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居抗疫“防范区”
2022-10-20□艾光
□ 艾 光
2022年3月,受输入性疫情影响,上海新冠疫情爆发,号称“北上海”的南通也被波及,不时有阳性或无症状感染者被检测出。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为了与病毒抢时间,早日实现动态清零,南通根据当地疫情的实际情况,实行三级管理,居民小区被分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进入4月以来,我一直生活在防范区内,虽没有封控区足不出户的限制,但要求尽可能蜗居家中,不可随意出小区溜达,除非每两天一次的外出采购。
一天到晚宅家,我除了忙家务,就是看书,或与电脑屏幕为伴,老眼昏花、腰酸背痛。于是,适当下楼活动活动筋骨。戴好口罩、不与他人扎堆,按照这些要求,我散步时基本“独来独往”,偶有交流,也至少保持2米以上距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入职南通,至今已40年。耳闻目睹易家桥新村的前世今生,只不过一直忙于上班,蜗居其一隅,浮于浅表,知之甚少。退休后,依旧忙忙碌碌,深层次、零距离观察体悟这个老城区的繁华之地,也成奢望了。
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居住的小区与曾声名远播的易家桥壹号院仅一河之隔。该小区始建于上世纪70 年代,在2020 年崇川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中,易家桥新村44~57 号楼进入首批改造名单。区政府对这片区域进行了完善房屋设施、整洁居住环境、优化配套服务等五大类35 小项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造。
如今,改造后的小区道路宽阔、绿化错落有致、停车位整齐划一、墙体修葺一新、晒衣架统一标准……变得井然有序。改造后小区重新起名为“易家桥壹号院”,从过去的“脏乱差”变身为现在的“白美净”,俨然成了一个有着浓郁“民国风”的“网红小院”。
我漫步其间,总有一种如画般的感觉,心情舒畅,忍不住拍照留念。某日来到易家桥壹号院八厂社区党群服务一号站,站在其西侧,但见小河边树木花草生机盎然,曲径通幽,俨然小公园一座!要不是亲临其境,根本感受不到其美,我赶紧拍照,发送给“南漂”的老伴分享。晚上视频聊天时,老伴居然问我:这是在哪个公园?
还有一张,我站在小区南门被封堵的桥头向西拍摄,东西向南川河两侧,右边是墙面簇新的居民楼,左侧是新改造的虹桥路公交站台。河中碧波荡漾,岸边柳条飘拂,美不胜收。只可惜,疫情下的马路上没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冷清了许多。倒是远在布村的儿子眼尖,放大照片后惊呼,怎么与封控中的上海马路场景相似?
整治一新的易家桥环河,可以说是新村另一张靓丽名片。我散步最多的地方,是新村环河——易家桥南河与北河。一天傍晚,我沿着易家桥市场桥的游步道从东向西,在158栋附近,小河右拐向北,举目远望,一座小洋楼横亘河上,青砖白缝,美轮美奂,要不是墙面上5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易家桥泵站,有谁知道它与排污有关。以往,它肩负着为易家桥环河排污的重任。现如今雨污分流,它依旧肩负着排水功能,流水不腐。这里活跃着一支“易家桥环河卫士队”,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如今河水清清,沿岸单位和居民享受到了治水红利,这是政府治理和街坊、网格居民参与治理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防范区”内,隔三岔五地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公告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传播,做到应检尽检。有一天,检测时间与往日不一样,安排从早上5点半开始,为怕有人搞不清,社区志愿者手持小喇叭,流动持续广播。参与核酸检测的“大白”、“小蓝”们,舍小家为大家,辛苦异常。人们根据防疫要求,排长队自觉间隔2米。为照顾高龄老人,小区还另辟绿色通道,对那些卧床不起的病人,“大白”们则登门检测。看到这些动人场景,我就直接拍下,并把这些场景传递给远方的亲友。
刚开始时,凭社区发放的采购卡,我们小区的每户人家可隔天派一人外出采购,两点一线,速去速回。4月17日起,为照顾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改为凭“崇川区核酸检测卡”出入采购场所。说实在话,新村内八厂街、易家桥街的路边摊有的是,价格也贵不了多少,我就地取材,也就不去“轧闹猛”了。
疫情虽然隔开了我们与外界的接触,但隔离不了爱。从3月31日全市公交车停运至今,已有二十多天。居家生活让我跟外界的亲朋好友,以及同在“防范区”的邻里、志愿者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回归到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幸福生活。这一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