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保护性作用

2022-10-19李智美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食品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营养元素营养物质储存

文 李智美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目前,百姓对烹饪出的食物既有味道方面的需求,也有营养健康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烹饪方式。而在实际的烹饪过程中,如果采用了错误的烹饪方式,有可能导致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大量流失,甚至会出现致癌物质,反而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主要对科学烹饪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价值的保护作用,从而提出最优化的烹饪方式,更好地兼顾食物自身的营养元素以及食物的味道,更好地满足的实际需求,为人们提供色香味美的食物。

1.不恰当的烹饪方式会造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大量流失

1.1 不恰当的处理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特征,也具有不同的贮藏习惯。在食物烹饪前,人们需要将食物进行贮藏,而在贮藏过程中,如果贮藏方法不正确,将会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温度较低,在冬季人们喜欢购买大量的食物,进行储存,以便在后续入冬时,能够有充足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在冬季,就出现了食物的储存问题,如果错误的将食物堆积在阴冷潮湿的地区,那么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土壤中的元素,都会对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会加大营养物质的流失,增大食物的不良反应,导致在烹饪食物后,营养元素流失严重。并且,我国部分地区喜欢酿酒,会将大量的食材储存在地窖或者是储存在密封容器内,这些储存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或者是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都有可能导致食材在密封的环境中出现腐烂,甚至滋生其他有害元素,严重破坏食物中的营养元素,一旦被人们食用后,甚至会给生命安全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选择正确的烹饪方式前,必须做好食材的储存工作,要选择低温、干燥、低氧的储存空间,对食物进行合理储存,最大程度地减少食物营养价值的流失,更好地保护食物的安全。

1.2 烹饪过程中的不良措施

在具体烹饪过程中,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烹饪方式,也会根据不同的食物特征,采取多元化的烹饪手段。比如,大多数人会采取先烫后炒的烹饪方式,先将食物焯水备用,然后再烧油起锅炒菜,上述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部分绿色青菜,可能会破坏青菜内部的营养价值,甚至对于部分青菜,可能会破坏水溶性的营养素,导致水溶性营养素在焯水过程中使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并且,许多人喜欢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放置更多的食用盐,但放盐的时间以及盐的含量都会影响部分绿色蔬菜的营养价值,如果放盐时间过早,就会导致部分绿色蔬菜中的水分和部分水溶性营养成分被析出,甚至是蔬菜内部的营养元素受到氧化,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并且,部分蛋白质成分较高的食材,如果在烹饪过程中混合了大量的盐分,将会导致蛋白质成分变质,破坏了蛋白质中的营养成分,甚至影响到蛋白质食物的口感,造成十分严重的营养流失。

2.科学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保护性作用

2.1 合理选择食物的储存和处理方式

人们在烹饪食材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在菜市场购买大量的新鲜、绿色、无污染的原材料,并根据个人的口感需求和个人的营养需求,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有利于维持自身身体营养平衡的食材,并根据家庭中的人口数,选择适量的食材,要避免出现剩菜剩饭,造成食材浪费。并且,在购买食材时,要有效避免囤积大量的多余食材,导致部分食物堆积腐烂,造成食物浪费,特别是在夏季气温较高,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加快食物变质的速度,特别是水果蔬菜保存时间较短,如果储存不当,造成食物大量堆积,不仅会严重影响水果蔬菜中的营养价值,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甚至还会导致部分水果蔬菜产生一定的有害物质,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2.2 合理选择清洗方式

在正式烹饪食材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对食材进行清洗,及时地清洗掉食材上的微生物、泥沙等其他有害物质,但在清洗的过程中,人们要根据不同的食材,选择正确的清洗方式,并合理控制食材清洗的力度,不能多次重复清洗,否则会大大降低食材中原有营养元素的含量。比如,在煮饭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淘米水的次数,要将淘米次数控制在一到两次左右,并且在洗米的过程中,不能大力揉搓米粒,甚至是长时间浸泡,从而有效地避免米粒中的谷物元素流失,更好地保护谷物内部的营养元素。

2.3 合理选择切配方式

人们在正式烹饪前还会采取刀切的切配方式,这也是中国传统烹饪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刀切的过程中,食材的种类、大小、薄厚,都会对后续的烹饪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食物的薄厚,会严重影响后续烹饪的时长,如果食物在切配过程中,食物较薄,那么后续的烹饪时间较短,能够有效避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大量流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因此,在切配过程中,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切配方式,不能将食物切的太碎,增加了食物与空气中氧气或其他元素的接触面积,导致食材中的营养成分与空气中的某些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营养成分大幅度下降,造成营养物质大部分流失。据统计,以小白菜为例,小白菜在切丝或切块的情况下,小白菜内部的维生素的损失量也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小白菜在切丝后,维生素的损失率将会明显高于小白菜切块的损失率。因此,人们要根据不同的食材,选择不同的刀切方式,最大程度地避免食材中营养元素的流失。

2.4 合理选择烹饪方式

科学的烹饪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食物的口感,提高食物的美观性,还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食物中的营养元素,保留食物自身的营养价值。并且同一食材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口感。因此,人们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可以根据自身的营养需求以及自身的口味,选择正确的烹饪方式。比如,在制作土豆时,可以采用油炸的烹饪方式,将土豆切丝制作土豆薯条,并将油温控制在300摄氏度以上,土豆中具有大量的维生素C,这些营养元素,在高温的环境下,能够与营养元素产生化学反应,出现了热氧化分解的现象,能够有效地减少维生素的浪费,穿透力较强。并且,采用高温油炸的方式,能够让土豆内外受热均匀,加热时间较短,能够减少营养价值流失的时间,对土豆中维生素的保护效果较好,能够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和浪费。并且,油炸薯条口感极佳,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和小孩子来说,是喜闻乐见的餐桌美食。因此,在制作土豆时,就可以选择上述的烹饪方式。

此外,对于餐桌中的主食,人们也可以采取蒸的烹饪方式,蒸的烹饪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食材原有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对食物自身无机盐和矿物质的破坏,并且饱腹感较强,营养价值较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烹饪方式。此外,肉类也是人们经常烹饪的食材之一,在烹饪过程中,要对肉制品做好充分的切配工作。据相关数据统计证明,猪肉在切成丝和切成小块后,营养物质的流失速度并不一致。在切丝后,采用爆火急炒的方式,能够降低猪肉维生素的流失速度,维生素损失率较低,而采用切块方式后,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猪肉与空气中部分元素的接触面积,但采用小火慢炖的方式,延长了猪肉营养物质损失的时间,导致猪肉内部的维生素损失率大幅度上升。并且,据数据统计证明,在油炸过程中,猪肉的表面温度能够迅速地达到140摄氏度以上,能够在猪肉表面形成固定的保护膜,减少了猪肉内可溶性物质的流失,更好地保护了猪肉自身的营养价值,提高了猪肉的口感,增强了猪肉的美观性。但如果将猪肉长时间放在高温中进行烹饪,那么当温度超过240度后,将会在猪肉内部形成大量的致癌物质,可溶性营养成分不仅流失严重,甚至还产生了新的有害元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据上述分析,人们必须根据不同的食材,选择科学合理的烹饪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食材营养物质的流失,更好地保护食材自身的口感。

2.5 适当加醋

在烹饪过程中,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食物的口感,也会在食物中加入大量的调味品,并通过混合调味品的方式,形成独一无二的菜系,而在调味的过程中,适当加醋,已经成为了人们制作菜肴时的必备步骤。食用醋中具有较多的酸元素,酸元素能够与食材中的维生素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食物的鲜美程度,还能够有效地去除掉食物中的腥味,保留食物中的原有维生素,增加食物的口感,提高食物的新鲜性。并且,如果在烹饪蛋白质较高的食材时,添加适量的醋,还能够促进人体对钙质的有效吸收,能够进一步提高食物自身的营养价值,不仅口感鲜美,色泽明艳,还能够提高营养价值的吸收速度,兼顾了美味和健康。此外,在烹饪过程中,也要有效地控制烹饪的时间和烹饪的温度。通常情况下,高温会降低食材自身的营养价值,长时间的高温烹饪,会导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大量的流失。比如,在烹饪蔬菜和肉制品时,如果长期处于高温的烹饪环境下,会对食材中原有的维生素造成一定的破坏,导致维生素B和维生素E流失速度较快,甚至导致部分蛋白质成分较高的食材出现化学反应,脂肪被氧化分解,降低了食物自身的营养价值。因此,在烹饪肉类产品时,要有效地控制烹制时间和烹制温度,要将烹制温度控制在100摄氏度左右,消灭肉制品中的细菌和寄生虫,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肉制品中的营养元素,提高人们对肉制品蛋白质的吸收速度,避免有害物质的产生。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人们对烹饪的需求不断增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要详细分析不同的烹饪方式和不同的营养需求,要根据不同的食材,选择科学合理的烹饪方式,并适当控制烹饪的时间和温度,最大程度地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更好地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

猜你喜欢

营养元素营养物质储存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冬季养羊这样储存草料
生鲜乳中营养物质的调控技术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安防云储存时代已来
试分析高中生物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
精液长时间冷冻储存与冷冻复苏率的相关性研究
冬眠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奶粉中的营养元素
两种枣树矿质营养元素累积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