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国有企业司库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2-10-21张庆龙博士生导师方汉林董兴荣

财会月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资金数字化金融

张庆龙(博士生导师),方汉林,董兴荣

一、引言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资委相继发布了推动中央企业司库管理体系以及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指导意见。技术与政策为大型中央国有企业管理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司库管理和财务管理体系成为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司库体系建设不是对传统资金管理系统的修修补补,而是基于集团统筹视角将资金管理与企业生命周期相结合,在重构金融资源、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利用新技术赋能等方面实现升级,切实提升财资经营的能力和绩效,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中央国有企业司库体系的建立与传统资金管理体系有很大差异,其本质上是资金运营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2021-2022年中国司库报告》的调查统计,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创新、司库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业务、财务、资金”的融合创新成为当前企业司库管理最主要的三项创新内容。

第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司库管理创新的重点任务。对于资金的集中管控,应监控并统筹安排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类金融资源,当前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在集团层面建立现金池。而随着票据等资产在企业中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构建票据池平台、资产池平台以及基于内部银行机制的金融池平台已成为企业金融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

第二,司库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司库管理创新面临的关键挑战。所谓司库运营管理模式,是指统筹总部、财务部门、财务公司、资金中心等各类管理主体,共同构成协同运作的司库运营管理机制。国资委《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意见》也指出,要建立起统筹、实施和执行的三层管理组织体系以及明确的管理协同机制。当前,已有部分中央企业逐渐明确集团财务部门、财务公司、境外财资公司的分工和协同模式,实现境内外司库管理和金融服务的统一。这有利于整合与协调金融资源,打通企业自身乃至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资源渠道,推动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

第三,“业务、财务、资金”的融合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司库管理创新的主旋律。业、财、资的融合,可以推动司库人员走出财务部门、走进业务部门,基于自身掌握的财资数据与专业分析能力,为管理层与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从而提升司库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推动成立财务BP(Business Partner)或者是业务BU(Business Unit)的形式,促进司库人员融入业务部门,发挥他们在司库、数据方面的专业优势。

当然,创新远不止这些。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快速演进、金融支付手段更新迭代,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创新速度加快,司库还会出现各种变化趋势。对这些趋势的研判有利于企业在规划司库建设的方案时,基于顶层设计视角考虑未来适合于本企业的司库规划。为此,本文将结合《2021-2022年中国司库报告》的部分研究成果,从运营模式升级、技术深化应用、组织人才建设三个维度,提出中央企业司库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运营模式升级维度下的企业司库未来发展趋势

(一)司库管理理念将从“财会视角”转向“金融视角”

企业金融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传统的资金管理基于“财会视角”展开,对货币资金存量分配和现金流量进行管理,这只是其中最直接的一个方面,但并非全部。未来,在司库管理理念上,将由原来的“财会视角”转为“金融视角”,由管资金变为管金融资源,资金的属性也逐步由“财务”转向“金融”。

我国金融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金融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还是各类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企业司库管理而言,作为管理对象的资金等金融资源,需要重新厘清其内涵与外延,重构金融资源配置的逻辑,最大化资金配置及利用效率。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和完善了金融资源的内涵,为司库管理理念从“财会视角”向“金融视角”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崔满红指出,除货币资金以外,金融商品、金融体制等也是金融资源存在的主要形式。何风隽认为金融资源是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力的集合。陆家骝进一步丰富了金融资源的内涵,认为金融资源的表现形式包括货币资产及相应规则、财务意识,以及与金融相关的管理体系,只要是构成某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均可以视为金融资源。王竹泉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索金融资源的构成:从宏观上来看,金融资源涵盖整个金融体系,或称为金融生态,其中包括相关的金融管理制度、运行中的金融机构及其所提供的多样化金融工具等,这类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从微观上来看,金融资源通常是指企业的货币资金、各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等。

金融资源理论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大,将直接丰富企业司库体系的建设内容。企业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资金管理,而是在更广泛的金融资源范畴下考虑司库体系的职能设计。从实务上看,未来企业将更多地在司库体系中引入战略相关和金融资源配置类的业务。在“金融视角”管理理念下,决策支持、资产负债表管理、金融资源统筹配置、金融资源成本和风险管理将成为职能建设的重点。

(二)司库运营机制将从“内部视角”转向“外部视角”

近几年,随着金融新基建的稳步推进,无论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司库线上管理,还是资金跨境调拨与互联互通,都正向更高水平迈进。司库运营不再仅限于集团内部、境内机构货币资金的调拨与分配,而是拓展至整个企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配置,即由“内部视角”逐步转向“外部视角”。特别是在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背景下,应更注重司库的全球化发展。归纳起来,司库运营机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从境内向境内外一体化发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在司库体系中纳入对境外资金的管理,推动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将金融资源配置和调度的范围扩展至全球。在跨境资金管理尤其是外汇管理方面,大型集团企业将持续聚焦国际发展趋势,优化外汇风险管理,并运用新兴科技建立动态的敞口管理、风险预警和管控策略。在汇率波动幅度逐渐加大的背景下,对于国际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而言,建立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尤其是构建外汇风险的动态管理能力显得越发重要。所谓外汇风险动态管理能力,是指能够利用有效工具对组织资源与能力进行有效管理、构建、整合和重构,从而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2.交易处理和运营业务越来越多被外包,需强化预测和业务洞察。随着财务数字化转型、业务结构和工作重点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基础和标准化的交易处理和运营业务进行外包。司库的角色也随之改变,从以往司库职能的集中支付等操作技能,转向更关注业务洞察和赋能能力。司库职能则将重点逐渐转移到业务决策支持、经营沙盘规划、复杂趋势预测和风险管控工作。

3.将内部资源与外部生态进行互联打通,强化产融生态构建。司库产融生态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司库体系建设使得企业内部资金流、产业链资金流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并呈现出精细化、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特征。在企业内部,司库管理是有效利用资金等金融资源的基础保障。在企业外部,企业经营主要涉及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等四条链。从司库体系建设的理念出发,企业将内部资源与外部生态相互联通,逐步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各个交易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

(三)司库报告机制将从“静态视角”转向“动态视角”

传统资金或司库管理是一种事后机制,其在对业务反馈的报告环节提供过去一定时期资金情况的静态报告。市场瞬息万变,这种报告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对此,未来司库报告机制将从“静态视角”转向“动态视角”。在“静态视角”下,司库在前期的资金计划和预算编制环节一般较为粗放,难以为资金过程管控提供具体的项目指标;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又是基于被动的交易记录、事后的风险评估生成相应的报告,这种在事后某一节点生成的静态报告对于资源配置和风险防控显然具有滞后性。在“动态视角”下,司库管理应该介入资金流动的全过程,并实现过程的实时控制。换言之,此时的司库报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定期提供的报告,甚至已经逐渐淡化了定期报告的概念,转变成一种内嵌于资金业务流程的预测、分析与决策模型,可以实现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反馈与控制。

为了实现向“动态视角”转变,司库体系建设需要通过搭建司库管理数字平台加强业务洞察。实现实时控制存在两大难点:①数据范围广。司库职能范围较广,过程控制涉及的数据范围也较广,例如资金头寸、市场利率、汇率、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期限、融资需求、风险敞口等,需要根据各类数据计算不同口径下的融资成本。这些数据通常具有不同的来源,有的甚至是企业外部的数据,因此对系统数据的整合要求较高。②数据处理时效性强。要实现对资金需求的快速调配和风险的及时评估与应对,司库管理数字平台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传统的数据传递模式乃至手工录入将很难达到要求。面对上述难点,就需要司库走出管理后台:一方面借助流程再造的方式,辅以统一的数据标准、虚拟集中的数据平台,打通业务、财务和IT部门之间的业务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各类智能分析技术,通过以数智化技术集群构建司库数字平台,实现运营分析效能的提升,对现金流、汇率进行实时报告及预测,以“动态视角”实现对资金业务的持续跟踪。

三、技术深化应用维度下的企业司库未来发展趋势

国资委在政策指导意见中对司库信息系统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涉及系统功能的完备性、数据的互联互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数据治理与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在上述要求下,未来的司库系统应具有资金可视化、金融资源可控、风险识别与预警、决策分析四个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司库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或打造“数字化司库”实现。

(一)司库数字化转型的三大趋势

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财务数字化转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各类政策的不断推出以及数字技术的持续赋能,我国企业司库建设已正式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与数字化企业的基本逻辑一致,数字化司库本质上也是利用数据和新一代数字技术,配合各种金融工具,实现企业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它以数字化、智能化思维实现了传统金融资源管理的逻辑重构,主要表现为司库管理要素数字化、管理场景数字化和管理工具数字化。

1.司库管理要素数字化。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并列的生产要素,对数据要素获取与分配的重要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传统的生产要素。司库管理的对象除资金等金融资源外就是数据,两者相辅相成。一般而言,企业司库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账户、资金、票据、发票、回单等要素。当司库管理要素实现数字化后,企业司库管理的关键职责将转变为对司库数据的采集、治理、挖掘和分析。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高级分析等技术的运用,企业能够实现对司库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促进司库数据的高效流转和有效使用,打造司库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环境。

2.司库管理场景数字化。企业需要将数字化思维逻辑融入司库设计与规划思路中,并进一步借助数字技术对企业司库进行场景创新与流程重组。《2021-2022年中国司库报告》调研结果显示,统一结算的多银行司库平台与多渠道场景的收付款运营平台成为司库体系建设的底座和首要创新点。企业可以运用多银行司库管理平台实时掌握整体资金状况,更加有效地解决各公司资金冗余与短缺问题,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与归集,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与防范资金风险,确保集团利益最大化。同时,基于司库管理场景出发,其他司库系统平台的创新在于打造各类小而精的应用平台,从而实现统一结算、资金计划与预算管理、现金流预测等具体应用,为具体的司库业务场景赋能。

3.司库管理工具数字化。基于司库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升级以及业财资一体化的要求,企业司库借助数字化技术为企业集团提供统一、高效、互通的司库数字平台。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过程中,需要从技术选择、部署方式、应用方式三个维度加以考量:①在技术选择上,当前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甚至已经有专门针对司库管理的应用产品,但企业还是应根据自身信息系统建设基础和数据治理情况,以及最紧迫的业务需求,选择最能产生效益的技术优先部署。②在部署方式上,企业应重视供应商及软硬件产品的选择,结合实际问题和需求与供应商充分沟通,注重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避免上线简单统一的模块化产品。③在应用方式上,应与具体业务相结合,实现自动化或数据分析两大应用功能。司库系统以自动化技术简化银行账户、资金结算、票据管理等操作类业务,释放人力;以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加强风险预测、提升决策有效性,赋能智力;以API、数据库等技术形成业务、数据闭环,补充监管合规要求,实现穿透监测并减少损耗。

(二)内外数据贯通将成为司库数字化基石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市场将成为竞争的新蓝海,以数据流通为例的新贸易范式也正在崛起。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1年数字经济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数据流通总量将超过2016年前的所有历史数据流通量的总和,且国际数据流量主要集中于“北美—中国”以及“北美—欧洲”两大主要渠道。该报告还指出,2021年中国与美国数据利用价值位居世界前两名,且两国合计拥有全球50%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由此可见,数据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具有较显著的战略重要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真正内涵是需要构建完善的数据能力,而这又以数据融合为前提。因此,在司库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内外数据的贯通,企业应从明确数据贯通范围、部署数据贯通技术、关注数据安全与价值等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数据贯通范围。《2021-2022年中国司库报告》调研发现,企业在司库数据管理创新中,第一要务便是实现业财数据打通(78.29%)(见图1)。业财融合是数字化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核心议题。企业要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工具,建立标准化接口以彻底打破业务和财务的条线壁垒,贯通业财流程与数据,从而解决数据时效性不足、业财数据流动不畅通的问题。同时,司库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打造敏锐的数据资产运营力及强大的财金资源整合力。这不仅需要贯通企业内部业务、财务、资金等数据,还需要与外部生态伙伴(如银行、政府、科技公司等)进行系统连接,实现数据联动,并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形成算力,全面释放数据价值,提升司库支持决策效能。正因如此,实现企业与银行、政府等外部机构数据互通(70.95%)成为企业司库在数据管理方面的第二大创新实践。

图1 企业司库数据管理的创新实践

2.部署数据贯通技术。数据的贯通依靠技术手段实现。《2021-2022年中国司库报告》调研结果显示,打造财资管理数据库(64.53%)成为司库数字化的下一个关键举措。将沉淀的内外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为企业多种数据应用场景提供相同的语言。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更多关注数据的存储和接口调用,在数字化司库的要求下,需要建立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数据产生、数据采集及数据的清洗与整合都需要相应的标准、技术和模型来实现。

3.关注数据安全与价值。根据国资委的政策要求,中央企业需要对数据管理的全过程采取保护措施,加强数据资产安全管理。可见,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企业司库数字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可通过数据备份、传输加密、数据加密、物理隔离以及防火墙等手段降低数据资产的安全风险。企业在数字资产治理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未来,企业司库将重点关注数据安全与质量,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的数据资产管理,致力于打通企业数据融通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数据资产价值,助力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中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运用智能技术打造自动化的业务运作流程

在实现数据治理与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企业司库将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高司库体系的运作效率,并从中挖掘数据的价值。在部署应用智能技术之前,企业应明确其想要达成的目标。整体而言,智能技术的作用可以总结为自动化,自动化又进一步衍生出提高效率、管控风险、辅助决策等多项功能。实现智能技术融入企业司库业务流程,可以将司库人员从重复性的工作中释放,在提升工作准确度的同时使其能有更多精力用于资金运营分析与企业价值创造。例如,企业可将RPA、OCR等智能技术运用于资金管理流程,一方面实现资金可视化、提升资金决策时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资金运营成本、降低资金操作风险。此外,通过在资金运营流程中利用智能技术内嵌风险监控节点来实现自动化的资金风险识别与预警,以及通过搭建数据驱动的资金经营分析模型,为企业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过程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将列举两项关键技术与业务场景,说明如何运用智能技术打造自动化的业务运作流程。

1.智能路由与资金均衡和融通。在网络工程中,“路由”通俗而言就是连接信息发出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径,或者说是线路的选择。在资金管理中有两项业务涉及路由的概念:一是资金支付与结算过程中,选择出款和入款渠道的线路;二是在信贷融资过程中,将资金需求匹配到合适的融资渠道中。在传统模式下,以上业务的线路选择往往是人工匹配的,存在效率低下、结果并非最优的问题。当前在智能技术的助力下产生了“智能路由”应用,它可以基于数据的分析由系统自动做出最优线路的选择。例如:在资金支付结算中综合判断支付方式、收费情况、渠道可用性等因素,选择最优的线路,以提高支付成功率,降低结算网关成本;将信贷双方根据成本、风险等因素进行优化匹配,实现借贷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2.数据平台与资金监管和分析。传统的数据可视化应用和决策支持系统都有“管理驾驶舱”的应用,它是将各类指标的实时情况以可视化的形式反映在同一个界面中,以便管理者据此做出决策。基于管理驾驶舱的理念以及数据的进一步整合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企业可建立起囊括各类综合控制指标的“司库数据平台”。司库数据平台通过对接内部财务和业务信息系统、在外部对接金融机构和上下游供应商系统,实现大量数据的集成,并根据管理需求进行调用,实现资金监管和分析功能。例如,司库数据平台可以通过地图可视化的方式,实时展现当前时点资金在不同地区、板块、成员单位之间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相应的预测,帮助管理者做出投融资、资金调拨等决策。

未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深入企业司库运营流程,以超自动化为技术发展目标,在赋能企业司库价值创造的同时帮助司库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企业快速成长的需求。

四、组织人才建设维度下的企业司库未来发展趋势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和职能拓展

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协调司库组织架构中的内部关系,实现“1+1>2”的效果,以支持司库管理目标的实现。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央企业在设计和选择司库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共同性。《2021-2022年中国司库报告》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司库组织体系的主要模式包括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集团层面建立司库或库务部,以及建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财资中心。其中,有57.8%的调研对象选择在集团层面专门设置司库部门,或称为库务部,履行金融资源集中管控和配置的职责。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司库体系的建设不是在传统资金管理或财务公司管理模式下的补充,而是集团整体层面的组织架构变革。与此同时,有56.57%的调研对象建立了区域性或全球性财资中心,占比同样超过了半数。可见,在我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借助全球化司库的力量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金融资源统筹调配。当然,是否建立全球性财资中心取决于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对于没有海外业务的企业而言,可以考虑根据国内业务分布情况划分大区,建立国内区域性财资中心。

(二)明确发展路径,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构建匹配的管理模型

在以往的系列文章论述中,我们基于ITSM(IT服务管理)成熟度模型,划分了企业司库管理成熟度的三大阶段和相应的五个成熟度等级,分别是:流程集中阶段的交易型和管控型司库,业务调整阶段的运营型和金融型司库,战略整合阶段的战略型司库。从组织维度看司库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随着企业业务经营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等应用手段的不断成熟,企业司库将变成以价值创造为目的,支撑公司战略和业务运营、资金高效运营和金融资源统筹管理的“战略家”。在战略型司库这一目标的引领下,企业司库由幕后走到台前,充分融入到业务管理中,发挥自身的数据优势与专业能力,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业务运营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先行者”。

(三)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司库人才综合化和数字化胜任能力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中央企业司库未来发展与传统资金管理和财务公司发展模式均有很大不同,不仅强调职能上的扩展,更突出数据治理与智能技术的应用。要实现向数字化司库的转型,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人才”上。对于司库体系的建设,无论是运营模式的转变还是新兴技术应用的实现,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在跨界领域人才的支持下完成转型。建设司库人才队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这样的人才“从哪里来”。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即司库人才应“综合化”与“数字化”兼备。对理想司库人才的描述通常为“知金融、善财务、懂业务、强数据”的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应包括战略思维能力、数据运营能力、数字化工具运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多项核心技能。然而,企业在明确司库人才选择标准时应避免进入一个误区,即对于金融、财务、业务和技术的要求均同时具备。这样的人才即便存在也是凤毛麟角,不一定能够满足企业司库建设的要求。企业应将司库建设人才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次进行划分,例如司库管理型人才、司库业务型人才和司库技术型人才。其中,司库管理型人才侧重于整个司库体系建设的规划,将司库体系建设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联系,这是决定司库体系建设发展方向的关键。正因如此,《2021-2022年中国司库报告》的调研结果显示:战略思维能力(63.61%)成为未来企业司库人才首要的必备技能。司库业务型人才应具备将原有的金融、财务、业务知识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的“技术亲和力”,可以敏锐地挖掘业务执行过程中可以利用技术实现优化的场景,最终确保司库职能向战略决策和风险管控转变。但这类人才不一定需要精通技术,对于技术的应用与落地实施,可以交由司库技术型人才来完成。总而言之,管理型、业务型和技术型人才共同形成了司库综合化人才需求,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三方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司库体系的转型。

对于第二个问题,未来司库人才发展的趋势应是“外部吸收”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上述复合型人才并非没有,但可能更多地存在于金融、咨询行业以及相关金融科技公司。企业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实现外部前沿理念和技术的输入,在此过程中注重内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将外部供应商长期沉淀下来的能力与自身实际运营情况相结合,为未来培育骨干型人才。

猜你喜欢

资金数字化金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起舞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