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遇航·爱国爱教的道门高士

2022-10-19江苏何春生

金山 2022年10期
关键词:道观茅山道教

江苏/何春生

黎遇航(1916—2002),道名黎顺吉,江苏金坛人,茅山道士,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童年入道 投身抗日

黎遇航刚出生7个月失母,由祖母抚养,5岁时祖母过世,其父黎洪春只好将他送至其姑母杨黎氏处抚养。黎洪春从事瓦工,不幸因石灰爆炸损坏眼睛,不能再到高处作业,生计逐渐艰难,因见当时世道黑暗,而自己又命运多舛,遂生遁入玄门之念,入茅山元符万宁宫西斋道院拜道教上清派耿云清为师。因牵挂儿子,不久将黎遇航从妹妹家接到万宁宫中,自己抚养。

黎遇航天资慧敏,随父生活于道观之中,举止有礼,深为耿云清道长及观中道众喜爱。耿云清道长指命其徒徐龙田收黎遇航为徒,取道名“顺吉”,意为“顺太上无为之法,兆我教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瑞吉”,时黎遇航年仅5岁。

黎遇航长期生活于道观,耳濡目染皆为虔诚奉道、积善作人、修养长寿的一套道教规仪,日积月累,逐渐成长为一位如法如仪的道士。加之观中为了培养青年道士,还聘请了当地知名的教师吴济之先生到元符万宁宫设馆授课(吴济之抗战时参加新四军)。黎遇航得名师授学,品学均长进甚快,成为道观之佼佼人才。他既会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又能从事道教斋醮音乐,作超度祭炼法师的高功。十八九岁时,师父徐龙田让他承担起为道观带徒弟的责任,于是年轻的他,很早就成了有三个徒弟的师父。

1937年日寇侵华,“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茅山人心浮动,惶惶不安。其父让黎遇航带上徒弟去安徽避难。到安徽含山,师徒便走散,黎遇航只得孤身辗转流浪。他到过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吉安,在吉安偶遇句容磨盘人周长青。不久,黎遇航随周长青带领的新四军先遣队返回茅山,投入抗日的洪流。陈毅同志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后,黎遇航曾担任粮食保管员,并参与情报联络工作,时年22岁。

拨乱反正 重回道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黎遇航离开道院,在茅山下泊宫小学历任教师、校长。1953年当选句容县人大代表,1954年被推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并奉调到北京白云观担任中国道协副秘书长。1961年,中国道协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黎遇航被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文革”伊始,黎遇航想方设法保护了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以及白云观内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后回到茅山,积极参加地方血吸虫防治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并参与撰写《茅山抗日革命史》,详细介绍茅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协恢复正常工作,黎遇航再度进京,先后当选第三、四届中国道协会长,1987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任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四处奔走 爱国爱教

黎遇航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广泛团结道教徒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黎遇航与港、澳、台及海外道教徒联系广泛,并重视培养道教界人才。1990年创办中国道教学院,黎遇航担任院长。1987年中国道协创办《中国道教》杂志,他兼任杂志社社长。

黎遇航能诗文且喜书画,他撰写的《道教的信仰与教理教义》等论文及诗词数十首,均刊载于《中国道教》杂志。后有《遇航诗词集》出版。

黎遇航作为茅山道士,一直为江苏茅山道院的恢复发展四处奔走,他曾感慨直言:“过去,茅山曾以道教发源地之一而载入道家史册,名满江南。今天,茅山又以革命根据地之一载入革命史册,茅山已和新四军、陈毅元帅的丰功伟业连在一起,革命事业使茅山增添了新的光彩,成为全国闻名的地方了。”黎遇航对家乡也表现出特殊的情感,亲自撰写文史稿件《道教圣地茅山》,帮助介绍、建设茅山风景名胜区,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2002年12月20日,黎遇航在北京羽化。在他病重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贾庆林、王兆国、司马义·艾买提以及刘延东、李德洙、叶小文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12月2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黎遇航的遗体送别仪式。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中央新闻单位发文,对黎遇航一生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长期与党和人民政府团结合作,积极探索道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的道教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道观茅山道教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西夏道教补议
道观行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