第一,塑造了朴实、诚信的小男孩铁皮。小男孩铁皮的诚信来自他爷爷的教育,他爷爷临死前都不忘让孩子信守承诺,把黑节草晒干后寄给买家。第二,顺带塑造了迟一新这个人物。在这篇小小说里,迟一新属于次要人物,但如果没有这个次要人物,就引不出主要人物小男孩铁皮。也许,迟一新这个人物不如小男孩铁皮丰满、立体、有血有肉,但也算是一个能够给读者留下不俗印象的人物。他是个对摄影艺术很痴迷的人,为了他迷恋的摄影爱好,不远千里来到云南山里,去拍摄一般人不易拍摄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他还很有爱心。第三,通过中心道具黑节草,免费普及了中草药石斛的功效,带有一定的知识性。第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有些山里的山民生活还是蛮艰苦的,与大城市的生活不可同日而语。

小小说因为篇幅短小,不可能面面俱到,塑造人物也只能点到为止。文中的小男孩铁皮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早熟,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艰辛,使他有了小小男子汉的担当,既与爷爷上山去采药,还能独自一人到集市上出售黑节草,筹钱为爷爷治病,读来有点儿心酸,但小男孩铁皮这个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最后,用一封文笔稚嫩,但很真诚的信完成人物塑造最点睛的一笔,触动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作品到信就戛然而止,留下某些空白,增加读者想象的余地。

这篇《黑节草》在《林中凤凰》杂志2017年5期发表后,读者还是认可的,获了奖,还被选入中考、高考模拟试题,并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喜欢这篇作品。

猜你喜欢

石斛铁皮摄影家
仙草石斛
石斛观赏价值
石斛莫打粉 久煎疗效佳
铁皮青蛙
石斛莫打粉,久煎疗效佳
铁皮侠的装备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杨黎明眼中的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