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重塑:当代主流纪录片的文化新语境

2022-10-20王文霞

电影文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纪录片集体意象

王文霞 卢 俊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进入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当代主流纪录片也随着时代新面貌的更迭,以“纪实+”的形式,创作出一系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纪录片作品。从细微情节中体现新时代、新面貌的主流价值观,发挥对大众的议程设置作用,担负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面引导公众舆论、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等重大责任。影像艺术作为历史文化的媒介语言,通过塑造一系列符号空间来构建大众集体记忆,呈现出其他艺术难以构建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记忆的共时性。当代主流纪录片借“历史记忆”作为文化想象的入口,引导观众走进被淡忘的民族记忆角落,观照被现代科技逼仄空间中日渐淡忘的历史文化以及近代记忆体系。

一、认同与凝聚:历史记忆的集体语境

当代主流纪录片,不仅具有个体的身份记忆,还有集体的历史记忆,这种社会性的文化认同,让主流纪录片在构建个体和国家的认知维度时达成共识。如央视2020年创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为了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及2021年上映的口述抗美援朝战役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等,通过观照红色记忆,强化全体国民的“命运与共”的意识。抗美援朝的史实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内涵,能够凝聚历史记忆、重新交织时代语境,从而强化中国故事在新世纪记忆迭代中的话语表达。

(一)红色记忆的文化认同

新世纪部分主流纪录片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内容文本,以红色记忆为文化基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以爱党爱国为崇高遵循,通过拓展主流纪录片的传播链条和受众范围,将具有共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含义的社会主流文化贯穿国家层面和人民层面,从而实现主流纪录片感化人心的创作需求,实现国家、社会、人民的文化认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一部讲述中国志愿军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役、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践踏,坚决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安全的主流纪录片。该纪录片遵循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策略,多维度、多视点、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役的全过程,在宏观叙事层面上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革命伟人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的巨大贡献,将纪录片的叙事空间聚焦到国家层面。同时创作者还从微观叙事层面对抗战的志愿军的行军、翻越山林、作战等画面进行复现,展现出中国志愿军的坚毅顽强和战争的艰难险阻,将叙事空间聚焦到个体层面。创作者正是通过宏观和微观上的叙事融合,带领观众在历时性的历史事件中生成共时性的文化记忆。集体记忆并不是脱离个体记忆的存在,它必然是一种民众个体记忆被社会化的最大公约数。创作者在追求“形似”又兼顾着“神似”,剧中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心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出这些领袖人物的崇高情怀和杰出贡献。同时对于以黄继光、毛岸英、邱少云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的塑造颇具特色,展现出青年群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气和胸怀。让观众对先辈楷模的个体记忆与国家意识形态产生共识,加强作品本身的集体认同感和情绪感染力。

(二)民族集体的身份记忆

当代主流纪录片作为民族记忆的回顾,成为展现中国特定记忆的重要载体,扬·阿斯曼认为民族记忆中存在“凝聚性结构”的核心象征体系。“凝聚性结构”是在时间和社会的维度上链接记忆与历史,将过去重要的时代记忆通过分享或复现的方式,塑造一个个体与社会共同经验的“象征意义体系”。主流纪录片《为了和平》采用“主故事+故事碎片”的结构,将内容聚焦更宽阔和长远的社会发展和家国情怀,与成长在20、21世纪的观众群体的历史认知产生观照。导演通过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建设的“优秀成绩单”,进而激起每个观众的共同认知,我们当下能够享受的和平年代、拥有的小康社会以及多元化经济生态链,都是这些英勇无畏的先辈们为后辈人打拼出来的江山,从而深刻地体察大众的历史记忆在时代语境更迭下的失落、增强观众对民族记忆与身体记忆的集体认同。《1950他们正年轻》作为讲述抗美援朝战役的主流纪录片,把民族记忆视作情感记忆来看,巧妙地把握住纪实性和故事性的微妙平衡点。作品通过走访50多名志愿军老兵,并选取了26位老兵的口述战役内容。口述语言的运用能够从当事人的主观视角回溯历史,对人和事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出抗美援朝战役中无名英雄们鲜为人知的身份记忆。通过真实战斗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中华民族的集体回忆中,让受众更立体、更多维度地认识了那些老兵们的“青春”,也认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历史体系中辉煌的历史记忆。《为了和平》《1950他们正年轻》不约而同地将民族记忆作为内容载体,以深化个体的身份认同作为传播目的,这些民族记忆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元素。主流纪录片将其放置于当下时空进行二度演绎,一方面是为了唤醒大众心中的情感共鸣和身份记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挥主流纪录片对大众的议程设置功能,宣传其背后隐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记忆在集体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群体共享或集体构建的事物。

二、外延与内涵:符号空间的活态语境

当代主流纪录片讲述了社会时事的变迁,延续了中华民族无法分割的文化血脉,以“外延与内涵”的影音符号关系,表现出深刻于人民集体的身份记忆。影像和声音元素作为纪录片的能指符号,以构建观众对视觉认知,其所指的表达是社会集体的共同意旨。主流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影像的“直接参与感”和“拟态现实感”的双重符号意义,通过影像空间将自我认同投射到客体身上,实现主流纪录片意义生成机制的活态空间构建。

(一)媒介空间的多维呈现

主流纪录片作为国家文化记忆的影像载体,塑造的媒介空间成为大众回顾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历史重写本”和“文化记忆库”。约翰·哈特雷提出“媒介空间”概念,认为媒介能够存储人类文化内涵与历史传统。“媒介空间”能够制造与过去相接近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以“象征性现实”的形式显示过去的重要事件和它们对地域空间、景观、地方的活态记忆。纪录片中的媒介空间可以分成两种,一是由影像、声音等元素赋予符号特殊含义的现场空间;二是由个体和社会形成的特殊关系,赋予读者特殊想象力的受众现实空间。爱德华·苏贾指出,空间是一种语境假定物,空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也能够延续意象化的精神容器。如2021年上映的主流纪录片《同心战“疫”》是一部聚焦抗疫背景的纪录片,讲述了多个平凡英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凭借医护集体高超的智慧进行伟大抗疫斗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和全体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朽功绩的故事。该纪录片的开头通过一段诗歌引入,进入影像塑造的媒介空间中,不断切换气势磅礴的长江大桥、历史悠久的黄鹤楼、车水马龙的楚河汉街。这些具有鲜明城市标签的空间符号,也是受众的认知中对疫情记忆的第一能指空间。能指是纪录片影像层面直接对感官形成刺激的视觉形象部分,其所指是媒介空间的影像所希望呈现出来的意图部分。主流纪录片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不断编码,从而生成纪录片的符号解码。主流纪录片以一种平等视角构建起个体与社会集体的文化互动关系,有力地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空间。新主流纪录片有力地诉说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巍峨挺拔的故事,用英雄的血肉巩固抗疫胜利的时代丰碑,媒介空间也成为艰苦斗争“永不言弃、坚韧不拔、顽强抵抗”的精神容器。

(二)“拟态”空间的现实呈现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媒介社会中存在着三种“现实”空间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联,第一种是指大自然中实际存在的、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的客观现实空间;第二种是经过传播媒介选择复刻之后呈现给受众的拟态现实空间;第三种是受众被拟态空间长期“涵化”后,形成一种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的主观现实空间。主流纪录片中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照片等元素所建构的拟态空间与自然现实场景一样真实可信。通过纪录片镜头对客观现实的“复制”,让观众从非“镜子式”的空间中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日志。以全景式的大型纪录片《武汉日夜》为例,作品中塑造大量的“拟态”空间,再现武汉紧急封城,医院改造急救室,十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一系列抗疫事件。同时从微观的角度,大量地捕捉细节景观,如医护人员汗流浃背、患者家属惊慌失措以及志愿者不辞辛劳等瞬间,来还原中国人民集体抗疫的精神空间。钟大年教授曾指出,声音有时是调动观众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最活跃、最富有内涵的元素。主流纪录片中不乏大量的“拟态”声音空间,每部纪录片都有自己的主导“嗓音”用以表达核心观点、引导故事发展或营造情绪氛围。如主流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运用高科技修复技术复原《上甘岭》战役中一系列领袖人物的最原始的声音,让观众通过“拟态”声音实现“闻其声、如见面”的空间想象。同时,主流纪录片中不约而同地运用音乐的渲染,来塑造影像的拟态精神空间,如《温暖的一餐》中通过一段悠扬的国歌重温那个漆黑的武汉夜晚的悲壮之情,用最真情的音乐来激起大众的热血沸腾、激动泪流,释放人民压抑已久的爱国情怀;《为了和平》中也多处穿插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战歌来回顾中国历史、唤醒大众的情感记忆,构建主流纪录片的拟态意象空间。

三、意象与物象:价值诉求的诗意语境

主流纪录片素有“国家相册”“铁匣子里的见证人”的美誉,纪录片兼具“真实再现”和“意与境混”的审美风格,使其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叙述历史故事,强化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主流纪录片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其价值诉求在纪录片的编码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和价值被传播。这种价值诉求在民族集体文化场域中发挥衍生作用。

(一)并置意象的象征策略

主流纪录片将各种相关的意象并列放置于文本当中,进行前后连续的观照,从而组成一个更为丰富的故事整体,衍生出更深刻的内涵。2021年上映的主流纪录片《守岛人》,其叙事话语权主要依托于两个并置的意象场域。岛屿面积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开山岛”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场域,在中国国土面积中具有独一无二的象征意义。其表达的是主人公王继才与世隔绝情形下几十年为国守岛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促进公众解读“人民楷模”精神表达中的个体意义与价值诉求。与孤岛相并置的陆地的开放场域,陆地场域也是女性力量的象征载体,同样具有较高党性觉悟的王仕花,做出了“你守岛,我守你”的精神抉择。纪录片中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狂风暴雨中的孤岛”和“萧瑟无助的家庭”交替展现,将两个意象单元并置于统一的影像场域中,实现各个意象单元成为独立的历时性系统,同时链接两个意象单元成为一个共时性结构。这种并置性结构方式便于受众进入纪录片中,实现与作品人物情感上的共鸣与分享,也就是所谓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另外,主流纪录片《武汉日夜》中以一个大航拍镜头开场,展现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全貌,再通过人民群体较为熟悉的意象场域来回溯大众的集体记忆,一片静寂的武汉城市景观和即将成为抗疫最后战地的景观成为并置意象;灯火通明的武汉夜景也和怨声载道的医院场景成为并置意象,抗疫题材的主流纪录片通过对立的“并置意象”传递出疫情时代的集体喧哗。主流纪录片中的意象场域是一个承载了民族记忆和集体认同感的影像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特定的意象场域相结合后的象征载体。它成为一个文化标志,记录着一段伟大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意象载体,也是一个“意义汇聚的场所”。

(二)物象隐喻的美学情怀

物象隐喻是常见的影像修辞手法,主要是指通过一个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表征出更深层次的“意蕴”。这不仅能够使影视语言具有“诗意”的美感,也给予纪录片朦胧的神秘感。通过这种具象的物来传达隐藏在抽象观念下的若隐若现的意象,从而吸引观众解读出更深层次的主流话语含义,进一步开拓观众的文化想象,领悟纪录片物象所寓意的美学情怀。物象隐喻手法在主流纪录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建筑作为大众生活环境和身份记忆诉说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在主流纪录片《同心抗疫》中屡见不鲜。作品开头便运用一系列的仪式场景:奔腾不息的长江、巍然屹立的黄鹤楼、飞檐反宇的钟楼,这些建筑不仅象征着这座城市面貌的雄伟挺拔,同时也隐喻了众志成城、永不言弃的中国抗疫精神;主流纪录片中也有大量的细节的呈现,如“国旗”“国徽”“党徽”等物象符号反复出现,从而隐喻为国家、政治、民族的精神表达。主流纪录片中借助物象隐喻表征时代话语,从而不断巩固人民对国家话语的文化认同。在主流纪录片《守岛人》中也存在大量的物象表达,如不断出现乘船来开山岛、暴雨中摇曳的小船,“船”成为链接封闭的孤岛和开放的陆地空间的物象介质,“船”也成为隐喻王继才“舍小我,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物质载体;片中另一个链接两个精神空间的物象介质是“望远镜”,导演运用“镜中镜”的方式给予观众探析主人公的内心精神世界,当王继才用望远镜瞭望远方时,导演会运用摄影机的景框为大众展现主人公眺望的远方,“望远镜”在这里不仅象征着守岛人的尽忠职守、不辱使命,同时也隐喻着王继才对景框外世界的渴望,同时也表达出该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因为他的坚守国土,也强化了大众对捍卫国土安全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主流纪录片中,具体物象不再是简单的物体介质,而是与每一位历史英雄、时代英雄、平民英雄的爱国精神、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美学情怀。

结 语

主流纪录片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全景式史诗叙事到微观平民叙事的巨变,立足于时代的发展注重塑造贴近历史的真实人物,以平民化视角构建家国、社会、人民的集体记忆,加强对史实记忆的复现,实现主流价值观与时代语境的交织融合,将主流纪录片的核心意识、艺术意蕴彼此表征,突破传统主流纪录片的单线叙事结构,优化视听呈现效果。同时,创作者以符号空间逻辑为支点,强化拟态景观和媒介空间的亲密关系,在电视剧作品中架构起一定的主流文化的活态空间。新时期,主流纪录片的主要任务是加入丰富的时代精神,让中国精神和红色主题相互映射,诠释出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各地域人民心中的民族精神认同感,道出中国故事的民族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纪录片集体意象
我为集体献一计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玉人”意象蠡测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