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嘱托再出发 新区发展谱新篇

2022-10-19

新长征 2022年10期
关键词:长春吉林新区

■本刊记者 滕 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吉林考察,就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制造业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为这片黑土地的发展把脉定向,为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视察吉林两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长春新区。放眼望去,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到精彩纷呈的综合体项目,从智能尖端的创新产业到夯实根基的城建工程……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2020年7月23日是长春新区人永远铭记、倍感自豪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期间,专程到长春新区视察指导工作,指出“新区走的路子是对的,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开发区相比,发展也是快的”,并要求新区人“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路径举措,更加坚定了长春新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两年来,长春新区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省市“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六城联动”等部署要求中,全面做好规划衔接,做强产业基础,做实项目支撑,做优机制保障,在示范和带动长吉图战略实施、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中多行表率领先之举,加快走出一条“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两年来,长春新区创新发展的首位度、协同度、活跃度进一步提升。GDP、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长春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27名,位列东北国家高新区首位,人均GDP、亩均产值居于前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省30%、全市80%,光电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智慧法务区、长春人才创新港等国家级重大功能平台相继落位,长光卫星获评为吉林首家、东北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新区专项债项目、科技企业、上市企业、高端人才引育数量全省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兵单位。

高技术产业集聚成势

走进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两年来,长春新区作为吉林振兴发展的重大平台和重要引擎,不断加快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022年8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遥十运载火箭,将眉山“天府星座”(“吉林一号”高分03D35-41星)、云遥一号04-08星(“吉林一号”红外A01-05星)等16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任务,创下单次发射“吉林一号”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16颗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54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标志着“吉林一号”星座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无垠的太空中留下了吉林印记。培育“吉林一号”卫星只是一个缩影。“长春新区牢记嘱托,努力建设科创与装备之区,积极构建药谷、光谷、新材料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等创新平台,打造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和节能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装备之区。”长春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围绕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长春新区每年新引进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到4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95户。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企业400余户,2021年产值达到223亿元,培育了高新股份、生物制品所、圣博玛等一批全国领先的优秀企业,形成生物制药、高端疫苗等多个特色集群,是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位列“2020中国生物医药园区产业竞争力排行榜”第10位、东北首位,2022年1-6月医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07.6亿元,产值占比达到29.2%。光电信息产业引进了希达电子、永利激光、吉大正元等企业450余户,形成了以光电器件、光电显示等为特色的光电子产业集群,长光卫星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卫星研制、运营管理到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吉林首家、东北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吉林一号”卫星将建成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一汽奔腾、天合汽车、一东离合器、大正博凯等重点企业130余户,形成了产业链较为完整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目前,长春新区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正在高标准谋划建设“两谷一基地”,其中“药谷”规划面积1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型疫苗、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重点建设未来医药港、国际融创小镇、绿色智慧化工园“一港一镇一园”,努力在未来五年实现产业规模过千亿、聚集医药企业过千家的“双千”目标;“光谷”充分发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长光卫星等技术优势,坚持技术驱动、场景驱动,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形成全领域的光电信息制造高地;“新材料基地”依托长春精细化工产业园,联合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海谱润斯、奥来德,重点发展光电材料、发光材料、化学仿制药原料等功能性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奠定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未来长春新区将围绕“绿色、节能、低碳、高科技”的发展原则,努力打造新型材料的创新基地、高价值的生产基地。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在中国东北的经济版图上,如今的长春新区,是一处不容忽视的热土。科技加快“转”出生产力,创新引擎更强劲;“引凤还巢”做活“雁归经济”;开展“四进校园”“四进新区”活动……随着长春新区创新创业不断迈向纵深,追梦人奔跑的身影无处不在。

长春新区依托长春高新区组建,创新是长春新区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内在的基因,先后获批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全区集聚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20余家、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100个。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联合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华为等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高标准启动建设长春北湖科学城,重点谋划建设科技之谷、智慧之谷、人文之谷。科技之谷主要是联合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长春理工大学在环北湖区域大力布局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谋划建设龙翔国际商务区B区,瞄准百度、华为等头部企业,引进建设百度人工智能产业园、华为人工智算中心,大力构建智慧法务数字孪生场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创广场。特别是联合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建设中国(长春)新材料研发高地,包括重组“高分子科技与技术、稀土高值化利用、分析科学”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战略新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智慧之谷重点依托长春智慧法务区,打造“法务+商务+文旅+数字+双创”多维融合的产业生态,大力引育注册会计、税务服务机构、软件设计、建筑设计等法治服务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培训实践基地、律师远程会见中心等29个项目正式运行,金杜、毕马威、安永等高端律所达成入驻意向,法务区正式挂牌运营,并计划在2023年5月前,以智能技术将智慧法务区的全部服务“搬”到云上,再造一个线上的智慧法务区。人文之谷以北湖公园环境提升为抓手,与悦榕庄酒店正式签约,华侨城集团、耀有光科技集团加快对接,着力打造东北地区品质最优的商务文旅度假休闲胜地。高成长企业加快培育,长春新区现有各类孵化载体54个,在孵企业2000余户,其中摆渡创新工场为创客提供“零门槛”入驻、“零成本”创业等多种服务。北湖科技园复制“中关村”经验,引进落位双创企业和机构700余家。全力推广摆渡创新工场和北湖科技园的中关村模式,打响“摆渡-渡向成功彼岸”“你身边的中关村”等孵化品牌,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40户,占全市1/3,占全省1/4;“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14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户,分别占省、市45.7%和57%。金融服务力度持续加大,大力集聚创投机构,形成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构成的梯级融资服务体系,全区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到8支,总规模达到24.8亿元,实现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建立上市企业苗圃,携手券商、创投、专业中介等机构打造多维度的上市“朋友圈”,全区上市企业达到12家,占省、市比重分别为24%和39%。双创人才加快引育,创新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慧谷引凤”行动计划等有效举措,先后引育各类人才16万人,41人入选省、市高级专家,21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达成合作协议的院士20位,目前正积极申建长春人才创新港,争取纳入“3+N”国家人才战略布局。

开放功能加快提升

2022年元旦前夕,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着货品的中欧班列(长春-汉堡)从长春新区国际港再次启程。成百上千种“吉林制造”通过该班列,发往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汉堡,全程约9800多公里,班列成为引领长春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桥梁纽带。

2021年5月,吉林省首条通达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局的直连高速通道在长春新区开通,标志着新区网络基础支撑服务能力和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进入新阶段。同年7月,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在长春新区揭牌,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振翅起飞,赋予了长春新区新的历史使命。

长春新区的基因工程抗体类药物项目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开展产品研发工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天的长春新区,正按照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国家赋予的“打造图们江区域合作重要平台”的使命任务,深入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部署要求,积极完善开放功能、加强产业贸易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培育一流开放环境,全力打造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功能支点、长吉图开发开放的重要载体,快步走进世界、拥抱世界,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围绕服务我省“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建设,高标准建设功能完善、内畅外联的立体化开放体系。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是东北唯一、全国第15个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长春药品进口口岸获国务院批复,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国际陆港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中欧班列”(长春-汉堡)实现常态化运营,“铁海联运”国际贸易运输通道基本形成,我省首个企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长春新区开通。围绕深化国际和区域合作,高标准谋划建设了中俄、中白、中日、吉浙等跨区域合作园区,中俄科技园建成8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省内唯一“国家级国际引智示范基地”,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入驻日资企业26户,中白科技园先后入驻企业28户,荣登全国“2021年百家特色载体”。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长春新区在省市率先推行的新型产业用地(M0)、“标准地+承诺制”等多项改革被列为试点并在全省推广。今年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行政化专业招商和园区化招商相结合的招商体制改革为突破,以职业化分拆和专业化定位的国企改革为配套,通过将国土空间和产业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上划,将对经济主体和群众的服务、执法管理等职责下沉,全面打通政务流、事务流,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量身制定了涉及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政策体系,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2022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新60条”、稳经济保增长助力市场主体发展36条,为企业发展打造“政策洼地”“投资福地”。先后打造“企业家座谈会+沙龙”、企业高管微信群等特色品牌,健全“企业服务专员”机制,为存量企业配备“客户经理”,为增量项目配备“项目经理”,进一步推进服务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长春新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兵单位,在首次营商环境国评中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第11、东北第1。

一次次优化,激发出一波波动能。“优”无止境的征途,为长春新区开拓出高质量发展的坦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长春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脚步仍在阔步向前,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挺进。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

作为省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排头兵,长春新区围绕打造既乐业又安居的幸福新区,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社会事业发展,累计投入近300亿元进行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三路七桥”、伊通河北段、北湖湿地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每年实施“幸福新区行动计划”,解决一批民生实事,先后建成17所中小学校,以及3所大中型医院,医疗机构发展到359个,长春新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宜居宜业品质大幅提升,北湖开发区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临空经济示范区承载能力逐步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面向未来,长春新区将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六城联动”等省市重大战略部署,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昂扬的奋斗姿态,以行百里半九十的清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全力打造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新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长春吉林新区
宜宾市三江新区
富翁借伞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灵动优雅 长春花篮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吉林出版集团
长春大学教师艺术作品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