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10-20■邱明
■ 邱 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他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创造的文化形态。中央苏区时期是革命文化孕育、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化以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核心,是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高举共产主义旗帜,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大力破除封建文化,大胆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全新的创造性。中央苏区对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确立指导思想,开拓实践路径,创新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中央苏区革命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苏区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是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实际相结合,用共产主义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以文化教育来推翻封建文化思想桎梏,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开展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文化教育。
(一)用共产主义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
在建立苏维埃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军。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执行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政策,开展苏维埃领土上的文化革命,用共产主义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增加革命战争中动员民众的力量。”“二苏大会”上提出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要做到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共产主义精神与教育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二是文化教育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相结合,三是文化教育和劳动相结合。这一总方针明确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即共产主义精神为指导;指明了苏区文化教育的前进方向,即必须服务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这个中心任务;找到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正确路径,即文化教育必须与劳动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用文化教育来推翻封建思想桎梏
文化从属于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文化是统治阶级钳制广大工农劳动群众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推翻封建文化思想的桎梏,首先就要在工农群众中开展文化教育。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实行了一系列举措。1931年11月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区“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以确保工农群众的教育权。1933年9月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中央人民委员会第17号训令中要求,“要尽量地在最短时期内把从前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所留下来的最毒恶的遗产——文盲——完全消灭”。1934年1月,“二苏大”工作报告宣告,要用文化教育改革来“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这些要求鲜明地表明了苏区文化教育的革命性,以及坚决推翻封建文化思想桎梏的坚强决心。
(三)以党内教育来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在中央苏区创建过程中,党内和红军内部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包括封建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来源于党的组织基础,大部分来自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在党内和红军内部影响很大。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决议要求,要在红四军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决议重点论述了党和红军内部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的表现、根源、危害及纠正办法,“号召同志们起来彻底地加以肃清”。古田会议决议为中央苏区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强战斗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央苏区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大踏步、加速度地进行革命文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苏区革命文化教育呈现出“自由的光明新天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铸就伟大革命精神
中央苏区革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锻造中铸就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得胜利”,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是当代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持续开展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教育,使苏区党员干部、群众和红军战士在精神意志上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比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苏区人民谋利益,形成了人民政权之下的全新政风,被誉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在兴国县,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好作风的模范,得到苏区群众的交口称赞。为此,毛泽东亲笔题写“模范兴国”,对兴国县苏维埃政府进行表彰。
(二)开展群众文化运动
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文化运动,想方设法提高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全面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制下的教育体系,建立人民政权下的教育制度,优先保证工农群众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权利。一是全部进行免费义务教育。党和苏维埃政府在每个村里都建立了列宁小学,招收学龄儿童入学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据中央苏区的粤赣、江西和福建三个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校读书的学生占适龄儿童总数的50%。苏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远远高于白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二是积极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中央苏区广泛开办了平民学校、夜校、补习学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群众文化教育网,开展了俱乐部、识字牌、墙报、戏剧、读报等群众文化活动。这些群众文化教育网和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并在识字过程中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青年群众尤其是青年妇女参加扫盲运动的热情高涨,苏区的扫盲率远远高于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扫盲率。三是开展干部教育。成立了苏维埃大学、中央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红军大学等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红军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等,为各条战线培养干部人才。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共产主义常识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四是建设红色文化事业。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创了人民新闻出版事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了苏区群众文化和赤色体育运动,让革命文化教育在群众文化运动中生根发芽。可以说,党和苏维埃政府对工农群众和红军战士文化教育的重视,是中国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世人刮目相看的。
(三)发展工农大众文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文艺战线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文艺宣传工作者采取苏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用大众化、口语化、地方化、通俗化的语言,挖掘民间文艺资源,创作了大批红色歌谣、客家山歌、红色戏剧、革命诗词等文艺作品,反映劳苦大众的心声,抨击旧社会旧制度统治下人民群众苦难的生活,讲述参加革命的道理,歌颂苏区军民火热的新生活。比如苏区军民创作的红色歌谣,基本上是自发性创作而成的。其中有反抗压迫剥削并号召工农群众起来闹革命的,有反映人民生活、赞扬苏维埃政权的,有歌颂工农红军、鼓动青年参加红军的,有歌颂人民战争胜利的,也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鼓动白军士兵带枪参加红军的。这些歌谣短小精悍,具有崭新的革命内容和鲜明的战斗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思想性和艺术性,彰显了苏区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由于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深入开展,苏区军民将五四运动对革命文学的呼吁演变成了革命文学的运动。
三、中央苏区革命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从历史背景来看,在这一时期,面对帝国主义殖民文化入侵和封建文化势力盘根错节,面对“全盘西化”等文化虚无主义与“尊孔复古”等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面对国民党政府残酷的文化“围剿”,中国共产党通过一次次的“文化自觉”,来寻求新的“文化自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火中孕育了革命精神,诞生了革命文化。苏区革命文化正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既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前奏,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探索实践和具体表现。苏区革命文化开始扭转中华民族文化思想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开启了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的艰难探索,最终积淀形成了“新民主主义论”。
从历史影响来看,中央苏区革命文化教育在中华文化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成为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在新文化运动早期,中国文化领域是破多立少。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苏区革命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的伟大尝试,积极培育出来的全新形态,具有探索试验的功能,也具有承接性的特点,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是正确处理了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中央苏区时期的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同时,中国共产党大胆地吸收外来的进步文化,学习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革命文化的诞生,而注入了崭新内容和强大能量,得到了传承和升华。
三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针对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一步一步陷入文化自卑的状况,苏区革命文化是一次精神反拨和自信重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政权建设,既有政治使命,也有文化使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在中央苏区创建了革命文化。苏区军民在这种革命文化力量影响下觉醒,从而形成了不断团结进取、共赴国难、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从中看到了希望和方向,开始有了文化自觉的主心骨,精神状态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文化自信开始出现了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