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易经·茅山道教掌门人

2022-10-19江苏

金山 2022年10期
关键词:道长茅山易经

江苏/赵 华

朱易经(1917—2007),俗名朱树金,江苏金坛人。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镇江市政协委员、常委,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句容市道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

出身寒微 志存高远

朱易经出生乡村,父亲朱宝银,生有四子一女,其排行第五,长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清苦日子。1925年,8岁的孩子该是背着书包进学堂的年龄了,由于家境贫寒,朱易经只身一人离开家乡,来到茅山乾元观出家,成为一名小道士,皈依赵容海道长,属全真龙门派复字岔支阎祖派第二十四代弟子。

初入山门,“从未进过孔子门,一脚跨入老子门”的朱易经什么也不懂,什么都感到新奇。穷人的孩子懂事早,朱易经凭借着勤奋和刻苦,识字、念经、打水、扫地、种庄稼,样样学在前,干在前。经过十年的清修和锤炼,朱易经不仅学会了道教的经文,而且对道教音乐也颇有灵性,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很得师傅们的赏识、师兄弟们的尊重。在师傅赵容海道长的悉心调教下,并得益于师公惠心白大师传授道教科仪,18岁的朱易经就任主坛法事,长期往来于乾元观与溧水城隍庙之间,从事斋醮科仪活动,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道长。

朱易经出生在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的旧社会,其出家是家庭贫寒的无奈之举,但一入道观门便是道家人。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誉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曾经道教文化氛围浓厚,名师高道辈出,却几度辉煌几度衰落。在源远流长的茅山道教文化的滋养下,朱易经学了知识,长了见识,越发清醒地认识到旧社会的茅山道教日渐衰微,仅仅维持了法派传承的师徒关系,道场法事及科仪活动仍维持旧制,没有任何创新。

抗战洪流 心怀爱国

1938年6月14日,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来到茅山,建立苏南抗日革命根据地,一支队司令部和政治部就设在乾元观内。师公惠心白道长谆谆教诲全观道士:新四军是救国军,保家卫国,大家应积极配合。乾元观道士自觉投入抗战洪流,为新四军提供住宿,烧菜做饭,观察敌情,通风报讯,救治伤员,配合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者。惠心白道长和陈毅司令员经常在观内的宰相堂和松风阁对弈、抚琴、交谈。此时的朱易经,总是不声不响地为陈毅奉上一杯茅山青茶,有时还静立一旁聆听陈毅畅谈抗日的道理。1938年9月间,为了更好地联合各方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组织群众抗日队伍,陈毅召集了茅麓茶叶公司老板纪振纲、樊玉林及周围各地方乡长等进步人士在乾元观大客堂举行抗日宣传大会,安排抗日战略部署。在革命先辈的鼓舞和革命志士的感召下,朱易经的爱国主义热情也在心中点燃。

这次大会之后,陈毅率新四军离开了乾元观。10月6日,日军侵入乾元观,火烧松风阁、宰相堂、大罗宝殿等殿堂,只剩下几间没有烧完的东西道众斋房、库房和客堂,千年古观几成废墟。侵略者还残忍地杀害了惠心白、陈容富等12名道士和5个打柴人,师傅赵容海、师叔陈容君和朱易经当日被安排外出,幸免于难。接下来几天里,日军又火烧白云观、仁祐观、德祐观、玉晨观、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杀害道职人员。天在悲,雨在泣,短短几日,失去赖以生存的宫观和师公、师叔伯、师兄弟的朱易经,带着对道众们的深切怀念和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连夜投奔新四军江南抗日根据地溧阳。他和幸存的道友们继续投身抗日斗争,利用在庙观问道传经的身份作掩护,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传递情报。

抗战胜利后,曾经香火缭绕的道教圣地茅山瓦砾遍地,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朱易经来到溧水、杭州等地道观居住,以做道场维持生活,尽力化缘积攒重振茅山道院的资金和人脉。后又参访学道于南京斗母宫、二郎庙,苏州伍子胥庙,上海桐柏宫、三茅宫等地道观,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

兴业弘道 慈俭爱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山三宫五观合并组建茅山道院。1952年成立茅山道院互助组,朱易经任组长,1957年至1970年任茅山道院生产组长。在此期间,朱易经积极参加学习和生产劳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努力适应新社会,服务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中央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朱易经和7位老道长先后回到茅山九霄万福宫。1982年,成立茅山道院管理小组,朱易经任组长,开始恢复道观修建,重塑神像。1985年3月10日,茅山道教协会成立,朱易经任会长和茅山道院住持。协会成立后,朱易经和道友们齐心协力,四方奔走,为宫观的恢复和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几乎是在残垣断壁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崭新的茅山道院。他组织道众喜迎茅山“四宝”归山,举行宗教活动,从事自养事业,使茅山道院焕发新的生机。

茅山道院恢复建设初期,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即使日子过得再苦再难,朱易经都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坚持,不仅要咬紧牙关生活下去,还要把道院建设起来,更要建设好,因为这里是自己的家。几十年的道教生活中,朱易经道长真正感悟到了“知足者富”的内涵,在清苦的岁月中“知足常乐”。

时光进入21世纪,道院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朱易经个人生活仍然保持着简朴的风范,一间十分拥挤的卧室,一张极其普通的床铺,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外出参访期间,也是一切从简,从不向别人提要求、讲条件。

朱易经一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慈俭爱人。他平生积蓄非常有限,却经常接济他人,为道院的建设做功德。其个人为茅山道院和地方建设捐款30余万元,所接受的供养费也大多交给了道院用于宫观修缮,现在的隐仙道院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的。

传道授业 培养后学

朱易经从小出家入道,没有读过书,但却虚心好学,对道教的义理悟性极强,年轻时就能登台做高功法师,一生富有道教内涵和道门精神。他谦和、居下,与其他宗教大师一起参加宗教会议时,从不抢先发言,总是谦让于别人。与普通宗教人士在一起,也总能亲切交谈,友好相处。

1982年,茅山道院招收了8名有文化、有信仰、爱国爱教的青年道徒,朱易经很是高兴,对这些刚上山的道徒说:“茅山道教后继有人了,我们这些老道士解放前苦啊,都没上过什么学,你们来了,茅山道院就有了希望。”朱易经吃了没读过书的苦,所以特别注重培养道教人才。1983年,中国道教知识专修班第一期招生,他亲自送去2名学员,此后二期、三期、四期直至1990年道教学院开办,茅山道院每期都选送2~3名学员,先后有21位青年道友被送出去学习、深造。1987年,茅山道院办起了道教经忏培训班,朱易经亲自负责,言传身教,为茅山培养了第一批道教科仪方面的人才,这在全国道教宫观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专修班以及道教学院结业或毕业回来的学员大部分都成长为道协、道院的主要负责人和骨干。

1999年镇江句容市道协换届,朱易经执意要求退下来,让年轻人上。他说:“人都是要老的,趁我还在,让年轻人放手去干,干得好是你们的成绩,干得不好是我的责任。”语言朴实无华,意味深长。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随着茅山道教事业的蒸蒸日上,朱易经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安享晚年,即使从道协会长的位置退下后,依然在道教传承上兢兢业业,为道院事业发展奔波。

1998年10月,茅山道院元符宫露天老君像开光前夕,老君像左手掌心出现了一个蜂窝,群蜂漫天飞舞。神像开光在即,届时将有几万人出席开光盛典,一旦发生野蜂蜇人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大家正在考虑如何捣毁蜂窝之时,朱易经道长拄着拐杖来到现场,泰然若定地开导大家:道教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心,野蜂不会蜇人。说来也是奇怪,老君像开光那天人山人海,不但没发生野蜂蜇人事件,还成就了茅山景区一处“蜂拥而至”的自然奇观。这种道教生态文明理念深深地影响着茅山生态道观建设,如今,“青山与我为邻,白云常来作伴”已然成为茅山道院的真实写照。

2001年11月16日,84岁高龄的朱易经出资购买了两棵银杏树,亲自与乾元观的小道士一起把树栽在三清殿前。看着高高的银杏树,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年事已高,为乾元观也做不了更多贡献,亲手植下这两棵银杏树,以表达我对乾元观的一往深情,希望乾元观今后的发展像银杏树一样越长越高大,越长越茂盛。”2007年6月,病榻上的朱易经委托二子朱松林为乾元观捐赠了一幅老子石刻画像,了却其最后的心愿。

晚年的朱易经在道教修为上率先垂范,虽年事已高,也勤修不辍。他每日坚持闭目养神,打坐修行,一心为道,信仰虔诚。他经常在简陋的观舍诵读《清静经》《八大神咒》《玉皇心印妙经》等道教经典,为青年道众释疑解惑,并将他“外想不入,内想不出”的修道之法悉数传授徒子徒孙。直到2007年11月26日,朱易经道长在茅山道院元符万宁宫仙逝,享年90岁。

斯人已逝,话却铿锵。朱易经发自内心的几句话,还在茅山上空萦绕:“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人民政府就没有茅山道院的现在,共产党是我们最大的护法,人民政府是我们最大的靠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语言,但句句实在,爱国爱教之情溢于言表。

猜你喜欢

道长茅山易经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易经·序卦》探微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白云观的小石猴
两棵树 你砍哪一棵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
《易经》里的《天演论》
转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