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坚破局推动四川草原高质量发展

2022-10-21白史且

绿色天府 2022年9期
关键词:饲草四川草原

○文/ 白史且

近年来,四川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上游担当,攻坚破局,四川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四川草原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美丽四川草原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树牢上游意识 坚决扛起四川草原生态保护政治责任

四川草原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多样,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4500米地带,集中连片分布在川西北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处于长江、黄河上游,既有九曲黄河第一湾之称、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若尔盖大草原,高原“金银滩”之称、红军长征时曾经过的红原大草原,也有集美景和藏文化完美结合,“摄影天堂”之称的塔公草原,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环境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区域是全国第二大涉藏地区,第一大彝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具有承载牧业人口、提供生产服务、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多功能性。

我省草原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时刻谨记生态保护政治责任,扎实树牢上游意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林(草)长制,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为主线,以改善草原生态质量为目标,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四川草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四川奠定重要基础。

狠抓保护修复 持续改善四川草原生态安全能力

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全省草原工作者围绕“以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安全为重点任务”的决策部署,坚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人工种草、天然草原改良、乡土草种基地建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草原基况监测和草原围栏封育、监测站点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筑牢四川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草原生态修复成果显著。以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采取围栏封育、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施肥灌溉等一系列措施对退化草原进行治理和改良。累计完成人工种草170万亩、天然草原改良近600万亩、鼠害治理近1300万亩、虫害治理近550万亩、毒害草治理20万亩以上,草地生态保障功能和碳汇能力显著提升。

草原保护制度深入落实。以实施草原补奖政策为抓手,扎实推进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三项基本制度落实,选取11个县和21个乡开展草畜平衡示范县(乡)创建,牲畜超载率连续稳步下降,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绿色发展协调推进。

草原执法助力草原保护。始终保持打击草原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先后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大美草原守护行动”“草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草原执法行动,设置草原法制宣传专栏和违法线索举报信箱,打击各类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立案查处草原违法案件2000余起,夯实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法治基础。

多方联动强化草原管理。坚持多点发力,强化林草融合,加强部门沟通,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新工作格局。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联动工作制度,形成林草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协调联动,人社、民政、财政、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合力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和草原管理精细化。

坚持“两业”并举 不断提升四川草原发展质量

坚持草原事业、草原产业“两业并举”,实施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推进草原资源多途径利用,带动草种业、现代饲草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及草原生态旅游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草种业进步明显。截止2021年,全省共选育审定草品种97个,其中“十三五”期间审定52个,占审定品种的54%,为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品种基础。2019 年以来,我省新建并投入使用乡土草种基地1.85万亩,在建1.2万亩,有效保障了种源优良性和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目前,正在编制四川省草种业提升战略规划,建立草种良种繁育体系,加大优质草种特别是乡土草种选育、扩繁和推广应用。开展乡土草种基地建设,鼓励异地繁种,提高草种供给能力。突破创新优良乡土草种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优先并扩大乡土草种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率。完善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网建设,加强草新品种审定。严格草种业市场准入条件和标准,依法核发林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强化品种认证、产地认证和质量认证,强化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依法打击未审先推、虚假宣传和坑农害农行为。健全良种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和草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草种追溯认证体系建设试点。

现代饲草业蓬勃发展。“十四五”是四川饲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一是推进全饲用玉米、饲用燕麦、狼尾草属饲草等重要饲草生长集聚发展,在重点区域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饲草基地,强化牧区饲草保障;二是大力培育规模化集约化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培育一批种草养畜合作社和家庭牧场;三是加大饲草产业化全程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支持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多样化饲草产品。截止2021年,全省规模化种养企业发展到120 余家,家庭牧场2539户,集体牧场197个,畜牧专业合作社4163个,人工饲草地建设18万余亩,收获各类饲草17万吨以上。全省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约300万亩,青贮饲料约100万吨。

草原旅游产业日新月异。近年来,川西北牧区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原资源,挖掘草原资源多功能属性,发展特色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好效果。如四川红原县打造“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充分发挥178项文化资源、1026项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产业链。2022年,我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红原草原、甘孜草原、松潘草原当选全国首批红色草原,成功打造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草原保护与绿色发展基地。

草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拥有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站专家、首批万计划天府杰出科学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林草科技创新团队专家、省饲草创新团队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和团队,具有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农业种质资源红原观测站、国家林草红原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草西南森林草原生态防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积累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在内的草原科技成果,草原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强化治理能力着力构建四川草原保护与发展新格局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促进四川草原保护与修复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强化四川草原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深化改革创新。我省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22年,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草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细化了工作措施,为开展草原保护修复、促进全省草业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按照“十四五”全省林草工作“三个三”总体思路,以“打基础、补短板、强优势、上台阶”为主要目标,全面深入推行林长制,构建草原资源保护、发展与生态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四川草原保护与发展的新合力。

完善草原保护修复治理体系。结合国土“三调”数据结果,着力开展新一轮草原资源调查监测和“一张图”建设,建立健全草原资源数据库,完善四川草原资源监测评价体系,及时掌握草原生态承载力等动态变化。坚持科学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启动落地上图管理,开展种草改良任务上图入库工作,严格设计、施工、监理以及施工单位准入门槛,探索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提高参建各方质量责任意识,强化质量责任追究,最大程度地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全过程评价,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提升四川草原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探索草原生态价值实现的新途径。启动国有草场试点建设,择优在一些基础条件好的国有单位草原和未承包到户的草原上进行国有草场建设试点,起草《国有草场管理办法》,探索适合国有草场建设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推进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启动格木草原、藏坝草原、瓦切草原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试点。推行草原碳汇试点县建设。探索建立草原资源共管模式,政府、社会资本、基层集体、农牧民等通过公正协商共同完成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共享权利和收益、共同承担相关责任,有效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促进各个利益群体的能力建设和优势互补,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草原科学利用,共同助力发挥四川草原生态价值的长期效益。

科学规划草种业发展。编制《全省乡土草种基地建设规划》,发布国家行业标准《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技术规程》《四川省主要草种目录》《四川省主推草种目录》,加强优良草种特别是优质乡土草种选育、扩繁、储备和推广利用,强化乡土草品种审定,建立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强化种子质量监管,打击虚假宣传、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促进四川草种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在牧区,根据草原资源禀赋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布局牧区生产,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草畜平衡区实施划区轮牧。推进县、乡、村及户营四级饲草基地建设,探索饲草基地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协同推进,逐步实现牧区家家有50-100亩饲草基地,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减轻草原放牧压力。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引导农牧民科学利用草原。饲草品种重点发展饲用燕麦、老芒麦、垂穗披碱草、短芒披碱草、虉草等禾本科饲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箭筈豌豆等豆科饲草品种。探索推行豆禾混播、“青稞-箭筈豌豆”复种、黑麦与燕麦轮作等种植模式。饲草产品以干草为主,因地制宜发展裹包青贮等产品。在海拔较低且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农牧耦合,建设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地,打造专业化饲草生产加工基地,保障区域内优质饲草均衡供应。

在农区,以牛羊重点帮扶县(基地县)为重点,利用撂荒地、冬闲田、果园隙地、林下地等土地资源,推行特色化、差异化饲草及饲料作物发展模式。大力推广青贮玉米、高丹草等优质饲草种植,推广粮食作物与优质饲草轮作等种植模式,推广“鲜饲+青贮”利用模式,推进农作物秸秆与优质饲草混贮,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效率。饲草产品以裹包全株青贮玉米、青贮燕麦为主,部分区域可适度发展一部分优质苜蓿、饲用燕麦干草。加强饲草料生产、加工、贮藏、流通、配送体系建设,促进饲草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优质饲草料常年供给保障能力。

完善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优质青贮饲草料生产,支持草食畜牧业发展,藏肉(奶)于草。支持培育创建现代草牧业园区和草业园区,扶持壮大一批草业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积极推进饲草产业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积极发展特色草产业。在抓好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四川草原广袤、资源富集、民俗独特、物种多样优势,大力发展草原生态产业、牧草饲草产业、草坪与观赏草产业、食用和药用草产业以及草原观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特色草牧业,培育牦牛、青稞等特色产业,重视虫草、松茸等野生作物的有序挖采,积极引导四川草原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特色草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助推乡村振兴。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健全科技保障体系,整合科研技术力量、实验室资源等,凝聚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机构的力量,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稳定支持经费,持续开展研究,共同参与四川草原保护利用技术研究,探索完成草地生物多样性、碳过程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机制、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维持机制等基础性研究。提升从基础研究到示范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探索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成功模式,探索提升草原鼠害等主要有害生物治理水平的新途径,长江黄河流域重点县如红原、若尔盖、阿坝、色达、甘孜、德格、石渠等县建立草原鼠害综合防控示范区,石渠县、若尔盖县建立国家级草原鼠害监测预报站点,积极研究推广草原鼠害防控新技术、新模式,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饲草四川草原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加快建立现代饲草产业体系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密度饲草打包机团体标准发布 将有效减少运输成本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饲草杂交大田作物栽培的方法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