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贫安置社区治理研究
——以怒江州兰坪县为例
2022-10-20李朝辉黎倩雯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00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李朝辉 黎倩雯(.云南大学 民族政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云南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N].人民日报,2014-05-27(01).同时此次会议也首次提出“民族互嵌式社区”这一民族理论概念。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随着“十三五”的圆满结束,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和“能致富”转变。其中,形成完善的易地扶贫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模式,对实现民族地区搬迁群众“稳得住”和“能致富”的目标起着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区研究受到了学界的持续关注。学者们从“民族互嵌式社区”概念界定、内涵分类、建设路径、功能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层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张会龙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一种复合式的社区,是不同民族成员在共同地域基础之上组建的相互尊重、平等的社区利益共同体。②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马晓玲提出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对民族工作“新常态”的解答。③马晓玲.关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乌小花、乔国存指出具有一定相同特征的多民族社区在城市社区互嵌式建设过程中,通过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构建,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④乌小花,乔国存.“民族互嵌”视域下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浙江省宁波市ZL社区民族工作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理论研究相比,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且主要目的是为探索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路径提供各具特色的实证案例。根据地域范围,关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证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内地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实证研究。乔国存、康旭通过对浙江省两个民族社区的研究,指出平等和发展基础上的城市“民族互嵌”能有效缓解和消解民族区隔和距离,促进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⑤乔国存,康旭,包格乐.城市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两个社区民族工作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马晓玲、洪舒蔓通过对成都市浆洗街三个民族社区的调研得出,从治理的视角出发,应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为社区内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各民族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类别,以更好契合和满足社区内各民族居民的需求。⑥马晓玲,洪舒蔓.治理视角下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研究——关于成都市浆洗街三个民族社区的调查报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4).温士贤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案例研究,从社区功能的视角出发,将民族互嵌社区分为四种理想的类型。⑦温士贤.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的多元类型与建设理念——基于珠三角地区的案例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04).高文勇、尹奎杰对贵州省兴义市某街道社区的调查发现,要精准识别民族互嵌社区的场域情境,通过社区制度体系的精准供给,提升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效能。⑧高文勇,尹奎杰.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以贵州省兴义市S街道社区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02).陈纪通过对天津市“两县三区”的调研,考察少数民族成员与汉族或与其他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的嵌入意愿,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社区资源支持角度,评价社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作用与影响。①陈纪.社区资源: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社会支持研究——天津市“两县三区”的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06).
第二类是对边疆地区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证研究。蒋慧、孙有略通过对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调研,总结了“民族情深党旗红”的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治理经验,讨论新时代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的长效运作机制。②蒋慧,孙有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研究——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6).薄辉龙通过对新疆哈密地区的研究,将当地民族嵌入社区的“早期嵌入式”和“新时期嵌入式”进行了比较。③薄辉龙.一个蒙、哈互嵌式社区调查报告——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韩家庄子村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李健、荣幸通过对云南、内蒙古等七个省份社区的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社区社会结构、社区环境以及社区文化三个维度分析社区异质性对族际交融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社区组织的调节作用。④李健,荣幸.民族互嵌式社区异质性与族际交融关系研究——兼论社区组织的调节作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李文钢通过对云南靖安新区的调研,从个体相互嵌入和群体相互嵌入两个层面讨论了西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实践路径。⑤李文钢.西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研究——以靖安新区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1(03).王江成通过对云南永宁摩梭人村的调研,尝试运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探讨当前摩梭人村社面临的族际交往等治理问题。⑥王江成.村民自治与“民族互嵌”:民族村社治理现代化的两个维度——以云南永宁摩梭人村社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对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可资借鉴的民族互嵌进行研究。总体来看,关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证研究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涉及的省市较少。即便在所涉及的省市中,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涉及对成功案例的深入研究及总结也较少。尤其是云南,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存在不少有关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亟需对此展开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基于此,本课题组于2021年暑假前往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开展田野调查,试图总结提炼“兰坪实践”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经验,以助于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长效运作机制的构建。怒江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又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本次田野调查调研点选择在该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着重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全县总人口195874人⑦兰坪县统计局.兰坪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1-06-23)[2022-04-01].https://www.lanping.gov.cn/xxgk/015280842/info/2021-158.html.,少数民族人口94.9%。⑧兰坪县人民政府 .兰坪概况[EB/OL].(2021-06-23)[2022-04-05].https://www.lanping.gov.cn/html/lpgk/.其中占比最高的前6个民族分别是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汉族、怒族、彝族等。其中普米族和怒族属于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傈僳族是全国特别贫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是兰坪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共计11877户4477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993户37966人,贫困发生率4.8%。易地扶贫搬迁所涉及的人口占全县乡村总人口的26%,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0%。⑨怒江州人民政府.兰坪县搬迁群众即将迎来新生活[EB/OL].(2019-10-25)[2022-04-01].https://www.nujiang.gov.cn/2019/1025/13412.html.其中,集中安置点25个(含跨县安置点2个),共安置11745户44313人;分散安置点10个,共安置73户228人。实现了141个自然村组整体搬迁,城镇化安置率达79%。这意味着超过五分之一的兰坪人进行了易地搬迁,其中大部分人从农村来到城镇,从传统社区变成民族互嵌社区。兰坪县易地扶贫安置的变化之大,时间之快,范围之广,对易地安置后的社区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兰坪县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为指引,以满足搬迁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实施社区再造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具有兰坪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多民族互嵌式治理模式。
二、实践探索:多民族互嵌式的社区治理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一种新兴的、多面向的、平等的社会结构。它的建构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①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对此,兰坪县积极探索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从新房分配、治理体系构建,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等方面下功夫。
(一)“选在一起”:安置社区的新房分配
兰坪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严格按照《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执行。首先,精准识别需要易地搬迁的对象,在确定搬迁对象后,乡镇与搬迁对象签订“三个协议”(搬迁协议、搬新拆旧协议、脱贫就业协议)。其次,在签署协议后按年度锁定人数,登记造册,根据搬迁对象的个人意愿选择搬迁点,再按照户口现有人数以每人不超过25平米的住房建筑面积来建造安置点房屋。最后,发放补助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补助两万元。
新房分配环节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的基石。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协调领导小组按照“集中抽签、分批入住、稳步推进”的思路,对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竣工、抽钥匙交房及搬迁入住时间作了系统安排。②怒江州人民政府.兰坪县搬迁群众即将迎来新生活[EB/OL].(2019-10-25)[2022-05-01].https://www.nujiang.gov.cn/2019/1025/13412.html.为保证搬迁户切实感受到分房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除个别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搬迁群众被村两委提前安排到出行便利的楼层,其他搬迁群众均采取抽签的形式来确定自己的搬迁房。抽签仪式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各乡(镇)派代表到县城抽取抽签序号,并按照抽签排序抽取房卡。其次,抽到房源后,各乡(镇)统一在辖区内组织搬迁群众到现场进行二次抽签,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委会干部、搬迁群众代表到乡(镇)政府安置房分配现场抽取各村的房源号。最后,各村的搬迁户以户为单位进行第三次抽签,到村委会现场进行抽签,当场签名按手印并造册登记。
因为抽签的随机性特点以及搬迁群众搬迁意愿的不同,原本同一村落的村民被分散到不同的安置点,决定了易地扶贫新社区多民族互嵌的特征。以位于兰坪县城北部的永昌社区为例,全社区共安置6951人,来自兰坪县8个乡镇87个村委会。涵盖了傈僳族、白族、彝族、普米族、怒族等5个少数民族。又如位于通甸镇的易门箐社区,搬迁群众来自两个乡镇12个村委会,主要由普米族、傈僳族、白族、彝族、汉族、藏族等6个少数民族组成。
(二)“住在一起”:多民族互嵌社区的治理体系
第一,实行网格化管理。兰坪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均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搬迁对象、居住单元等因素,将安置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推行“管委会+居民委员会+小区+楼栋+单元”模式,通过划分责任片区,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到人,信息共享联动,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梨园社区为例,选举产生了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三委。支部委员会主要负责本社区党的工作,在社区内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为党和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在社区范围内顺利完成提供组织保证;居民委员会则负责本居住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监督委员会则负责监督社区内各项制度的落实;此外,社区还成立了综治中心、调解委员会等。设立的小区长、小组长、楼栋长,负责社区工作链条末端的落实工作。楼栋长负责管理本楼栋的基本事务,同时负责本楼栋的卫生打扫工作;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自己分管的几个楼栋,解决楼栋长所反映的问题;小区长则负责管理本小区内的事务,解决小组长所反映的问题。若小区长仍无法解决,再向上反映到社区“两委”请求解决。
第二,积极发挥社会自治力量的作用。随着社区治理的不断发展,社会自治力量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兰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常见的社会自治组织有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其中,红白理事会是一个体现居民自治优越性的组织,其人员都是当地比较有威望的人,例如,支部书记、德高望重的老人、基层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致富带头人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各民族中受人尊敬的族人。他们除了在摒弃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协助解决部分五级网格化社区治理机制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本民族的成员不能理解国家政策,或者是因为民族习俗不同而造成矛盾时,红白理事会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解释、沟通、协调作用。这源于其成员熟悉本民族的习俗,又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作为一个中间人,更可能完成解释、协调、说服工作,以协助社区“两委”开展治理工作。
第三,拆除围墙消除邻里纠纷。解决邻里矛盾是社区治理工作的重点。在易门箐社区搬迁新房的房型分为楼房和独栋小院两种。独栋小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每家每户取消了作为户与户之间分隔界限的围墙。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曾经用围墙隔开时,邻里间时常发生各种纠纷。为了解决邻里纠纷,当地创造性地推行拆除围墙的做法,产生了许多积极效应:首先,拆除围墙后,原来存在于户与户之间的物理界限消失了,邻里间的心理距离大大拉近。其次,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敞亮,村容村貌也大为提升。最后,拆除围墙客观上增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交往。户与户之间物理围墙的拆除,客观上更加便利大家的交流交往,对于促进民族间基于交往交流之上的交融,奠定了居住格局的基础。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升旗仪式下的宣传活动。在搬迁的新社区中,每周都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属于政治仪式,参与人员身临其境,有助于激发爱国之情,促进对国旗等国家象征性符号的认知。特别是在多民族互嵌社区举行升旗仪式有助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增强各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位于营盘镇的梨园社区每周一都要求所有在家的居民参加升旗仪式,每次升旗仪式参与人员在200人左右。升旗仪式除增加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归属感、认同感之外,还是一个对社区居民进行管理教育的好时机。梨园社区在升旗仪式之后,还会组织全社区的居民进行卫生评比活动。许多居民之前都居住在地势险峻的地方,生活条件恶劣,卫生习惯较差,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搬迁到了新社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为了帮助居民改掉一些不良习惯,社区便在升旗之后就各户居民的卫生情况进行通报,对居家环境打扫干净的家庭进行表扬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卫生较差的居民,则点名批评。除了卫生评比,还设置了居民发言环节,发言不限内容,可以对社区管理提建议,可以对现有生活的感叹等。
第二,政治符号在社区中的运用。政治符号属于一种政治文化,是政府向公众提供大量政策信息以获得公众支持的手段。①张炳文.党的政治口号:传统、变革与启示[J].理论探索,2007(05).政治标语属于一种政治传播符号,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标语具有简明、便捷、成本低、覆盖率高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②孙保全.标语治边:边境治理的一种特殊方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兰坪县的口号标语通俗易懂,随处可见。在高楼上,在道路两旁,又或是村寨中,都时常能看到“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呀过上好日子”等标语。除了标语,还有许多描绘多民族共同生活情景的大幅墙画,以及石榴籽的雕塑等,这些政治传播符号无一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居民,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第三,树立社区先进典型示范。在社区树立先进典型,具有非常强的示范作用,有助于营造社区共同体氛围。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其对社区居民具有激励、自我教育以及校正的作用。在各民族互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涌现出了不少典型人物代表,通过树立这些典型人物,宣讲其感人事迹,宣讲其助人为乐奉献社区的精神,有助于提高社区其他居民的思想认识及政治觉悟。例如,易门箐社区在2019年开展以“家风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设置了以弘扬家庭美德为核心的7个奖励,包括“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善行义举家庭”“尊师重教”家庭、“致富能手”家庭、“民族团结示范户”等。在评选后组织颁奖,给获奖家庭颁发奖状和奖牌,增强了居民在社区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鼓励其他居民向获奖居民学习,在社区内部营造良好的风气。
三、社区治理模式:双向五级模式
图1 社区治理关系图
在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根据党员的人数设立临时党工委、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或临时支部委员会等党组织。临时党工委与乡镇政府互相配合,负责把控社区治理的大方向。对具备成立社区条件的安置点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两委”主要负责社区具体工作的安排,调整社区居委会下属的委员会的设置,选举产生小区长、小组长、楼栋长等负责社区工作的末端落实,实现党工委干部包干社区、社区干部包干片区、小区干部包干楼栋、楼栋长包干楼层。同时积极开展居民自治,成立易地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工作组。推动形成社区临时党工委与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见图2)。“双向五级”模式中“双向”即形成政府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五级”即管委会、居民委员会、小区、小组、楼栋等。此模式旨在提高社区搬迁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图2 兰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治理组织网络体系
首先,突出基层党建引领。兰坪易地搬迁安置点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过程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程度,增强社区“两委”班子履职能力。同时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打破地域的限制,搬迁户党员党组织关系统一纳入安置点所在地党委统一管理。此外,充分调动搬迁安置点社区党员同志的积极性,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形成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社区党总支、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之间相互衔接的五个层次的党建共同体,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标准网格化组织体系。如果安置点无党员而暂时没有设置党组织的,由所在地乡(镇)党委(工委)统一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抓好党建工作,确保党的工作全面覆盖。
其次,强化社区自治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旨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运作、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围绕提高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居民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养成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切实解决关乎社区居民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①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2017-06-12)[2022-05-03].Http://www.gov.cn/zhengoe/2017-06/12/content5201910.htm.在兰坪县,除自治的社区组织,如老人协会、妇女之家、红白理事会之外,还设置管理委员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管理委员会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建和管理,隶属于社区“两委”。主要负责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好各项政策和要求,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同时配合社区“两委”做好综治维稳、政策宣传、制度落实等各项工作。组织管理委员会成员、楼栋长,管理好安置社区的建筑物资、公共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管理好安置社区的环境卫生、车辆摆放等。组织保洁员维护安置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在社区“两委”和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通过选举或推荐的方式,产生村(居)民小区长、小组长以及楼栋长,加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协助化解社区矛盾纠纷,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促进楼栋、片区居住和谐,关系和睦。
最后,引导居民参与协商及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增强乡村治理能力。②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2-19)[2022-05-1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htm.这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开展定了基调。兰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形成由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居民群众参与的社区协商机制。参与协商的前提是居民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等。同时完善社区选举制度,规范社区选举程序,在选举过程中大力发挥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选出顺应民意的“当家人”。此外,社区的搬迁群众有权对社区“两委”进行监督,要求定期开展社区“两委”成员述职评议。在社区开展民情恳谈会、听证会,建立有效的社区沟通平台。
三、实践成效:多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现象,反映的是各民族间友好相处及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兰坪是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汉族、怒族、彝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白族是兰坪境内古老的世居民族;普米族于公元13世纪迁入兰坪境内;据唐樊绰《云南志》卷四记载,傈僳族在唐代就居住在此;汉族则是在明洪武年间来到此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屯垦戍边等政策,因此内地汉族官兵及其家属来到兰坪定居;怒族最早的一个支系来到兰坪是在唐朝时期;而彝族是于清末光绪年间进入兰坪。多个民族汇聚在兰坪,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和交流,形成了初步的民族交融状态。随着兰坪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的开展,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中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兰坪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兰坪于2021年入选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县。同时,兰坪县很多安置社区实现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经济联系。经济发展是促进地区发展、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兰坪县的易地搬迁群众共同生活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势必开展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在频繁的经济交往和联系中,增进彼此的了解认知,促进融合。换句话说,兰坪县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中各民族在经济方面的交往交流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交融。在国家扶贫和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搬迁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并促使部分少数民族打破固有的传统封闭观念。同时,在大力引进外地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多民族互嵌社区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兰会鞋业是在国家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帮扶政策的背景下建立的,带动了3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每月收入均在2000至5000元不等。其主要招工对象就是安置点内的搬迁群众,着重将年纪大、身体有残疾的困难群众安排手上作业、保洁员、门卫等工作。 作为重点引进的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截至2021年5月已带动周边群众增收3382.9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1340.88万元。带动周边劳务用工12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9人,务工人员中白族占比85.8%,普米族占比5.4%,傈僳族占比6.7%。在兰坪当地经济产业的推动下,社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区群众在经济的交流交往中,实现了较好的融合。
第二,公共服务。通过建立及完善搬迁安置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搭建了一个适合多民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新平台,并将新平台发展成促进多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所。如在梨园社区,设立了幼儿园和卫生室,以解决搬迁群众所面临的教育和医疗问题,使搬迁学生得以就近免费上学,改善社区群众的医疗条件。这些举措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隔阂,为实现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重要基础性条件。除此之外,社区还建了公共广场、村史馆、阅览室、村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爱心食堂等公共场所,为搬迁群众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机会;易门箐社区为了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提升新居绿化、美化水平,在安置点建设过程中专门为搬迁群众划出前庭后院,推进“微菜园”工程,居委会利用社区预留地资源,将土地以抽签的形式分配借给社区群众使用。各族群众在实现大部分蔬菜自给自足的同时,对搬迁社区产生归属感,同时加强了与周边居民沟通交流。同时,社区活动室是各族搬迁群众共同的家,所有婚丧嫁娶活动都在此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时,各民族群众也会相互帮助,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交流交往金融。
第三,文化保护及教育。文化保护及教育在增进民族理解,推进社会交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民族文化的保护方面,兰坪县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3项,州级20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0名,有3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有非遗传习所8个①今日民族.怒江兰坪:在传承中保护,让传统文化“活”起来[EB/OL].(2022-05-05)[2022-07-13].https://www.lanping.gov.cn/2020/0713/504.html.。普米族“搓蹉”等一大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挥了民族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兔峨乡聘请州县群艺馆老师和民间艺人,到社区传授傈僳族、怒族、彝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舞蹈,鼓励搬迁群众着民族服装、唱民族歌曲,并对表现积极的给予表彰。搬迁群众在新的安置社区不仅可以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②怒江党建网.兔峨乡:用实招,推动民族团结“石榴红”[EB/OL].(2019-12-03)[2022-05-05].https://www.lanping.gov.cn/2019/1203/195.html.在教育宣传方面,兔峨坝开展“光明夜校班一至一百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社区“义工”服务队伍资源的优势,在社区设立夜校,对不会写自己 、配偶及子女姓名,不会写自己家庭地址,不会写1至100数字的搬迁群众进行免费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汉字、数字的书写,提高其在新环境中的生活、交流能力,帮助其快速融入新生活。
第四,民族团结。通过开展各项评比活动,选出搬迁群众中的榜样人物并予以嘉奖,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兔峨乡的搬迁社区党组织牵头在搬迁群众中每个季度开展一次“文明示范户”“内生动力示范户”“尊老爱幼示范户”“五净一规范”“团结邻里示范户”创建评比等活动,引导广大搬迁群众积极参与自身建设,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实现社区和谐发展。同时也注重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培养,举行“新时代好少年”的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兰坪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并频繁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营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上措施客观上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追求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助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四、结语
每个民族群体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之后便形成各族群众在生存空间和社会结构上相互嵌入的格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民族群体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民族互嵌社区逐渐增加。2014年中央提出建设“民族互嵌型社区”便是基于此背景下。“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旨在打破少数民族和城市社会结构上阻碍民族团结的因素,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居住格局等各方面的互嵌,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局面和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本文的田野调查点兰坪县由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有效实施,搬迁群众纷纷离开原先高寒、边远、贫困的原住地,来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组成了民族互嵌式社区,既包括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也包含农村民族互嵌式社区。
2021年,兰坪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并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后续发展中,兰坪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面临着搬迁群众发展能力不足、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年老病残型贫困、社区自治组织缺乏活力等一系列挑战。这些问题虽然来自兰坪,却是制约着许多其他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发展的共同“瓶颈”。对此,可从实现移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保障机制、培养社会组织来提高居民自我组织能力,提高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度等方面思考具体的应对之策。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背景下,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体安置的后续工作,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工程。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促进安置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兰坪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是绝大部分边疆民族地区互嵌式社区的一个缩影,以兰坪地区的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研究标本,本文讨论了易地扶贫搬迁后形成的多民族人口混杂居住社区如何向“民族互嵌型社区”转变,以及针对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总结概括,对中国“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