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
2022-10-21周欢
周 欢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辩证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运用,并且强调在处理各项工作与生活中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能够提高群众幸福感与满足感,也有利于助力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为社会主义发展锦上添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任务,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要求,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为推动我国不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坚持促进公平与兼顾效率的辩证统一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实现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落后、生产力水平欠缺的国内环境,中国选择以“一化三改”的形式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通过开展农村生产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形式,迫切地希望能够既兼顾效率,又实现公平,使我国人民能够早日走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但是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实现过程本身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使经济没有获得理想效果,但为后人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波浪式共同富裕观将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一次升华,使这一思想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并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先富带动后富”命题的提出,为全国经济共同繁荣提供了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对各项政策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更新与改进。具体体现在:继续完善初次分配、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分配不公的问题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公平与兼顾效率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做到高效率发展;离开高效率的发展,公平就难以实现。实现共同富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只有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助力护航。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辩证统一
正确区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成果。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装,并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方使得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与成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其统揽全局的特征,决定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整体性、领导性的优势。“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对此,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所通过的《决议》也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在当前国际环境更加震荡起伏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坚定党的领导地位与中央权威,坚持中国制度的政治制度的显著特色,以实现稳大局、促长久的目标。
人民主体地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践行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规定性所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孟子·尽心下》中曾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想治理好国家,应站在百姓的角度出发,而非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样才能兼顾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特点是“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也就是说,共产党人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为实现这一利益而不断奋斗。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应人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的同时,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阐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容与路径。就理论而言,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与鲜明特色,并且这一特质在多次会议与讲话中都有所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发展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我国“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设定,基层协商民主制的完善;在保证惠民政策推进的同时,也保障了群众监督与管理社会的权力。“十四五”规划中,继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农村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等,这都体现了为百姓安居乐业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
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我们把握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加速前进,为各项政策制度落实提供基本遵循。另一方面,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只有坚定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调动广大群众,更快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三、坚持区域发展与整体推进的辩证统一
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正确把握区域发展与整体推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环境变化特点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和新见解,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区域发展与整体推进分别对应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同层面,其侧重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发展对应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层面,强调的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缓解东西部、南北方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快推进现代化。而整体推进强调的主体对象是全体,即群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国家,各个地区一齐发展进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也有所不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每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进行。要求分区域,注意协调好局部地区的差距问题,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共同富裕一步步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引领我国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地区差异、城乡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已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缩小地区贫困差距关系发展稳定全局。在“十四五”规划中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更加细致的战略规划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带动中、东、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改变东北老工业区与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经济面貌。可以说,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保障了资金分配更加公平与科学的同时,也提高了区域管理水平。
当然,强调区域发展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划分区域进行发展,更不是脱离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事关全体人民群众。坚持区域发展与整体推进的辩证统一,实质上是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仅靠某一地区的发展是不够的,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推进各个地区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覆盖范围广的工程,既需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也要注重整体上的发展,才能解决好共同富裕路上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带动全局提升。
四、坚持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的辩证统一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意味着其实现过程具有长期性,需要设置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同时,也特别强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始终朝着总目标靠近,又要与现阶段情况相联系,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翻两番”的设想,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了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为顺利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而部署设计了新的三个发展阶段,被称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这既是对当时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变化的科学规划,也是结合民众需求变化所做的调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与当前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为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显而易见地表明,当前国家发展离共同富裕又更近一步。目前,我国又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同样强调分阶段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明确提出“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能否正确处理好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事关实现共同富裕的成败,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脚踏实地缩小收入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越走越好。
五、坚持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辩证统一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把握物质层面富裕与精神层面富足的协调性,既要注重发展经济、调节收入水平,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共同富裕首先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富裕,既要千方百计提升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又要想方设法缩小贫困差距。“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共同富裕,存在着许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市场监管不到位导致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如期发挥效益、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供给差距大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高度重视发展经济、提升社会财富。党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为实现共同富裕沿着正确轨道运行把握定向。如:强化就业优先战略、重视就业,科技助农、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调节分配收入体系、激发社会成员劳动的积极性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另一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所强调的重点内容。“实现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裕,也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当前中国社会来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发挥文化生产力的最大效益是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质实现群众精神富裕的重要手段。十八大的精神促使文化改革不断发展,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消费市场体系得到规范与调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得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健全,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宣传性质的场所、灵活运用各种平台巩固群众意识形态与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养。
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是有机统一、互相促进的,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富裕就难以实现;反之,精神富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智力支持。从当前社会来看,通过政策体制改革与有效的市场秩序监管,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收入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改善,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做大做强文化市场,既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够坚定群众的意识形态,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更快更好地实现“精神富裕”。
总而言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两者辩证关系的把握,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与运用,也是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所作的科学回答。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以辩证思维观点与方法去解决共同富裕道路上遇到的难题、去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共产党人政治立场与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把握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①“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