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探索与研究
2022-10-19马瑞华张彩芸
马瑞华 张彩芸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1
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全面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一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知名度较高的“双一流”高校,大部分普通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无法很好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普通高校很难吸引世界名校与之合作,而与其合作的大部分国外院校层次不是特别高;另一方面,现有的合作办学项目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根据我国教育部2020 年6 月公布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除去停招和停办的机构与项目269 个,共有719 个正常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我国305 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58 所,普通本科院校247 所,占比超过80%。普通高校在合作办学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如何促进普通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外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对提升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普通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是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标志。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资源定义为“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亦指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基于此,马健认为,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促进教育质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所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应该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机制、人才培养、学科协同创新等方面具有优质的特征。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国外合作方来说,“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这一特质很难完全达到。那么,是不是说普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起不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因而也失去了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意义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通过文明交流和互鉴取长补短。因此,一所普通高校只要能够与合作方融合互补,并从中汲取营养,就可视为引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基于这一理念,文章提出“相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即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合作双方的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具有相对促进其教育质量发展和提升其教育质量的人、财、物和办学经验等的总和。这种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是有形的资源,如具有创新性的原版教材、课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如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二、普通高校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4个“1/3”的要求,即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1/3 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分别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1/3以上。这4个“1/3”的要求一般都能在合作协议中体现,也得到了最严格的执行。在政策执行中,引入外方原版教材、课件、教辅资料等有形资源较容易实现,而无形资源如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则较为困难。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大多由中方提供教学场地与设施、实验室、实验器材等,外方在该领域的投入微乎其微。即使是已经引入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是否真正起到了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也值得商榷。目前普通高校在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存在障碍
引进外方课程意味着需要引进原版教材,有些外方合作学校还会提供原版英文课件、教辅资料、测试题等。原版英文教材与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等相关知识,方便学生未来出国深造或者查找学习英文文献资料、开拓国际视野。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课件也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语言障碍,学生入学时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因为语言障碍而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首次出现的专业术语,学生很难完全理解。其次是文化方面的障碍,这一问题在理工科中相对不那么突出,但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则较为明显。一是原版英文教材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是国外的案例,有很多案例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也不了解案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由于对案例不熟悉,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有些课程内容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中西方差异,比如商法、会计学等课程,各国的体系差异较大,要求学生清晰地梳理中西方不同的体系,难度较大。而参加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并不是全部都会出国学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以后没有出国的打算,所以没必要了解这些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教育部4 个1/3 的硬性要求,外方合作院校在派出教师方面一般都会按照协议,派遣教师完成约定的教学时数。但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师生交流、中外双方教师的配合与交流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方也缺乏对外籍教师的有效管理。
首先,普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往往从控制成本出发,派出外籍教师时经常采用飞行教学、集中授课的模式,即外方教师办理短期签证,将1/3 的课时数压缩在一两周内完成,完成教学任务规定的课时数后立即回国。高强度地讲授一门课程,刚开始学生对外教授课还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学生后期容易产生疲倦感,再加上全英文授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课堂内容,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教师方面看,外籍教师的工作量较大,有的甚至是全天授课,完成课堂教学后,基本没有精力兼顾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如此,即使外籍教师提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但在高强度授课、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授课效果。
其次,教育部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合作办学项目本身,而是希望以点带面,通过合作办学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这种集中授课的“飞行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外双方教师的交流,其他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很难从中受益,也不能深入挖掘其优质资源。
再次,一些外方高校首先要保证当地教学,在派出教师方面较为随意,而中方往往缺乏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权。有的外方高校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外派教师,会派出兼职教师或者已经退休的教师应付了事,有的教师对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够熟练,这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影响合作办学项目的声誉。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的外籍教师教学根本起不到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更算不得优质教育资源。
(三)大班教学对引进教学方法的限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理念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
国外高校大多采用小班教学,教师授课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互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互相探讨、发表个人意见、提出质疑等。相应地,在学生成绩考核中也侧重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主要表现为平时成绩占比较高,且平时成绩构成复杂,往往包含考勤、课堂演讲与讨论、平时测试、小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这也迫使学生必须全程参与学习,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但是,外籍教师在中国教学时,受大班合堂授课的制约,这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很难实施。在师资力量和成本预算的制约下,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仍然采用大班合堂教学的方式,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互动、讨论、发言等较为困难。
(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无形资源引入困难
教育理念是大学的办学根本,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的问题,是学校在长期历史积淀中,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外方合作高校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是否适合我们借鉴?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普通高校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甚至简单地将中外合作办学看作是学校国际化的一项指标,或只从经济利益方面进行考量。
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念,但由于对教育理念的忽略,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也较少探讨教学模式问题,而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三、普通高校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山东建筑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些经验做法,以及其他院校的实践,给出以下建议。
(一)原版教材与本土化相结合
原版教材配合原版课件,再加上外籍教师上课时间紧凑,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程内容。较为可行的做法是中方教师对英文原版课件进行适当加工,比如一些关键性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另外,可以开设专业英语先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本专业涉及的主要专业术语和概念有初步了解和认知,降低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难度。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编本土案例代替国外案例。原版教材中的案例,有一些是世界性知名公司的经典案例,学生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有些案例所涉及的公司和事件学生完全不了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因为不了解背景知识而不能起到案例的作用。教师可适当采用国内的本土案例,尤其是身边公司的案例,学生对熟悉的案例更容易产生兴趣,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可以要求中方专业课教师跟班听课,一是可以辅助教学,在学生有疑问时给予解答;二是可以加强中外双方教师的交流。
(二)建立课程协调员制度,保证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保证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交流、中外双方教师交流,山东建筑大学在合作办学中采用了课程协调员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专业课教师仍然是集中授课,所以外方派驻了流动协调员,负责在国内的几个项目流动交流,中方也派出了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好的教师担任专业课协调员。中外双方协调员定期交流教师授课情况和学生反馈的问题,并建立微信群等促进中外双方授课教师的日常交流及师生交流。
此外,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中外双方可共同协商设计教学反馈信息表,要求学生定期填写表格反馈中外双方教师的授课情况,并通过协调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中外双方分别成立教学督导小组,相互监督,包括现场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作业收集与批改情况等。通过教学督导,促进教师认真备课、积极组织课堂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三)拓宽范围,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与外方资源
首先,鼓励外籍教师举办学术讲座,惠及非合作办学项目的师生。不局限于来华授课的专业课外籍教师,还包括其他来华访问的外籍教师,均鼓励其举办学术讲座和小型的学术交流会。根据讲座的内容及层次,听众可以是普通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是教师。事实证明,大部分外籍教师很乐意举办学术讲座、分享研究成果,国内师生通过交流也能相应地提升学术水平,从而促进中外教师的科研与教研合作。
其次,大部分国外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较为完善,不仅有相关的网上课程、慕课、讲座等视频,还有一些网上实验室等辅助教学资源。国内普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通国内外教学体系,甚至与外方高校共建网络教学资源,成立网络教学小组和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外方师生交流。
(四)实行项目小组制,引进外方授课方法
由于师资力量和成本的约束,大班授课模式在普通高校中一时难以改变。为了能够采用外方先进的授课方法,较为可行的做法是采用项目小组制,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3~6 人一组,课堂讨论、发言等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控制各小组的讨论情况。
当然,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恰当选择讨论课题、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等,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以免上课时出现冷场或者场面失控、讨论跑题的现象;其次,教师应具备强大的课堂控制力,鼓励和督促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言,适当控制学生的发言时间和内容。这种团队合作的模式很受外籍教师推崇,但如果小组数仍然较多,则需要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从而起到引进外方先进授课方法的效果。
(五)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
我国有自己的国情、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阶段,因此,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适合生搬硬套。学校需要根据本校的历史状况、学术文化积淀和社会需求,确定自身的教育理念。而外方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如何实施,如何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这是可以借鉴的。我们需要在中外双方的长期合作办学中相互交流、实地考察、逐步探索,汲取能为我所用的方式和方法。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普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坚力量,占比高、范围广,如何克服合作项目中的资金困难、师资困难、教学困难、管理困难,需要我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找出适合大部分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普遍路径。
文章所提出的课程协调员制度、网络共建、项目小组制等方法,是在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理论探讨目前仍较少,未来可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理论指导。此外,教育理念的引入既需要政府教育制度的保证,又需要立足本土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的浸润,而如何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