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问题链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为例

2022-10-20上海市浦泾中学梁丹丹

亚太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核心母亲文章

上海市浦泾中学 梁丹丹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虽然基本能消化,但对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了解并不十分清晰;在课堂口头表达中存在回答片面、不完整等问题;面对课后书面作业的一道题,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其分解并多角度分析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基于这一学情,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为例,依托问题链教学设计,改进教育教学策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问题链教学设计的定义和特点

(一)问题链的定义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或可能)出现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化为一系列鲜明的、系统的教学问题。它是一组具有中心、顺序,相对独立和相互关联的问题。

(二)问题链教学设计的特点

1.核心性

以往在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多是围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逐一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环节中没有明确提出具有大纲功能的核心问题。问题链教学设计则核心性功能较为突出,能较好地将教学环节与核心问题解决相衔接。

2.关联性

问题链教学设计通过依托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核心问题解答的步骤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各环节的子问题。

3.层进性

问题链设计并非完全脱离正常的教学环节,而是在设计中将各教学环节与核心问题紧密结合,围绕核心问题,以问题形式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般将核心问题由易到难一一破解,锻炼学生的思维紧密度。

二、问题链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传统的教学通常将新课导入、时代背景、整体感知、深入探索、主旨提炼、课外拓展教学环节分成各个板块,问题之间关联性较弱,学生学习动机不够强,不善于提出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笔记呈现效果不足,学生思维能力较弱。问题链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从教师出发,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基于教学目标的角度,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革新学习观念、更新学习模式、创新学生思维。

(一)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革新学生学习观念

依据部编版课本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读,教师将《那个星期天》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整体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3)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通过核心问题为导向,从目的达成意识和主动学习观念的树立革新学生的学习观念。

1.树立学生目的达成意识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习意识的转变。六年级学生比较积极,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提供太多问题容易吓到学生,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在单元教学目标指引下,降低难度,以核心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树立学生的目的达成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向学生表达疑惑:那个星期天为何令“我”记忆犹新?一位学生抓起文章的第一句话,脱口而出:“那是我第一次盼望。”教师追问:那个星期天“我”盼望了什么?“我”盼望的结果怎么样?心情怎么样?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和“我”对那一天记忆犹新有没有关联呢?学生点头,陷入了沉思。教师问:“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好好研究这篇文章才能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学生点头,心也沉静下来。教师出示问题链,进入主题:(1)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2)“我”在盼望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我”的情感变化是如何体现的?(4)你读出了怎样的男孩儿形象?(5)“母亲甩了甩手上的水,惊惶地对我说”,如何理解“惊惶”一词?(6)“我”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的原因有哪些?

2.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观念

在核心问题的导向下,学生的学习目的清晰。然而学生的基础不一,为此,教师首先应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以六年级上学期所学课文《盼》进行导入,由旧知引入新知,学生产生熟悉感,对主人公盼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与感知。此外,核心问题及问题链还应与教学环节相对应,各环节之间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参与感、成就感和满足感。

要解决《那个星期天》的核心问题,学生首先需要了解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通过让学生速读全文,寻找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解决了核心问题的其中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劲头被充分调动。其次,教师拓展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个星期天》里的“我”,其实有作者史铁生小时候的影子。教师在讲到对“母亲”的分析时插入作者的相关介绍,分享作品中几段写“母亲”的语句,学生眼睛发亮的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对文章以及对“母亲”的理解,同时也激起了学生阅读相关作品的兴趣。

(二)以问题链为载体,更新学生学习模式

一般学习模式通常为教师讲、学生听。很多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学习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笔记都抓不住重点,或者听懂了看书又什么都不会,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难以到位,下课也不好意思问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更新学生的学习模式,辅以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指导。

1.科学记笔记,把握文章重难点

从学生的平时作业和学习效果来看,教师发现:学生课堂笔记的好坏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教师以问题链为载体,需要引导学生科学记录知识重点、难点。《那个星期天》的问题链二中,教师通过圈画描写语句,指导学生分析盼望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问:“在盼望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在寻找圈画的过程中,教师在板书中通过箭头简洁明快地勾勒出学生概括的表示情感的词,进而梳理了主人公的情感脉络,学生一目了然。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用鱼骨图梳理故事情节,用思维导图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使学生的课堂笔记方法更为高效,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立足于文本,把握思维和语言

情感虽然是抽象的,但情感类记叙文并非毫无踪迹可循。很多学生对情感类记叙文是凭语感把握,说不出所以然。对此,教师应更新学生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入手,准确把握文章情感。《那个星期天》中教师从“惊惶”一词入手,通过指导学生寻找“母亲”的行为表现,理解最终没有去成的经历给主人公带来心理伤害,理解“母亲”忙碌的身影给主人公留下的印象之深。另外,在梳理文章层次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间词,从语言形式到具体内容,从而理清了文章脉络,降低了文章的理解难度。而板书设计也与问题链和教学重难点紧密结合。教师运用图示法,通过曲线直观展示教学重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主人公由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自责失落直至失望悲伤的情感变化过程,从而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以问题链为纽带,创新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活动也是问题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习惯于只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后被动等待教师解答,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淡薄,这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大障碍。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榜样示范、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和提升。

1.同伴互相帮助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在《那个星期天》的问题链二的教学中,通过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从早晨、上午、下午、黄昏几个时间段品析描写性语言。在第一部分,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圈画第三、四自然段中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方法的语句,并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负责一个部分进行限时讨论和分析,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利用同伴互助,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判断语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回答其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小组交流中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频频擦出思维的火花。

2.教师科学辅助

同伴互助之后必然会存在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而这也反映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情况。教师科学辅助避免直接灌输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问题链三中,一学生回答:“文中‘我蹲在母亲旁边,一动不动。我想我再也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体现了我懊悔、绝望的心情。”

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所涉及的恰恰是学生对人物的准确认知。学生对“绝望”一词的把握不是很好,可见对人物情感线的梳理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契机。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引导学生与以往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同时询问学生“绝望”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此时的主人公是否还有希望实现等问题,让同学们通过思考找到更恰当的答案,真正了解主人公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同学们通过教师的提问进一步思考和比较,了解了文章中不同的情感层面。

本文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记叙文,容易唤起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学生对“母亲”行为的理解容易形成单向思维模式。教师通过科学的辅助,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问题链教学实践的反馈与反思

问题链教学实践的反馈融合了《那个星期天》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前课后的情况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问题来源于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基于学生学情,《那个星期天》的问题链教学的核心问题与问题链皆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链教学设计,学会将问题分解,学习过程由易到难,逐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梳理出来龙去脉,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此外,教师通过核心问题将整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困难的预期,使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在消化课堂知识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再者,从笔记落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笔记能充分学习、利用图示法辅助梳理文章重难点、整理单元知识点,思维更有逻辑性,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二)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双向思维

《那个星期天》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文章讲述了“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但由于母亲过于忙碌最终没有去成的经历,给主人公带来心理伤害。但从文中母子二人的拥抱来看,能看出主人公是理解母亲的难处的。现代独生子女居多,学生惯用单向思维思考问题,比如课堂中学生提问:“为什么母亲答应了小孩却不做到?这个母亲怎么这样?”

“母亲答应了就该做到,不做到就全是错”,这就是单向思维。面对“母亲”的行为,现代的孩子不理解实属正常,教师有必要培养孩子的双向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母亲”的行为与反应,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母亲”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学生深刻理解了“母亲”的不易,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三)路径具备可迁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

1.迁移陌生文章,由无疑到有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贵生疑。在问题链教学设计下,学生发散思维,学会从已知中面对未知,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学习不熟悉的文章中,提出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以学生预习思考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为例。

预习要求:通过阅读,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不少学生发出疑问。

生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事?“四周黑洞洞”与“碰壁”的表面和实际含义有什么区别?

生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几件事?“四周黑洞洞的”表面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生3:“黑洞洞”在文中指什么?“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如何理解“深深的寒意”?

生4:最后一段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生5:为什么这么多人为鲁迅吊唁?鲁迅没日没夜写文章的原因什么?

生6:作者借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情感?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应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问题链教学设计的实践,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产生问题,从无疑问到有疑问,表现出他们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2.迁移情感类记叙文,由有疑到升疑

教师从《那个星期天》着手,通过核心问题牵引,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等活动多方参与,划分小步骤串联整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解答核心问题。这一路径对于同一类拥有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文章具备学习路径的可迁移性,能较为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路径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情感类记叙文问题链教学设计

3.迁移同一题型,由升疑到解疑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指导学生产生疑问,梳理疑问,最终是为了解决疑问,理解文章。问题链教学策略中思考路径的归纳对学生迁移同一题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课堂教学,部分学生在回答核心问题时学会了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以《歪儿》习题1为例。文章记叙了一件因游戏而发生的风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歪儿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面填空。

事件:歪儿坐庄 (2) _______ 歪儿扔下铁罐 (4)____

情感:(1) ________ (3)__________ 深感内疚 亲密快乐

《歪儿》第1题涉及对情节的梳理以及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析。情节梳理部分意在考查学生在快速寻找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提炼语言,而情感变化部分意在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准确分析。题中出现四个已知内容,为学生寻找文章的关键信息以及语言的组织提供了一些线索。从完成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能根据已知信息明确格式要求,能从相应段落寻找关键信息,在准确概括“我”对歪儿的情感变化上也能有较强的方向上的把握。整体而言,与课前完成的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练习第6课第2题情节填空题的作业反馈相比较,课外题虽难度稍大,但学生避免了课内回答中答案不全、段落寻找不对等问题,在回答上更接近对文章的理解要求。通过课前与课后的数据对比,发现学生能举一反三,对同一题型解疑的迁移运用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第一步,逐层展开后文的分析,每一步骤都为核心问题做解答,最终由易到难促成核心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下的问题链一引导学生提炼出了那是“我”的第一次盼望,并且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问题链设计二提炼出了“我”盼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令“我”记忆犹新;问题链设计三使学生从孩子的角度对核心问题的解答进行了总结,进而引导学生将视角转移至“母亲”的角度;问题链设计四则让学生透过“惊惶”一词捕捉全文,理解了“母亲”过于忙碌以及那天违背承诺给“我”造成的伤害让“我”记忆犹新。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以问题链教学设计为重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同一篇目、同一个题型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提高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核心母亲文章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悲惨世界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