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

2022-10-21文/茹

中华魂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精神

文/茹 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括,阐明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激活中华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创新、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良性互动中,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恢宏史诗。

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价值共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对人民关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两者的价值共因。

夏、商灭亡的原因是西周贵族经常讨论的命题。周公旦认为,夏、商的灭亡在于他们“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他极力主张西周王朝统治者要敬德保民。《尚书·泰誓》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也就是说,上天欲了解天子治理如何,则看民的反映,听民的呼声。天子如果了解自己的政绩,不要以水为鉴,当以民的反映为鉴。民会如实地反映统治者治理的情况。“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成为我国历代帝王将相的座右铭。西周初年的文书诰命中,始终表现了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先秦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提倡“与民同乐”,即民贵、君轻、社稷次之。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王朝统治者有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为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进一步诠释、丰富,形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胸怀坦荡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因是人民至上的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总结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一是立场最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场都是为人民大众争取自由和解放。二是事业最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群众推动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最科学、最彻底、最有号召力的理论。三是真理最伟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危亡的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真理信仰。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是模型最好用。马克思、恩格斯系统梳理总结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科学设计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模型,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五是哲学思维最相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毛泽东讲:“马克思的学说最管用,一是中国社会需要,二是中国革命需要,三是一旦被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住了,中国就发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扎根,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其为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民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马克思主义根植中国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身边始终带着中华古典书籍,每次重大胜利后的诗词中都充满着中华历史典故的哲理智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机械照抄照搬,而是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任务,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并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实行市场经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百年伟大实践证明,时代是思想之母,一个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的重要讲话,擅长运用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典之多,数不胜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穿越惊涛骇浪、闯过逆流险滩,如何翻山越岭、问鼎辉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具体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啊,我们要尊重它,也要弘扬,把它里面精华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深刻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关系,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百年实践的必然与趋势。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破解世界发展难题,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古代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昌盛的传统文化,从春秋战国到“康乾盛世”,中华民族一直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扩张,中华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落,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领导中华民族踏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回顾中外民族兴衰历程,文运始终与国运相牵,文脉始终同国脉相连。从欧洲文艺复兴看,欧洲国家之所以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能够从黑暗中世纪发展成为现代世界中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人文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在精神领域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观念、道德理念等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从全球抗疫实践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中医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倡导的仁德义观念以及五行相贯、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成为中国抗疫特有的文化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社会的曙光始终照耀着我们。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树立起来,把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挖掘和提炼出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真理本土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凝聚全球共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向蓬勃发展的中国“学习什么、借鉴什么”的无尽特色宝典。

微观思维注重局部效益,宏观思维注重统揽全局。机械化时代,是车间平台时代,是以微观思维为主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累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西方民族具有微观思维优势,在机械化时代盛极一时是历史必然。但西学简单的二元对立、狭隘的冷战思维以及所奉行的弱肉强食、强者通吃的丛林法则,也是造成当今世界霸权战乱、瘟疫肆虐、金融海啸、民族冲突、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东西对峙、南北分化的人类战争与冲突的思想根源。信息化时代,是体系网络时代,是在微观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宏观思维为主推进智能化、全球化网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

东方民族具有宏观思维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必然。东方民族宏观思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来的,强调的是全局观念和天下情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基本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当前,全球正处于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规模无可超越的中国高铁传奇以及“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承诺,无不体现出宏观思维的时代伟力。在全球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一个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以微观思维为主构建的西学显然无法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以宏观思维为主构建的东学智慧,有着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久不变的魅力,信息化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势必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金钥匙。

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理论成果蔚为大观。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相结合,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勃勃生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创造性提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与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完整一体、标识鲜明的精神话语;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内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等等。习近平总书记从精神文化方面系统深入展开的一系列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创新了思想理论话语方式,构筑起新时代精神文化话语体系,创造性发展了新时代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创造性推进了新世纪人类文明,极大地拓展了作为思想文化成果的认识视野、交流渠道、传播空间。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文化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紧密结合文明积累和现实所需,与所处时空相经纬、相融通,立足新的时代、面向整个人类社会,自成一体、完整统一的精神文化话语展示出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国精神的优秀品格,既具有中国底气,又显现中国气派。

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中华民族在学习中进步、在交流中互鉴,不断学习世界文明、人类文明,展示出极大的包容性,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所以伏而又起、不断壮大的密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再到40多年来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无不证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出新出彩的深刻道理和历史逻辑。正因为此,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应时应地、随时随地的马克思主义有了天然的共同共生之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博大胸怀充分吸收和合理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未来前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现实张力

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特别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就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西方力量优势受到非西方群体性崛起的系统冲击,全球权力从西方向非西方加速转移,国际格局出现了力量分化和局部重组的总体态势。“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对中国来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利趋势正在形成。一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主流。二是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极大提升了东方国家国际话语权。三是发展中国家合作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2013年以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都是发展中国家群体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国际制度安排方面的适应性调整,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也让非西方国家“制度性崛起”成为可能。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合作仍大有可为。当前,自由国际秩序面临困境,英国脱欧影响还在继续,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泛滥,以追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为主的西方文化显得束手无策,迫切需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形成新的集体倡议和共同行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群己相济、自强不息等思想,正是解决全球共同问题的良方。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合一”指的就是要善于调节身心矛盾、“人我合一”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尚中贵和”指的是要和谐相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宋明理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着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大家智慧,这些横贯中西、震古烁今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是解决当代全球共同矛盾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形成新的集体倡议和共同行动的思想基础,更是凝聚发展中国家的精神纽带,时代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

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十分重视从理论上探索、思想上总结,又高度重视从文化视阈观照、从精神角度挖掘,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历史养料、道德建设的传统精神、走向世界的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中华文明复兴的新征程上,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源头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两个大局”,科学分析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进程和深刻内涵,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思想养料,在同时代相交、同世界相通中深刻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就精神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贯通历史与现实,贯通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贯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贯通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贯通文化强国目标与文化发展战略,贯通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贯通中国与世界,大大拓宽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视野和文化视野。从思想理论角度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从精神文化角度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从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巨大的思想文化财富,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结合,思想理论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结合,从思想理论和精神文化上扩大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认识视野。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精神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