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多彩黄河
2022-10-21小康赵狄娜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赵狄娜
摄影/宁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黄河宁,天下平”,黄河生态安危事关国家盛衰与民族复兴。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考察黄河,并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亲自擘画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宏伟蓝图。由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此后,中央各部委发布多份文件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沿黄9省(区)响应中央号召,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方面做出安排部署,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往昔基色,沧海桑田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构成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根基,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这里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不仅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还是“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但同时,黄河也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时期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做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党和国家把这项工作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21年,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25万平方千米,设立河湖长22.76万名,推动黄河保护立法实现实质性突破;水利部门通过推进黄河流域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9年的0.554提升到2020年的0.566,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下游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2014年以来沿黄河9省(区)1547万人摆脱贫困,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加快推进,百姓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良表示,“十四五”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从人们的思想上就已高度重视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黄河流域的生态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在向好的形势发展,主要表现在小浪底投入运用之后,黄河下游经过19年到20年的调水调沙,其河床的河底高程平均下降了2.5米,千里悬河的危险态势得到了较大缓解,同时实行了20年的水量统一调度,黄河下游不再断流,使整个黄河中下游河段的生态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谈起从事黄河治理多年的感受时,他如是说。
当然,目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当下,仍处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黄色为基色的黄河,正走在焕发新机的征途上。
绿色动能铸就新黄河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全面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30年,黄河流域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共治、环境共保、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粮食和能源基地地位持续巩固,以城市群为主的动力系统更加强劲,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流域人民群众生活更为宽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将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确定为标志性战役。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严控高耗水行业发展。维护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加强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强化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基本完成尾矿库污染治理。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为深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和管理改革、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关键路径。黄河中游、主要沿黄城市、十二条重要入黄支流是流域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重点,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于扭住黄河排污“牛鼻子”,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又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聚焦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统筹补短板、防风险、强生态、提能力、抓示范,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提出到2025年,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1.58%,水土保持率达到67.74%,退化天然林修复105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36万公顷,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1.9%,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90%,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
紧跟中央步伐,沿黄9省(区)政府积极行动。
自2019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中长期课题,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先后形成《系统破解“缺水”难题 推动内蒙古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人工林建设思考建议》《关于提高沿黄地区农业用水效益的建议》《农业用水效率逐年提高的原因分析》等7份社情民意信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明确了2030年、203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为落实好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提出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加强流域水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科学推进黄河安澜体系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10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青海印发《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两屏护水、三区联治、一群驱动、一廊融通”,即:守好筑牢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河源生态保护修复区、泛共和盆地荒漠化治理区、河湟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联保联治,把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动力源,打造以河湟文化为核心的千里黄河文化走廊。并从加强源头保护、统筹流域治理、强化科学管理、厚植发展基础、促进城乡发展、弘扬河湟文化、保障改善民生、深化交流合作、提升治理能力九个方面实施重点任务和工程。
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省际合作,2021年,山东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搭建起黄河流域省际政府间首个“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协作保护机制。协议综合考虑黄河水情和两省实际,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如今,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作为受益方,共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推动形成了上下游两省政府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新格局。
供图/成方
长40米、宽0.4米的巨幅国画长卷《黄河全图》,由著名画家成方历时7年凝聚全部心血创作而成,从美术的视角,记录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几乎所有重要的场景,以力求把母亲河每一寸容颜、每一分韵致都呈现给世界。
扫码阅读创作故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则把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强化重污染水体消劣达标、系统推进水生态修复、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方面入手,推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特别是对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加快推进工业污废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和“无废城市”创建。
同时,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背景下,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位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铸就“新黄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张金良表示,“未来可以根据智慧黄河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孪生流域为基础、以算据算法算力为核心、以物理流域与孪生流域同步仿真运行为驱动、以智慧黄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为目的,构建满足‘数字化场景,精准化模拟,智慧化决策’的智慧黄河体系。”
以红为魂,厚植文化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激发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是国家赋予沿黄河9省(区)的历史使命,是全体华夏儿女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不久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印发实施,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方面做出安排部署,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沿黄地区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两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通过组织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3.1亿元,支持沿黄9省(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重要遗址遗迹、特色公园、非物质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等项目建设,黄河相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红色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红色文化,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在山西,“黄河之魂在山西”文旅品牌正在叫响。《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依托黄河干流及其东岸的自然生态资源、文化遗产和红色旅游资源,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主轴,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黄河沿线为主体,以沿线A级景区和重要镇村为支撑,打造黄河流域最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廊道。并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为重点,按照“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思路,打造三大文化发展带。其中包括打造以红军东征,晋绥、晋察冀、晋冀豫三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和走向胜利红色线路为依托的红色文化发展带。
四川多措并举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不仅出台《四川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9方面22项工作,还编制《四川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四川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和文物保护、非遗保护、大草原文化和旅游品牌等专项规划,统筹推进黄河国家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此外,深入研究挖掘四川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普查梳理四川黄河流域文化资源2181处、旅游资源5756处。创新提出“河源文化”,从江河文明对话源由、绿色生态文明源头、特色民族文化源流、红色长征精神源泉等方面阐释四川黄河流域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共同构建黄河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为弘扬黄河优秀文化、树立文旅行业标杆,不久前,甘肃省文旅厅与兰州市文旅局、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兰州文旅产业集团共同策划“强省会·最美黄河故事”主题活动,共评选出兰州老街、栖云小镇等8个黄河文化兰州段优秀文旅产业项目和柴林、吴永忠等7名产业带头人,成为激励先进标杆、激活文旅业态的崭新实践,集中体现了黄河文化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品牌的丰硕成果。
陕西承载着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拥有渭河、延河等重要黄河支流,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近年来,陕西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等要求下,还将不断在红色线路、红色景区中加强文化创意,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更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时,加强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主题的群众文艺创作,挖掘一批保护、弘扬黄河流域红色文化群艺精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作品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
共抓大保护、共谋大发展,期待新时代更加精彩的“黄河故事”在神州大地创造、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