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

2022-10-20马万成

民主 2022年1期
关键词:提质规律育人

□马万成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

“双减”工作是国之大计,重大民生问题,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命运,“双减”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基础教育的自我革命。

“双减”之下,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了解需求、回应关切、认真落实。同时,学校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政策、指标要求,这只是底线。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将“双减”工作与办学理念、发展路径相结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优化学生学习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笔者以自己所工作的学校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双减”引发对教育的再思考

教育就是为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播下希望的种子。因此,一直以来学校都坚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更多可能的平台,鼓励变“齐步走”为“尽情跑”,给每个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争做最好的我。“双减”落地,让教育工作者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更坚定了办学的方向。

有舍才能有得,先舍才能后得。面对“双减”,我们要思考并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

对学生来说,减的是过重的作业负担,减的是课外培训的负担,学生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课外班超前的知识学习中,不浪费在刷题的困境中。“双减”带来了诸多变化:作业量少了,但是变得更加有意义、有意思了;15:30 以后,学生都安心地留在学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答疑巩固,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了;体育和劳动的活动更为丰富了;放学后,学生也拥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和空间。

对学校来说,教育还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学得更有意义。

“减”与“增”都是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遵循规律做教育。“双减”工作,将过重的作业负担减下去,将课外班负担减下去,就是在强调义务教育要遵循规律,不能机械生硬地灌输,不能拔苗助长。笔者所在的小学这些年来,也一直倡导遵循规律办教育,比如,主张教育要做到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这是遵循教育的规律;倡导背诵古诗文以自主闯关的形式开展,变“齐步走”为“尽情跑”,这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在如今的时代,见识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开办大讲堂,专家讲、家长讲、学生讲,让学生汲取最前沿的营养,对未来有目标,对学习有动力,这是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循规而行,实现提质增效

教育要有定力,要坚持遵循规律办教育。“双减”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明确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以“和融课程”为着力点、以“四有课堂”和“研究性学习”为突破点、以“家校合力”为支撑点,推动实现“四大改变”,实现提质增效。

(一)完善“和融”课程体系,培固坚实的根基。笔者所在小学的“和融课程”是学校教育生态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关注当下,更注重可持续发展,让孩子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基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学校逐渐形成了“和融”课程体系。以德立人,滋养为人之本;以智启人,培育聪慧之脑;以体塑人,促进健康成长;以美化人,温润美好心灵;以劳树人,培固幸福根基。

“和融”课程体系以基础素养、多元实践、个性拓展三个层面为基本结构。基础素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多元实践课程则注重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全发展;个性拓展课程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在“双减”背景下,将课后活动也纳入到课程体系,16:30-17:30 课后活动纳入个性拓展课程,学校开放所有室内、室外活动空间,开展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类的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班级组织的课后活动纳入多元融合课程,多学科融合,主张实践性,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二)上好三门必修课,打牢人生基础。笔者所在小学将读书、写字和跑步作为学校三大必修课,在“双减”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了课后活动的选择,涵养了身心,为孩子未来长远的发展更是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倡导多学科阅读,通过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开阔眼界,开拓思维,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字如其人,每天习字既修身又养性;除了语文练字外,学校还开设书法课,并倡导学生每天自主练字,形成习惯。学校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此外,学校还根据不同的学生特征、不同的运动水平、不同的身体条件,设计了多种跑步形式,让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跑步模式中体验着运动带来的乐趣。学生还自发组成了一个个跑团,每天都相约在操场上跑上几圈,这逐渐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种时尚。每天坚持跑步,养成自觉的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打造“四有课堂”,培养扎实的学习力。增,不是简单地做加法,想要提质增效,老师的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不改变,没有家长的配合,怎能实现提质增效呢?

高品质、高效的育人课堂,必有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必有教师高尚道德和教学智慧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必有学生的主体生命动能自觉完成的释放与张扬。

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备课提出要求,不仅仅要思考教学内容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应该挖掘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挖掘课程承载的育人价值。然后,再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内涵转化为一个个富有挑战性,有意义、有意思的核心问题和具体问题情境,教师真正地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引领者。

课堂中,由研究教师怎么“教”变为研究学生怎么“学”,研究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学校聚焦“以学习为中心”,提出了“四有课堂”,即: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好学。学生以真实情境的问题为引领,在课堂中思考起来、组成团队讨论起来、动手实践起来,教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变“齐步走”为“尽情跑”。如今,课外班停了,作业少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了。学校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学习力,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要尊重差异,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与平台,让他们学得更高效、更广泛、更长远。

因此,学校倡议学生自愿参与、自主选题、自行组队开展研究,从当前学习、生活的经历和经验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将所学和所用结合起来,制定研究计划,通过查找资料、调研调查、综合分析、请教老师和家长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形成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是持续性的,不仅在学校,也在课后,在家庭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都成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领者、陪伴者、指导者。

例如:学生学到语文的神话单元,就自主研究“从中西方神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走进四合院,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发现原来校园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也生成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而组成小组,自主开展研究。

这样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学习。通过研究,获得学习的乐趣,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将逐渐培养扎实的学习力。

三、 四大转变,实现高品质办学

“双减”工作的落地使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回归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育人境界的提升永无止境,高品质学校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崭新的时代起点,直面社会关切,致力于推动实现学校教育中的四大转变:推动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内心充盈的创造者和担当历史重任的传承者;推动教师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变为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推动家长从焦虑的教育委托者,变为孩子终身学习的同行者;推动学校从传统的办学机构,变为教育的超级社区,以“聚合资源、搭建平台、重塑角色、构建成长共同体”作为基本策略,使学校成为“学生的讲堂、教师的学堂、家长的聚智堂和社区的文化殿堂”。

“双减”落地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将始终注重教育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动力、以质优效高为目标,遵循规律办教育,在高品质办学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猜你喜欢

提质规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为城市提质而歌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巧解规律
新疆:医保由“扩面”向“提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