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方剂序贯非布司他治疗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2-10-21陈婧车名花戴欣珏姚丽琴
陈婧,车名花,戴欣珏,姚丽琴
(宜兴市中医医院 内分泌科,江苏 宜兴 214200)
高尿酸症状主要是指机体嘌呤代谢异常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临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并且男性相较于女性高,同时存在地区差异,南方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较于同期国内其他地区患病率高。对于高尿酸血症病患而言,其可出现血尿酸波动性或是持续性升高,其中有5%~12%的高尿酸血症病患最终发展成痛风,有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及痛风石形成,病情严重者还会有关节畸形或是尿酸性尿路结石形成,对病患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利影响[1]。当前临床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时一般会选择抑制尿酸形成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其中非布司他在临床较为常用[2]。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单纯使用非布司他治疗,对病情的控制效果有限,故而需要联合其他方式治疗。通过查询文献[3]发现,中医在痛风治疗方面有一定研究,并且多种中药方剂在控制血尿酸水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治疗水平,本次研究选择宜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0例试验组病患,对其开展非布司他及中医辨证方剂治疗,现针对研究情况制定以下阐述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群体为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80例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病患。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摸红蓝球法,其中(40例)摸蓝球,当作常规组;(40例)摸红球,当作试验组。与常规组内,病患女17例,男23例;年龄28~68岁,平均(45.36±3.78)岁;病程1~8年,平均(3.38±1.09)年;体质指数20.00~26.00 kg/m2,平均(23.04±1.21)kg/m2。试验组内,病患女16例,男24例;年龄30~65岁,平均(45.23±3.69)岁;病程1~10年,平均(3.29±1.03)年;体质指数区间20.00~25.00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96±1.1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资料在本院伦理专家查看后允许继续实施研究。
纳入标准:(1)开展各种临床检查后,全部病患均被确诊为症状性高尿酸血症(诊断依据:常规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女性在360 mmol/L以上,男性在420 mmol/L以上,同时存在痛风表现[4]);(2)对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药物无过敏症状者;(3)病患及其家属掌握研究内容,主动要求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1)伴有肾脏、肝脏及心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2)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病患;(3)痛风急性发作期病患;(4)处于哺乳或妊娠阶段的女性;(5)机体凝血机制存在异常情况者;(6)依从性较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全部病患在进入医院后均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将非布司他及双氯芬酸钠应用于常规组病患中,选择非布司他片(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 mg/片,国药准字H20130058)予以口服用药,1次/d,40 mg/次。选择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永信药品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50 mg/粒,国药准字H19990333],2次/d,50 mg/次。待其痛风表现改善后使用非布司他片治疗,1次/d,40 mg/次的剂量进行持续治疗。
将非布司他及中医辨证方剂应用于试验组病患中,结合病患临床表现,并依据整体理念开展中医辨证论治,将驱邪补益当作主要治疗原则,利用补虚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物有关的方剂开展治疗。措施有:(1)对于处于痛风急性期且频繁发作者,即使其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同样需要开展降尿酸治疗,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00 umol/L以下。该类病患需要使用当归拈痛汤进行治疗,方剂有:羌活、甘草、茵陈各15 g,防风、苍术、当归、知母、猪苓、泽泻各9 g,葛根、党参、苦参各6 g,升麻、白术、黄芩各3 g。(2)对于处于慢性期的病患,需使用非布司他控制尿酸形成,以1次/d,40 mg/次的剂量进行持续治疗。待血尿酸达到正常水平后,调整为中医辨证选方遣药,使用泄浊化瘀汤加减治疗,方剂有土茯苓、萆薢、薏苡仁、蚕沙各30 g,威灵仙、赤芍各15 g,地龙12 g,地鳖虫、桃仁各10 g。每组病患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项目
(1)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观察时间点依次是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主要症状包含头重身困及关节红肿热痛,次要症状包含口干多汗及倦怠乏力。其中主要症状每项得分区间是0~9分,次要症状每项得分区间是0~2分,最终得分越高则代表临床症状越严重[5]。(2)针对每组病患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治疗后病患临床表现显著缓解,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率在70%以上属于效果优异;治疗后病患临床表现有一定好转,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率区间是30%~70%属于效果一般;治疗后未能满足以上要求属于效果差[6]。治疗有效率=(一般例数+优异例数)/总例数×100%。(3)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观察时间点依次是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炎症因子指标包含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4)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血生化指标水平进行比较。观察时间点依次是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生化指标包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钙蛋白-T、血肌酐及血尿酸。(5)针对每组病患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进行对比。主要不良反应包含发热、皮疹及恶心呕吐。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 22.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通过%方式表达,以χ2检测;计量资料通过±s形式表达,以t检测,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患各时期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
同组组内治疗3个月后头重身困、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多汗及倦怠乏力得分相较治疗前低,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病患头重身困、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多汗及倦怠乏力得分相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各时期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单位:分组别 例数 头重身困 关节红肿热痛 口干多汗 倦怠乏力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常规组 40 6.23±1.01 3.22±0.62① 7.02±1.15 4.31±0.70① 1.59±0.22 1.00±0.13① 1.54±0.18 0.97±0.09①试验组 40 6.15±0.98 2.18±0.37① 7.08±1.08 3.01±0.42① 1.52±0.20 0.51±0.07① 1.50±0.13 0.49±0.05①t 0.360 9.110 0.241 10.072 1.489 20.989 1.139 29.486 P 0.720 0.001 0.811 0.001 0.141 0.001 0.258 0.001
2.2 两组病患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病患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病患各时期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同组组内治疗3个月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相较治疗前低,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病患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相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患各时期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
表3 两组病患各时期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组别 例数 C反应蛋白/(mg·L-1) 肿瘤坏死因子-α/(ng·L-1) 白细胞介素-6/(ng·L-1)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常规组 40 31.16±4.25 9.71±2.01① 50.87±5.39 36.28±4.22① 47.03±2.29 33.38±2.03①试验组 40 31.10±4.18 7.03±1.62① 50.79±5.40 30.06±3.17① 46.90±2.17 25.07±1.82①t 0.064 6.566 0.066 7.453 0.261 19.277 P 0.949 0.001 0.947 0.001 0.795 0.001
2.4 两组病患各时期血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病患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钙蛋白-T及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组内治疗3个月后血尿酸水平相较治疗前低,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病患血尿酸水平相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患各时期血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s )
表4 两组病患各时期血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组别 例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1) 肌钙蛋白-T/(pg·mL-1) 血肌酐/(μmol·L-1) 血尿酸/(μmol·L-1)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常规组 40 36.52±6.11 38.71±6.21 11.02±1.76 11.21±1.49 102.89±11.09 98.58±16.27 613.27±72.22 350.27±61.05①试验组 40 36.37±6.02 38.90±6.32 10.95±1.68 11.18±1.45 103.75±12.03 97.97±17.05 613.02±70.98 320.02±52.29①t 0.111 0.136 0.182 0.091 0.332 0.164 0.016 2.380 P 0.912 0.892 0.856 0.928 0.740 0.870 0.988 0.020
2.5 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比较
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出现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比较[n(%)]
3 讨 论
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主要是指病患在有血尿酸水平上升的同时,还会出现尿酸结石、痛风石及关节炎等临床表现,且伴随病程进一步发展,还会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异常。中医将痛风归属于“历节”“热痹”等范畴,一般是阴寒水湿,当湿邪侵袭皮肉筋脉后,湿热、血瘀、痰瘀及湿浊滞留在中焦、下焦等导致[7]。寒邪、湿邪相互交结,郁而化热,或是湿热蕴藏在肌肤,在病变期间会受到浊毒、血瘀、热毒及湿热等各种病理因素影响,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表经络,并且还可深入至关节、筋骨,导致病变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8]。
针对存在痛风等临床表现的高尿酸血症病患,临床通常会应用促进尿酸排泄以及控制尿酸形成的药物,例如非布司他等。另外,针对痛风急性期病患,还可予以非甾体消炎药止痛。其中非布司他对于伴有慢性肾脏疾病的高尿酸血症病患,可发挥良好的肾脏保护效果,同时能够将尿酸水平明显下降[9]。但是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非布司他会增加心血管有关死亡事件发生风险,同时在使用非布司他药物早期,由于尿酸被快速清除,会大量沉积在关节腔中,进而引起痛风急性发作,故而对于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病患,在慢性期长期治疗过程中,选择中药方剂联合治疗具有积极意义[10]。临床通过开展本次研究后发现,治疗后患者在头重身困、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多汗及倦怠乏力得分方面,试验组相较低于常规组;在血尿酸水平方面,试验组相较低于常规组。在治疗效果方面,试验组相较高于常规组。针对研究结果开展进一步分析,在使用非布司他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中医辨证方剂治疗,所选择的中医方剂均获得临床验证,同时方剂内大部分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已经获得临床证实,用药安全,疗效显著[11]。另外,结合病患不同证候、病程及个体差异开展加减用药,能够保障治疗的针对性及有效性。针对频繁出现痛风发作的病患,需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联合祛风除湿、清热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12]。而处于慢性期的病患,一般会存在血瘀、痰浊等情况,需要实施理气通络以及除湿泻浊治疗,并且还可结合阴阳气血虚衰情况,开展脾肾调补治疗。经研究[13]发现,当归拈痛汤科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血尿酸水平,改善尿酸盐结晶诱导的小鼠继续足肿胀度。孟庆良[14]教授认为浊瘀痹阻是贯穿痛风疾病始终,用泄浊化瘀汤加减可治疗慢性痛风。本次研究中,在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方面,试验组相较低于常规组。针对研究结果实施进一步分析,高尿酸血症病患机体中会形成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并参与到机体炎性反应中,导致患者痛风关节炎发作,使得关节骨质破坏,形成痛风石。选择非布司他进行治疗,可改善病患炎症因子水平,同时使用防己、薏苡仁以及土茯苓等药物,可发挥抗变态、抗炎以及抗氧化效果,规范使用中药还可强化降尿酸效果,避免痛风关节炎发作。本文显示同组组内治疗3个月后血尿酸水平相较治疗前低,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病患血尿酸水平相较常规组低,说明开展中医辨证方剂以及非布司他治疗能够标本兼治,肯定了中药方剂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非布司他能够有效降低炎性因子,配合中草药具有降低尿酸的作用。另外本文结果显示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出现率依次是10.00%、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方法对机体脏器无明显损害,能减少对西药的依赖和减低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病患开展中医辨证方剂以及非布司他治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机体炎症状态,降低血尿酸水平,并且联合用药并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能够满足临床对用药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