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报捷过年时
——方老人洼之战纪实
2022-10-20方克逸
□ 方克逸
方老人洼之战”,是我英勇的抗日军民在安徽方集狙击日军“扫荡”,克敌制胜,使得百姓免遭日寇杀戮的一次战斗。烽烟飘过80多年,感恩先烈谨记之。
1939年2月,皖中第一峰——浮槎山东麓巢县(今巢湖市)方集村,年味馨,寒气凝。村民在兵荒马乱的岁月迎来农历春节,不料想,一场大战即将在这里打响。
是时,侵华日军从淮南铁路线沿途的合肥、撮镇、桥头集、烔炀河、巢县等地,调集日军第六师团、第十七师团及伪军1000余人,向巢县肥东交界的浮槎山区集结。这是日军罕见的步兵、骑兵、炮兵的联合行动,要对活动于皖东中地区的新四军4支队8团进行大规模“扫荡”。
2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一)拂晓,合肥日军200余人,首攻肥东梁园新四军4支队8团团部。8团团长周骏鸣率警卫营迎击。警卫营战士王国友紧随周团长左右,边击敌边保护首长安全。日军退至距梁园5里的大刘岗一带与我军对峙。双方相持数小时,日军撤兵。
周骏鸣团长观敌瞭阵,敏锐察觉日军随后更大规模“扫荡”的态势,立刻命令王国友将此敌情机要密件,火速送往驻巢县方集村的8团驻地。
身高一米八的“飞毛腿”王国友,从1938年春天随8团离开大别山根据地,由信阳邢集出发开赴抗日前线,东进皖中,辗转战斗已近一年。其时,新四军初创维艰,一个班只有三四支“汉阳造”,其余都是匕首、大刀和长矛。
在东进行军途中,王国友常听沿途人们议论:“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能打日本鬼子吗?”王国友听了也不免心存疑虑。
对战士们里像王国友一样的情绪,正在8团巡视的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明察秋毫。2月18日大年三十晚上,他亲自进行战前动员。
在一盏明亮的马灯下,身材魁梧的张云逸将军声若洪钟:“侵华倭寇暴寇、小日本鬼子没什么可怕的。六百年前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灭寇,大长了中国人民志气!倭寇再凶残,我们也决不做缩头乌龟。只要不怕死,敢打敢冲,胜利就属于我们!”
王国友想着首长的激情话语,翻山越岭,赶往方集村。
方集村原名“方老人洼”,史传明朝永乐年间,大儒方孝孺族人逃到这里,发展形成;村民忠厚勤勉,民风纯朴。至康熙年间,该村有三位高龄老人,故名“方老人洼”。因有逢集习俗,先称“方老洼集”,后简称为“方集”。
在方集村的8团驻地,8团参谋长赵启民从王国友手中接过周骏鸣的密件,立即下达按预案歼灭敌人的战斗号令。8团为保百姓平安、安度春节,先期部署全团三个营计1000余人及巢县人民抗日游击队(简称“巢抗游击队”,马忍言、冯文华任正副司令),在方集村形成品字形宿营:2营驻村内,3营驻村东北,1营及“巢抗游击队”驻村南。
2月20日(正月初二)深夜,日军集结700余人,经肥东昂集绕过浮槎山,直扑方集村。
21日(正月初三)晨,东方始泛鱼肚白,日军逼近方集村。8团各营在赵启民参谋长指挥下迅速行动,协同作战。2营首先疾进拒敌。3营向村东大塘(今安乐塘)作迂回包抄,与敌接火。
日军为突破缺口,组织强攻。3营营长李木生身先士卒,指挥全营干部战士利用地形优势,沉着应战。一面组织步枪、机枪火力封锁前沿阵地,一面以近距离投掷手榴弹,连续数次击退敌军冲锋。与此同时,其他各营占据有利地形,迅速展开全面攻击。1营和“巢抗游击队”从东北和东南的军高、司家塘侧击。
日军在前后受阻、左右被夹击的情况下,即以掷弹筒、92式炮为掩护,发起三面攻击。8团各营利用地形地物作游动转移,既避开敌军炮火,又阻击近前之敌。
日军很快从第一波打击的懵懂状态回过神来,集中火力向2营阵地压过来。为避免死打硬拼,2营长指挥部队快速避敌,疾进村北抢占有利地形。
眼看着一股日军咆哮着就要进入方集村。一位“憨秀才”副连长高喊一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率领七人敢死队,用刺刀、大刀与日军展开肉博,殊死杀敌,最终全部壮烈牺牲。七位英烈的鲜血染红了方集大地。正是:“无名义士屠倭鬼,有道英灵壮国魂。”
时至午后,日军攻势减弱。8团指战员得到方集父老乡亲援助,斗志更高。赵启民参谋长当机立断,组织反攻。送达机要的王国友也请求参战,获准进入与敌最近的2营阵地,投入战斗。
这是王国友自参加新四军以来,第一次与日军近距离交锋。在掩体中看着头戴钢盔的日军端着上了剌刀的枪蜂拥而来,他咬紧牙关,紧握手榴弹以待。一百米、五十米……敌人进入投弹范围,2营长一声令下:“打!”王国友奋力一掷,弹落敌前,几个日军应声倒地。
战斗持续到黄昏。日军伤亡较大,不得不撤退。赵参谋长遂令2营一部乘势追击。王国友越打越勇,继续请缨,参加追击。他手提“汉阳造”、腰别手榴弹,一路边投弹边射击,又击毙两名鬼子,还俘获日军一匹战马,跟随部队追击日军,一直追至浮槎山东山口的肥东西山驿。
王国友凯旋复命报捷,并转达方集村民向周团长、向8团指战员拜年致敬!
“谢谢方集乡亲们!”周骏鸣团长使劲拍了拍在战斗中成长的王国友的肩膀,兴高采烈说道:“这一仗证明了毛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
此役日军伤亡百余人,我方伤亡30余人,是新四军江北部队首次从小规模游击战向较大规模阻击战发展的成功战例,也为之后以8团为基础组建新四军第5支队、壮大抗日队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