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层融媒广播的发展与融合
2022-10-20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融媒体中心蔡昔妤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融媒体中心:蔡昔妤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眼球经济”趋势日益凸显,在媒体融合、移动优先、短视频井喷的大环境下,“听觉退位”“广播将死”的论调时有发生。然而实验证明,听觉与视觉不是孤立的感知系统,听觉系统内容的丰富显著作用于情感,同时能够对获取的视觉信息加以补充,有助于大众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而在实践中,广播音频节目也不仅仅是基层各媒体矩阵的有益“补充”。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基层广播的优势:
1.应急广播的天然优势:“村村响”在“最后一公里”
应急广播是现代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尤其作为县级融媒,其所辐射的农村地区,如遇地震、暴雨、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或者交通、反诈等其他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应急广播“村村响”更可以发挥广播信息来源广泛、制作播出迅捷、不受空间限制等优势,第一时间传递灾情信息、救援动态、灾区道路交通信息,告知群众避险方法,提供寻亲寻人帮助等,有利于将公共危机对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地震发生后,泸县融媒体中心FM88.4泸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村村响”应急广播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打开端口,全县村社区共计2655组“大喇叭”火力全开,及时播放泸县消防救援大队提供的“地震救生自救常识”(自制川话版、普通话版)呼吁大家避震逃生,与此同时,身在震区的泸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奔赴前线,与时间赛跑、与危险同行,全天为大家报道灾情最新、最准确的消息,全方位展开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生活救助、灾害评估、心理疏导等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村村响”24小时播报,加大对震区群众守望相助、互助自救、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引领等典型报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适时发布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进展情况。截止2021年10月17日(灾后1个月),泸县融媒体中心FM88.4泸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村村响”应急广播播报“抗震救灾科普类”“抗震救灾资讯类”“抗震救灾正能量故事”“抗震救灾公益类消息”“抗震救灾标语片花类”等相关信息16140条次,播放时间长达15480小时;灾情发生后相当一段时间,“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相关内容仍实时更新,“村村响”大喇叭端口开放时间改为早中晚共5个小时(7:30-8:30;11:00-13:00;17:00-19:00),力求将广播信息第一时间送到听众耳中;《884资讯特别节目·抗震救灾正能量小故事》《科普小课堂·防震减灾小知识》等栏目常态化播出。
作为泸县融媒体中心的急先锋,泸县融媒体中心FM88.4泸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村村响”应急广播利用贴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天然优势,第一时间传播社会关怀,发布救灾信息、引导救援力量,安抚群众情绪,为灾后救援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突发事件中政府信任、百姓信赖的应急广播。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造“川味儿”广播节目
为让主流媒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国家对“下基层”是有着明确要求的。身在“基层”的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虽天然“沾泥土、带露珠”,但“从群众中来”,还得“到群众中去”,做出受老百姓认可的好节目。
2021年泸县融媒体中心电台牵头策划了最接地气的四川方言版节目《“黄花蔡”系列微广播剧》,该节目应春节期间森林防火严峻形势而生,和泸县百姓零距离接触,无线电波里、“村村响”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都有“黄花蔡”的声音,播音员小黄小蔡化身防火卫士,和百万泸县儿女同频共振,时时紧扣热点话题,处处宣传党的声音。
该系列作品全程采用四川话,并以有趣的场景互动对话引入,着意使用接地气儿的乡音乡语:“称头”(意为穿着得体,帅气偏亮)、“摆会龙门阵”(聊天)、“买嘎儿”(买桔子)等等,对话都是百姓最容易听的懂的家长里短,设计场景也是身边人,身边事,所以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喜欢听。其后,“黄花蔡组合”更借助手绘卡通形象,“进化”成音、视频两种模式,融合媒体力量,登上手机平台,宣传党的声音,传播面更广,影响力更强——事实证明,延续浓郁地方特色的四川泸县方言让《“黄花蔡”系列微广播剧》灵动可爱,更易于传播,不同主题系列既独立又延续,受众反应,这体验有点像追剧,每天就坐等更新“剧集”,(听)观众情感得以延续,也增加了“粉丝”的黏度,经常有小孩模仿节目“定式”——“我们是‘超级组合’黄花蔡!”,也有老年“粉丝”赞不绝口,反响强烈。
作为基层广播节目,《“黄花蔡”系列微广播剧》做得最恰切的一点,便是将严肃题材生活化。森林防火是大题材,也是严肃题材,电信诈骗、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又是“老题材”,稍不注意,作品就会给人“又在喊口号、说大话”的感觉;而通过广播剧般的场景设置,口语化的表达,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和身边的寻常人、平常事,让严肃题材“软下来”,容易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易于接受;四川方言幽默风趣,还有点“搞怪”,十分生活化、地方化,表现力惊人,更易于传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每集时间也是经过主创人员反复摸索,时长恰到好处,短而精;以对话聊天的方式引入,故事化的情节设置让(听)观众意犹未尽;每集定式:“泸县融媒体中心‘黄花蔡’组合温馨提示”,让内容思想主题高度集中。没有更多无用累赘的铺陈杂絮,让人在接收到科普知识的同时,感到亲切自然,博得了广大听友好感,即使不是每句台词每个桥段大家都能记得住,但是只要“黄花蔡”组合一出,大家就会知道这是重要的科普宣讲,有着满满的正能量。
从“黄花蔡”案例中,我们还总结了四个创新点:1、管理机制创新:由编辑播发部电台牵头的“中央厨房”制,联合专题活动部、新媒体工作室部分人员,虽然团队人员少,但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谁负责选题把握、谁负责内容策划、谁负责播音演绎、谁负责后期制作、视频包装、手绘设计、音乐选择等都各自明确。2、技术创新:手绘动画,将“黄花蔡”组合里的播音员小黄、小蔡动漫化,萌萌的可视化的动漫形象,让人心生好感,更易于传播。3、应用创新: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无论何时何地,点击链接即可收听。4、模式创新:音频的特点在于它不受时空限制,应用广泛,通过fm884泸县人民广播电台、应急广播“村村响”、全县各大机关单位网格、微信群、流动宣传车、《爱泸县》APP、卡口小喇叭等进行宣传,对泸县所有乡镇和农村实行全覆盖;也借由新媒体传播方式,面向全国受众。
《“黄花蔡”系列微广播剧》系列音频节目短、频、快,幽默诙谐、“川味儿”十足,尤其在广袤的农村,大爷大妈们最爱这样的土味方言,关键时刻效果超群,真正做到了“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作为最接地气的四川方言版节目,实时紧扣“防火”“安全”“反电诈”“高铁”“公益”等热点话题,为受众传递“川味儿”正能量,在关键时期贡献了媒体人的一份力量;“黄花蔡”组合也成为黄金组合大“IP”,成为了极具特色亮点和代表性的宣传产品,在学习强国全国双月评展播中,单集播放量达60万+,是泸县融媒体中心宣传利器,成为融媒时代新媒体宣传的一匹黑马。
3.选题切合时代热点:“本土”■文艺广播“精品化”
文艺广播在许多基层融媒中已名存实亡,除了必要的新闻节目,普遍类型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本台特点、没有地域特色、缺乏精品打造意识等问题。但事实上,文艺类别的节目依然是传承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的形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中国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更加自信的心态,迈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去讴歌这个时代,去谱写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赞歌。我们可以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汲取营养,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这都给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媒体也有了更多文艺创作的机会和空间。在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用文艺的作为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艺文化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基层地方台可以更及时、快捷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向往。而且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将“传统的广播节目播出即是结束”转化为“播出即是开始”,无论何时何地,点击链接即可收听,也为作品的制作标准和完成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广播文艺节目是用文字、音乐、戏曲、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呈现的广播文艺形态,主要通过声音符号和电子技术,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性的审美反应,以满足听众审美需求,提升节目的审美价值。广播文艺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综合性的二度创作过程,从选题、立意、策划、编辑、录音、合成、制作,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其中,切合时代的选题是广播文艺作品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县级融媒泸县融媒体中心制作的系列音频作品为例。近年来,泸县融媒体中心坚持制作广播长篇连播(有声小说)节目:《闰年闰月》(2013年)《战将》(2014年)《平凡的世界》(2015年)《麻雀》(获得2016年四川省广播电视优秀奖)《人民的名义》(2017年)《川江英雄》(2021年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连载)均在省市获奖,受到广泛赞誉,长篇连播(有声小说)已成为我中心保留节目。以2021年红色文艺广播作品长篇连播《川江英雄》为例,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电台牵头策划,精心选择了本土优秀文学作品,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战将》姊妹篇,川籍作家冰春老师新近力作,红色谍战小说《川江英雄》改编成同名长篇连播作品。
该作品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讲述了解放前夕,为了新中国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浴血奋斗,英勇牺牲的川江英雄们的故事。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播讲者通过二次创作,辅以丰富的后期音效场景搭建,着力刻画精彩细节,用声音将听众走进那个特殊年代,去经历和感受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白色恐怖下,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所遭遇的暗战,坚不可摧的信仰,以及在血与火中绽放花朵般的爱情。
作为文艺广播类精品作品,《川江英雄》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强国”全国平台等多家主流媒体连载,二度创作和拓展播出不仅有力宣传了本地文学作品,也让本地作家的文字插上了声音的翅膀,飞向全国听众,让基层媒体的文艺广播作品,得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入大众的选择。仅前十集,全网播放量便达10万+,掀起了一股阅读收听之风。红色谍战小说《川江英雄》在抓住时代热点基础上,将红色主题生动诠释,效果显著。
而故事素材选自政协泸县委员会编纂的《泸县文史》丛书之《泸县英烈传》的同名红色文艺广播作品,由泸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泸县退役军人局打造,深情讲述为中国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为党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泸县英雄们的故事。该系列作品也被收录到“学习强国”《百年党史一起听》专栏,在特殊时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反响。
说到底,长篇小说连播、红色音频故事等文艺作品的创作,注重对历史题材的发掘和演绎,本土的龙文化、红色文化作品的演播成了主流。这些尝试印证了在今天的传播态势下,地方台虽自身辐射面积不大,但是同样可以有所作为。相对于新闻节目而言,广播文艺节目对时效性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对地域的限制也不是那么强,反而使不同地域之间对彼此的特色文化反而有更强的了解愿望,而同地区行政部门的合作,让节目有了更稳定、丰富的节目素材,也让广播文艺节目更能持续发展。
广播文艺节目自诞生起,就一直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着养分,在传播地方文艺、民族文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传播内容和亲和力。其需要出新彩,必须从地方艺术里面去吸取灵感和养分。融媒时代,地方台的文艺节目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同时也要求地方台在文艺节目的生产上要有更高的立意、更丰富且适应新时代的创作手法、更精致的制作手段,既要形式新颖有趣,又要内容扎实有意义。在人手和资金都比较有限的县级融媒,用优质作品吸引有需求的用户,立足“本土”作品,将“联动”做精做实,以此吸引更多“同伴”,达到良性循环,进而与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气候相适应。这也指向了基层广播文艺节目“本土化”和“精品化”这一最核心的创作需求。
泸县融媒体中心广播系列音频立足本土,在最贴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地方,大气展示了泸县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核,表现出新时代四川人忆初心、识大局、勇于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小媒体,大格局,小融媒,大情怀,这是泸县融媒电台拟定的发展思路,创新形式,满足听众需求,做好党和政府的“传声器”,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宣传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接下来,泸县融媒电台在保留应急广播“村村响”公共服务功能同时,加大对经典精品音频系列的制作和整合,开发生产出其他更多具有延续性,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品。紧跟国家宣传动向,紧扣泸县地方特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好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占据主流舆论阵地有利形势,以实际行动“讲好泸县故事,争当媒体先锋”,形成内外宣同等发力的良好效果和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