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生
2022-10-21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
文/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
与鸟类相比,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哺乳动物造成的冲击更为显著。事实上,在被人类大规模改造后的环境中,中大型兽类基本上了无踪影。对现存的大型兽类而言,那些被人类有意保留下来的荒野之地,以及那些更偏远、更宽广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是它们最后的家园。当然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型兽类,如美国的白尾鹿、黑尾鹿,印度孟买的豹等,出现在人类城市生活空间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这些情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前提条件是这些城市附近的生境仍然满足这些大型兽类的生存需求,且进入城市边缘地带是它们种群扩张、个体竞争的结果。整体而言,它们仍然是城市环境的偶入者和游荡者。
长尾叶猴
幸存下来的是谁?
对世界上更多的城市而言,生存在其中的兽类,更多的是一些体形较小、行动灵活、适应能力较强的种类,如刺猬、野兔、松鼠、鼬类、獾类、蝙蝠等。它们大多处于城市环境的适应者这一层级。当然了,它们中间也有一些会成为机会主义者,会主动取食人类创造的食物资源。为了适应人类生活的城市环境,留存下来的很多小型兽类更倾向于在天黑之后活动。相较于鸟类,在不同绿地中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面临的孤岛效应更为严重,由于生活环境被片段化分割,它们不同的种群被隔离开来。因此,更多的情形是,我们只能在一些较大型、植被保存较完整的城市绿地中偶尔发现它们的身影。
出现在市区的赤狐
白尾鹿
居民楼前的豹
对一些适应能力很强的哺乳动物而言,拥有不挑食的习性是它们在城市里成功生存的关键,浣熊之于北美、赤狐之于英国、长尾叶猴之于印度,便是野生哺乳动物对城市良好适应的成功典范。在某些区域,这些兽类已经从机会主义者向伴人种转变。
貉
重回故乡的故事
一丘之“貉”
在中国,上海的貉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案例。作为一个近百年以来急速扩张的城市,上海的陆生兽类的种类和数量一路下降。百余年前,在青浦、奉贤等地区种群数量尚可的獐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世纪之初,野生动物调查中还有踪迹可寻的豹猫也没了踪影;幸存的狗獾只能蜗居在一小片待开发的荒地中等待未知的命运。
作为犬科动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貉是东亚地区的代表性物种。与许多野生动物一样,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貉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家园。这就是发展的代价。令我们略感欣慰的是,与很多物种相比,貉又是幸运的,它们的种群依旧顽强地生存在松江、青浦、闵行和浦东等地。更可喜的是,那些藏匿在人类视野之外、之前只生活在城市中残存的近自然荒地中的貉,开始向人类营造的人工绿地和林地挺进。城市居民接二连三地发现,它们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公园绿地乃至小区环境中。
2020年夏,一场风波不期而至。在上海松江区某居民小区里,习惯投喂流浪动物的人士发现一些该年新生的幼貉也接受人类的投喂,于是投放了小山一般高的猫粮,结果却改变了本应自然扩散的幼貉习性,制造了随之而来的人兽冲突。对生活在城市里的貉而言,自然的山林旷野才是它们最好的家园。对城市而言,貉这样的野生兽类选择在这里生存,是城市建设的幸运。
獐
回家的小灵猫和獐
与貉的故事类似,2021年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布设的红外相机显示,上海多年以来没有活动记录的小灵猫依旧存在。同时,从2006年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合作推进的獐重引入项目,也使得重新回归的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松江浦南林地、崇明明珠湖公园等城市绿地逐渐实现种群恢复,其数量已经从最初的三十余只增长到三百余只。其实,人类只需与野生动物保持合适的距离即可,无须过度关注它们,更无须过度打扰它们。享受与动物不期而遇的瞬间即可。大自然自会在人与动物之间实现应有的平衡。
家鼠大队需要我们另眼相看
在人类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代表的狭义的家鼠类动物受益最大。作为典型的伴人物种,家鼠虽然不被人类待见,但它们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中所展现出的高超适应能力,却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在恐龙时代顽强生存的生动体现。
同时,鼠类是城市野生动物食物链的基础,城市里的黄鼬等小型肉食兽类、蛇类和猛禽都不会放弃在它们身上展现自己的捕食者本色。
褐家鼠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之道又是什么?
与鸟类和兽类相比,大多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其中,合适的水源和隐蔽的场所是关键。能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两爬类动物,大多只是城市环境的适应者而已。在热带地区,植被和气候所具有的特点,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在这些地区的人类城市范围里,两栖类和爬行类尚可以找到足够的生存空间,甚至可以与人类和谐共存。但是,在世界上的更多地区,尤其是城市密布的温带环境中,种类和数量本就有限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显然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
青蛙
两栖动物困境重重
对两栖动物而言,它们面临的是如何适应城市湿地大量减少和水体污染这一双重困境。那些残存于城市现存的河流和池塘中的、以蛙类为代表的两栖动物,还不得不面对那些早已呈现渠道化的水体和边缘垂直的固岸给它们带来的挑战。这些都是它们无法逾越的高墙。因此,对采取大量繁殖后代策略的两栖动物而言,它们即便能够找到合适的水域作为产卵场所,它们也会面对后代无法在完成变态发育后回到陆地的困境。而水域之间的相互隔离,更使得城市两栖动物无法迁移和扩散,最终只能以分割的小种群形式存在,艰难地求生。更不要说这些两栖动物还要面对人类的捕杀,许多人依旧对这些所谓的“美味”垂涎三尺。
石龙子
与两栖动物类似,大多数爬行动物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大多数龟鳖类动物与两栖动物类似,它们对水环境的要求很高。在城市里,实在很难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空间。蜥蜴中的壁虎稍显幸运,不少种类已经在与人类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养成了生活在人类的房前屋后依靠灯光捕食昆虫的习性。不过,包括石龙子在内的其他蜥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自然山林消失后,城市里的林草树木很难满足它们的生活需求。至于蛇类,问题可能更复杂一些。对公众而言,谈蛇色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蛇类的不科学认知,促使人类害怕蛇类,并演变为遇到蛇类就会想办法杀死它们的普遍心理。与此同时,城市道路也是这些野生动物不得不面对的天堑,面对迎面而来的车辆,它们完全没有任何抵挡能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不容乐观。我们在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帮这些动物朋友寻求新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