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作用的有效发挥
2022-10-21许雪飞
许雪飞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思政教育非常重视,他曾多次强调: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语文学科是最适合的,把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转变已有的道德观念。[1]语文学科作为影响学生人生的重要学科,在课程设置中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 的基本思路,编排设置在语文课程之中。在语文教学中要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近几年大单元教学的应用与研究越来越深入,钟启泉教授关于大单元教学有着详细的阐述: “单元是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可以大体分为基于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以系统化的学科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与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2]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注重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这些特点使大单元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作用。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发挥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单元教学突出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语文课程标准中思政要求的具体落实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的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3]这是对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宏观要求,系统地落实这些要求,应用的载体是整个语文课程,而不是某一具体内容;面向学生的是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针对某一具体阶段;体现的是宏观的理念,而不是落实在具体实施层面。
中华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崇高精神、人格风范、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目标对学生而言都过于抽象,需要通过教学内容落实这些思政目标,让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与学生产生共鸣,使这些思政目标变得易于理解与接受。
大单元教学强调在学习中提高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与能力,提升创造力的过程,同样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过程。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表现同一思政主题的人物形象、典型事件进行统一的梳理与集中分析,寻找其承载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择了四个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整个单元的思政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经历,认识他们做出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这些人物身上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在这样大的思政目标之下,每篇文章的思政目标分别有所侧重。学生们要认识到,是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而又是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会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感受鲁迅先生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学习吕蒙接受良言、勤奋治学、学有所成的学习方法。这样就是以每一课的思政目标落实整个单元大的思政目标。
大单元教学注重对整个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与系统实施,改变了常规语文教学只关注一课的传统方法,对课程标准中的思政要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并细化到具体的每一本教科书、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教学目标,使它们成为落实这些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
二、大单元教学有利于体现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之中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就将“立德树人” 作为首要任务,并确立了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之下,采用单元内容集中编排与思政目标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置《黄河颂》 《最后一课》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四篇课文,以这四篇课文为载体,着重突出家国情怀这一主题。这四篇课文看似是相对独立,但仔细分析编写者的安排意图,我们会发现,作者在选择文章时有意体现以具体形象作为载体表现家国情怀这一共同主题:《黄河颂》 通过黄河的形象表达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最后一课》 通过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表现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土地的誓言》 通过描写关东原野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抒发对故土深沉、热烈的爱;《木兰诗》 以花木兰的形象体现孝亲、爱国的价值观。明确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着重分析这些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形象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单篇教学时以分析形象,体会情感与思想为主,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总结本单元通过具体形象表现的共同主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 的具体表现与精神内涵。
三、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将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语文思政教育体系
现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仍旧是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主,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抛开其文学性不谈,每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或形象中蕴含的精神、思想、人生追求和价值品质都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陋室寄托着古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莲花象征着君子的洁身自好、遗世独立的品格;岳阳楼传递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北固亭记忆着爱国志士壮心不已的深厚情怀;戈壁试验场抒写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珠穆朗玛峰见证着华夏儿女勇攀高峰、积极进取的不懈努力……
但这些元素在语文课程中是散落的或碎片化的存在,虽然是散落在课程之中,但其精神内涵却是一个整体,通过实施大单元教学,将这些思政元素中相近或相关的整合到一起,选择明确的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就会使这些思政元素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大单元教学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发挥作用提供活动载体
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强调具体实用的学习任务、设置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开展有利于生活应用的语文学习活动。大单元教学是基于某一主题的结构化、系统化学习,非常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实施。教师可以从思政主题出发,创设一个大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生活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将抽象的思政元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具体化、直观化。而大单元教学基于整体设计的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形成对思政元素的整合,使思政教育更具系统性,有助于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例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在学生了解了戏剧的相关知识与要素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政色彩的某一特殊背景或某类特定人群,编写戏剧剧本,并进行排练演出。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过程中,以亲自思考、创作、表现的方式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受到熏陶。
五、大单元教学强调课内外阅读相衔接,为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拓展与深化提供素材
人类文化的成果,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沉淀下来,不断地进行传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学习内容,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吸收前人创造的文化结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认知。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在这些文化结晶中最值得学生继承与弘扬。初中语文教材仅有6 册书,200 多篇文章,虽然篇篇都是经典,但对于濡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深入实施思政教育,还显不足,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补充。
大单元教学提倡整本书阅读、提倡群文阅读,提倡建立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联系与补充,这种联系与补充可以从多个角度建立,可以是某个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是同一主题的相关作品,也可以是思想内涵相近的作品,这样就为思政元素的补充、渗透、拓展寻找到了重要的切入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生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初步了解了一位盲聋哑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验。再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全文,深入体验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认识到要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生活;推荐曲志红的《永远执着的美丽》,了解袁隆平的人生历程,感受与学习他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读书的过程,既是对人生、社会和自然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又是认识、反省、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实施大单元将课内外的思政元素有机整合,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纯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六、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在保证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更好地落实学科思政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4]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此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政课。但在语文课程中融入诸多思政元素的目的,又要通过实施课程落实思政目标,有效突出学科思政的功能,而学科思政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政理念和思政意识,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又不改变与影响语文课程自身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价值。因此,学科思政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需要借助于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就是将思政元素设计为学科思政的有效工具。
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存储、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5]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碎片化的或是分散状态的知识内容形成有效的组织结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本来就是分散地存在于每一篇课文之中,利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和大单元教学设计相结合,可以将这些元素建构成语文学科思政教育主题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完备的语文学科思政教育。
在前文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分析了四篇独立的文章,以各自不同的爱国主题整体构成“家国情怀” 的单元主题。但如果不对这一主题进行整体性的单元归纳,学生很难理解。使用思维导图将各篇文章的主题以结构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这一单元主题。而这种建构与语文教学的学科要素有机结合,就能够在不改变语文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更好地落实学科思政。下面就是以思维导图显性化呈现该单元思政目标与语文课程目标的示例: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新时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的思政作用尤为重要,大胆尝试开展大单元教学,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整合思政元素,可以使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为学生的人生奠基、铸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