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活动受限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分析

2022-10-21张帆王瑞琦崔彬

医药与保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静脉炎疼痛感病患

张帆,王瑞琦,崔彬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白血病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出现恶性克隆的情况,患病时骨髓内异常的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同时对机体正常造血产生抑制作用,会对肝脏、脾脏以及淋巴结等各种脏器产生广泛性浸润[1]。急性白血病起病表现差异性较大,病患可有牙龈出血不止、月经过多不止、脸色苍白以及头晕乏力等临床表现,部分病患还可有严重出血或是突然高热等症状,对病患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2]。当前临床对急性白血病多采用化疗方式进行干预,通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治疗药物,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表现。但是由于急性白血病病患PICC治疗时间较长,需要频繁对病患血管实施穿刺,以确保药物能够通过静脉到达病灶,所以长时间反复置管极易造成各种并发症。其中由于长时间活动受限,而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患病风险,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为能够显著改善病患治疗期间各种临床表现,医护人员在积极开展临床治疗的同时,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PDCA循环护理[4]主要是将全面质量管理当作基础,利用计划、执行等核心环节组成循环,进而对工作中的失误进行纠正,提升工作效率。当前PDCA循环护理在临床多种疾病管理中均发挥良好效果,但是对于其在急性白血病病患PICC置管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需要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深入分析。为提升急性白血病病患PICC置管活动受限血栓性静脉炎干预水平,本次研究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1例试验组病患,对其开展PDCA循环护理,现针对研究相关情况作出以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群体为本院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62例急性白血病病患。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摸红蓝球法,其中常规组(31例)摸蓝球,试验组(31例)摸红球。试验组平均年龄(36.89±3.25)岁;女12例,男19例;平均病程(1.01±0.21)年。常规组平均年龄(36.82±3.21)岁;女性13例,男性18例;平均病程(1.03±0.22)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资料在本院伦理专家查看后允许继续实施研究。

纳入标准:(1)在开展临床各种检查项目后,病患均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5];(2)病患意识清晰,能够主动配合研究;(3)病患和家属掌握研究内容,主动要求参加。

排除标准:(1)肿瘤出现转移情况者;(2)穿刺部位血管条件不佳者[6];(3)穿刺部位出现损伤情况者;(4)病患有精神功能异常情况,正常言语不能顺利交流;(5)机体心脏、肾脏以及肝脏等重要脏器出现功能性异常情况者。

1.2 研究方法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常规组病患中,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病患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协助其完成各种检查项目,开展健康宣教,并依据其具体情况定期更换导管敷贴,指导病患卧床休息,严禁在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的肢体上开展输液等治疗措施。

将PDCm8A循环护理应用于试验组病患中,具体措施如下。

(1)计划(P),①组建护理小组,选择科室六名护理人员组建循环护理小组,依据以往接收的有关病例资料,对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技术、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以及情绪疏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病患病情以及在PICC置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而制定更加规范的护理方案,促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护理方案操作步骤,进而提升其护理水平,确保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开展。②健康教育,结合病患具体病情,向其讲解PICC有关内容、身体锻炼以及注意事项等,尤其需要重点介绍妥善固定以及保护导管的方式,在现场进行演示。向病患介绍导管脱落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而提升其对导管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年龄较高的病患,可选择一对一健康宣教,依据病患认知程度以及文化程度等实施PICC内容介绍,并且嘱家属密切陪伴,鼓励病患提出问题并及时予以有效解答,提升病患在置管方面的认知程度。③规范穿刺操作,邀请专家定期开展PICC置管护理培训会,为PICC执行医护人员开展理论以及操作技能培训,利用实战操作以及循环学习等形式,逐渐规范医护人员操作水平。对于在置管过程中发生穿刺点出血以及导管掉落等情况进行分析,逐渐提升医护人员护理水平。④心理干预,对于初次开展PICC置管的病患,极易因未知事物而出现恐惧感,故而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同病患交流,安慰并鼓励病患,缓解其心理负担,同时在治疗后向病患介绍效果,消除其不良情绪。引导病患之间交流,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提高其治疗信心。

(2)实施(D),①严格遵循置管规范开展操作,在实施PICC置管前,需要结合PICC置管操作步骤,挑选最佳穿刺点。一般是贵要静脉以及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利用穿刺针推送导管至相应部位后退出穿刺针,将导管同肝素帽以及输液装置妥善连接,必要时可利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避免有形成分堵塞导管。定期更换敷料、肝素帽和接头,一般一周更换一次。②血栓性静脉炎干预,明确有血栓形成后,护理人员需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对患者开展皮下注射,同时选择尿激酶进行静脉滴注溶栓。护理人员需准确了解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方式,防止在皮下形成血肿。在使用PICC管输注尿激酶时,用药过程中需对病患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实施严密监测,强化观察是否有栓塞和出血情况,查看患者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点以及眼底出血等情况。告知病患勿磕碰,使用软毛刷刷牙,尽可能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避免消化道出血。告知病患卧床休息,严禁经置管部位输注除溶栓药物之外的药液,将患肢抬高20~30°,要求患肢制动。严禁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告知病患呈健侧卧位,防止对患肢造成压迫。局部使用碘伏溶液进行湿敷,时间为20 min,2次/d。每天测量患肢相同水平臂围,查看患肢消肿情况并记录。依据患肢局部肿胀消退情况,在5 d~1周后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血栓溶解后拔管。拔管前首先回抽2 mL血液,抽出导管末端或是导管中可能存在血栓,需缓慢拔管,注意在拔管期间避免对穿刺点进行按压,拔除后评估导管完整性,使用无菌敷料进行按压,3 d后伤口愈合即可将敷料去除。

(3)检查(C),护理小组组长承担记录病患病情改变以及医护人员工作的任务,同时对于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每季度总结会议上列举该时期常见的不良事件和事件具体病因,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实施有效预防措施。

(4)调整(A),护理小组定期召开组内会议,分析并讨论护理工作,从中总结经验,并将有效经验在护理人员培训中开展,逐渐优化置管护理、血栓性静脉炎护理等措施,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需将其纳入下一个循环中,直至其得到解决。

1.3 观察项目

(1)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疼痛感进行对比。观察时间点分别是干预前以及干预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开展判断,得分区间是0~10分,最终得分越低则说明病患疼痛感越轻微。(2)针对每组病患置管时间以及血肿消退时间进行对比。(3)针对每组病患干预后血栓静脉炎程度进行对比。依据《内科护理学》[8]中有关血栓静脉炎内容进行判断:输液部位出现疼痛感,同时有发红以及水肿表现,形成条索状物,能够触摸到条索状静脉,长度在2.5 cm以上,并且有脓液流出属于4级;输液部位出现疼痛感,同时有发红或水肿,形成条索状物,能够触摸到条索状静脉属于3级;输液部位出现疼痛感,同时有发红或水肿表现属于2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或不伴有疼痛感属于1级;无不适症状属于0级。(4)针对每组病患导管堵塞以及导管移位情况进行比较。(5)针对每组病患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选择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9]开展评估,该量表共有19项内容,每项均采用5级评分法,依据最终得分情况制定满意程度,依次是不满意(0~57分)、满意(58~76分)、非常满意(77~95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分析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2.1 两组病患各时期疼痛感差异比较

同组组内干预后VAS评分相较干预前低,干预后试验组病患VAS得分相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各时期疼痛感差异比较(± s )

表1 两组病患各时期疼痛感差异比较(± s )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

单位:分组别 例数 VA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常规组 31 6.89±1.21 4.21±0.72①试验组 31 6.85±1.19 3.02±0.44①t 0.131 7.852 P 0.896 0.001

2.2 两组病患置管时间以及血肿消退时间差异比较

试验组病患置管时间长于常规组,血肿消退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置管时间以及血肿消退时间差异比较(± s )

表2 两组病患置管时间以及血肿消退时间差异比较(± s )

单位:d组别 例数 置管时间 血肿消退时间常规组 31 3.25±1.01 6.23±1.09试验组 31 8.96±1.23 3.01±0.77 t 19.976 13.434 P 0.001 0.001

2.3 两组病患干预后血栓静脉炎程度差异比较

试验组病患干预后血栓静脉炎严重程度相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患干预后血栓静脉炎程度差异比较[n(%)]

2.4 两组病患导管堵塞以及导管移位率差异比较

试验组病患导管堵塞以及导管移位率相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患导管堵塞以及导管移位率差异比较[n(%)]

2.5 两组病患满意度差异比较

试验组病患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病患满意度差异比较[n(%)]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主要包含急性髓系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种类型,急性白血病是由于骨髓内发育中的细胞DNA出现错误或是损伤导致的,该时期血细胞生产异常,异常的细胞无法正常运作,其会大量蓄积并阻碍机体正常造血。但是目前临床对于引起DNA突变并导致急性白血病的具体病因还未完全明确,临床普遍认为其同遗传、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因素相关[10]。当前临床多通过药物化疗方式维持病患生理机能稳定,同时阻碍疾病进展。在治疗时使用PICC置管作为静脉通路,该项操作简便,同时能够降低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疼痛感,但是由于需要长时间置管以及长期制动,会使病患造成各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故而,临床上需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血管血栓疾病,该病产生原因主要是感染性、机械性或是化学性刺激,使得静脉血管腔中有血栓形成,从而影响静脉血液回流。若血栓性静脉炎反复发作且长时间存在,极易引起患者的不适以及功能障碍,阻碍病患机体康复[11]。护理干预是缓解病患不适症状的重要方式,但是常规护理仅依据病患临床表现和病情监测数据判断穿其刺部位感染以及红肿等并发症,并开展相应的预防措施。而护理人员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通常是依赖既往经验和大体护理规范,这导致护理措施灵活性不佳。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原因未能开展全面的防控体系,进而会导致各种差错事件发生[12]。在梁良[13]的研究中,其对急性白血病病患开展PDCA循环护理,研究发现干预后病患导管移位以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有明显下降,因此其认为实施PDCA循环护理,能够有效控制相关护理缺陷事件,强化治疗效果。

通过开展本次研究后发现,干预后试验组VAS评分相较于常规组低;试验组置管时间相较于常规组延长;试验组血肿消退时间相较常规组缩短;试验组血栓静脉炎严重程度相较常规组低;试验组导管堵塞以及导管移位出现率相较常规组低;试验组满意度相较常规组高。针对研究结果开展进一步分析,开展PDCA循环护理,主要是依据病患具体病情,为其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利用、整合和疾病有关的病理,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预判,并且对多方意见进行综合,优化调整现行护理计划,具有良好的科学性以及灵活性。在开展护理干预前对护理人员实施相关培训,可提升其护理操作技能。针对病患血栓性静脉炎进行干预,分别从病情观察、溶栓护理、患侧肢体护理以及拔管护理等方面进行干预,能够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疼痛感,促进其肿胀肢体消退。患者遵医嘱使用溶栓药物,能够有效溶解血栓,而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用药后情况进行观察,能够预防不良情况的发生。医护人员嘱病患抬高患肢并制动,能够促进静脉回流,避免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等严重情况。在对病患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判断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血栓性静脉炎严重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4 小 结

综上所述,开展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病患由于活动受限而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时,实施PDCA循环护理,能够改善疼痛感,延长置管时间,缩短血肿消退时间,改善疾病严重程度,降低导管堵塞率以及导管移位率,提高满意度,发挥一定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静脉炎疼痛感病患
术中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栓塞术患者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超大号病患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肺心病的护理措施都有哪些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