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
2022-10-21戴佳朋
戴佳朋
伟大事业必然需要伟大思想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是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为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内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进取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和改变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重视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要义所在:一方面,人类作为改造世界的实践主体,其全部活动的指向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把世界变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不断自我超越,在否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使人类在自己全部活动中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向善和唯美的活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内蕴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进取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第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辩证过程的高度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只有解放思想,面向实际生活,让思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检验已有的认识,实现实事求是的目标。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对我国来说,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认识,把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是一场改变中国的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的直接体现。
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形而上学的片面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的实质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其思维模式就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与时俱进要求人们从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辩证地认识世界发展。它启示我们看待世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不能搞“刻舟求剑”,也不能自我孤立搞“鸵鸟主义”,要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中认识与世界的联系,推动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中国以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三,开拓进取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的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理论的持续创新,理论创新又会指引实践进一步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的发展在本质上要求人们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实践是思想之母,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会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及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这种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就是勇气,就是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敢于开拓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体现出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同样需要运用辩证法思维方式,不断开拓进取,善于总结新的实践创造的新经验,及时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注入活力。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表明,只有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和善于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所展现的科学性,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之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生命力,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能够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最具价值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其唯物辩证法所提供的认识矛盾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条件不同,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也不相同。因应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旧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同样也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对前一种情况,社会一般采用革命的手段消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而对后一种情况则采用改革的手段消除生产力发展障碍。我国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总体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然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使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主动变更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基本规律指引下,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取得了如此辉煌成就。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能被目前强势的资本主义所迷惑和吓倒,不能丧失信心。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有预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们就提出过“两个决不会”的重大理论判断。“两个决不会”阐明了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已经决定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只有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确保了人民生活水平能稳步提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有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明天。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矛盾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因与外因、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表现形态的不同,其社会矛盾的呈现样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正确认识矛盾和把握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关键在于要找到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使其“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在构成事物的矛盾总体中,决定事物性质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的运动中能够相互转化。无论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矛盾的性质也是由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所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在工作中既要抓重点也要注意“两条腿”走路,做好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体现。这条基本路线既明确了我们的中心工作,又明确了我们的手段和原则,从而确保了改革开放在大风大浪中能乘风破浪。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正是有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科学分析了涉及改革开放方方面面的因素,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有效地保障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内容为核心所展现的科学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纵观改革开放历史全过程,正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未来发展中,我们也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